第一百二十章 杯酒釋民戶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高澄回洛陽第一件事,便是入宮向天子謝恩。

高歡舉薦高澄擔任吏部尚書的奏表早就快馬加鞭送抵洛陽,人形圖章元善見用璽加印,正式授予高澄吏部尚書一職。

控制禁軍的舅父婁昭知道高澄生性謹慎,早早安排了心腹在宮門至明光殿的道上換崗值守。

明光殿中,高澄恭敬地向元善見謝恩,元善見又招來高皇后與他相見,兄妹久別重逢,各自歡喜。

高澄離開宮城,不禁對著西方吐上一口唾沫。

宇文泰這人睜著眼睛說瞎話,髒他們高家父子的名聲,說他們欺凌天子。

事情是人高隆之幹的,跟大魏忠臣高家父子有什麼關係。

高澄這個大舅子兼妹夫,又怎麼會欺負元善見這個大舅子兼妹夫。

回到渤海王府,高澄大擺宴席,以此慶賀自己榮任吏部尚書,徹底掌控尚書省。

接到宴貼的都是高家親朋故舊。

眾人齊至,席間歌舞相伴,言笑晏晏。

段韶一雙眼睛在舞女身上遊走,直到被高澄狠狠瞪了幾眼,才反應過來,還給高澄一個瞭然的眼神。

“唉!”

高澄突然放下酒盞,重重嘆了一口氣。

段韶好奇道:

“世子何故憂愁?”

這一問也把眾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高澄身上,連樂舞都停了下來。

“無礙,無礙,來,接著奏樂,接著舞。”

高澄強顏歡笑,對眾人說道。

斛律光犟道:

“世子若有憂慮,但請與我等直言,在座多是信都元勳,有何事不能相告。”

高澄目光掃過在座的高敖曹、李元忠、司馬子如、高隆之、高季式、自己幕府三崔,崔季舒、崔暹、崔昂等人,長嘆道:

“澄少年得意,又有何憂愁,只是想到身在晉陽的父王,心中不免傷感。”

高季式大著膽子問道:

“可是高王身體有恙,才讓世子牽掛?”

高澄卻搖頭嘆息:

“父王安好,只是近段時間憂心忡忡,茶飯不思,以致日漸消瘦,澄卻在洛陽大擺宴席,非人子所為。”

段韶驚奇道:

“如今四海威服,高王又手握雄兵,世上居然還有事能讓高王憂心至此?”

一直旁觀四人一唱一和的李元忠心道:來了,來了,我就知道宴無好宴。

正如李元忠所想,戲演到這,高澄也終於為難地把事情說了出來:

“當初為了反抗爾朱氏暴政,父王在信都舉義,多得河北豪傑相助,才有今日基業。

“如今宇文泰在關西另立偽君,言語間對父王多有汙衊,父王擔心有人相信此賊言語,故而寢食難安。”

斛律光大笑道:

“這有何難,宇文泰跳樑小醜,世子英睿,只需領一偏師西進,殺之如屠豬狗。”

高澄卻擺手道:

“縱使殺了宇文泰,誰又知道會不會又有一個賀拔泰跳出來,編造謠言,不明真相者推波助瀾,澄與父王就算渾身是嘴,也難以辯解。

“若有人在河北蠱惑人心,士民難保不會受他欺瞞,真以為澄與父王是爾朱兆、爾朱世隆之流,隨他舉旗叛亂,到那時,澄與父王又該如何自處?”

李元忠心裡一咯噔,來了,真的來了,就是衝著他們河北門閥士族來的。

當即向高敖曹使眼色,可高敖曹完全無視了李元忠的示意。

驍勇如高敖曹,敢領十餘騎衝陣五千人,但也怕小高王一聲三叔祖。

今天只顧吃肉喝酒,自然是因為高季式早就將前因後果告訴了高敖曹。

兄長高乾已經將事情應下,他也不好反對,更何況自己的部曲早就有了京畿兵的編制,搜取家族其他人隱匿的戶口與高敖曹關系不大,他也就盡情吃喝,只當是旁觀一場大戲。

所以說,跟對人比什麼都重要,就連高敖曹這個莽夫跟隨高澄久了,居然也有了一些智慧。

見高敖曹不搭理自己,已然明白他的態度,李元忠只好獨自打圓場:

“我等河北士人追隨高王建義以來,屢受高王厚恩,才得以身居高位,又怎會反助外人,還請世子莫要為此憂慮。”

高澄聞言頷首,說道:

“李叔父所言甚是。”

這一句李叔父聽得李元忠寒毛直豎,大家都是高氏老人,誰不知道高家父子的德性,都口稱叔父了,這件事絕對小不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果然,高澄沉吟道:

“諸位叔父自然與我父子親厚,但久在洛陽為官,難以約束家鄉族人,難保他們不會受人矇騙,這才是澄與父王憂心的原因。”

這時坐在末尾的記室參軍張師齊秉忠直諫道:

“既如此,世子何不放河北群賢歸鄉,約束族人,如此,高王自可高枕無憂。”

這話一出,引得在場河北士人紛紛怒目而視。

好你個張師齊,居然想把我們趕出朝堂。

高澄勃然大怒:

“仰賴諸位叔父勞苦功高,才有澄與父王今日成就!張師齊!我平日不曾虧待於你,你為何進此饞言!叔正!為我毆之,逐出宴席!”

崔季舒應聲下場,揮拳毆打,張師齊狼狽逃出宴席。

噁心河北士人的張師齊是被趕跑,可高澄依舊愁眉不展,向眾人詢問道:

“諸位可有言語教澄,為父王分憂。”

李元忠、崔暹、崔昂、以及剛剛回到座位,還在氣喘吁吁的崔季舒等人面面相顧,一籌莫展。

就在眾人想不出辦法的時候,虛假的渤海高氏子弟,侍中高隆之帶著光芒站了出來:

“世子,下官有一策可解高王憂慮,又能使河北群賢常伴高王、世子。”

“哦!還請高侍中教我。”

高澄聞言大喜過望。

在眾人期待的眼神中,高隆之侃侃而談道:

“高王所憂慮者,不過是擔心被河北豪族誤解,從而引發叛亂。

“防人之口甚於防川,高王與世子自是翩翩君子,恪守臣節,但管不住旁人構陷,只能著眼於防止叛亂。

“豪族之盛,在於其所隱匿的大量丁壯,只需奏請天子清查戶籍,為隱戶入籍,如此,高王自當無憂,我等與高王、世子也能君臣長久。”

高澄還沒表態,崔季舒已經大聲叫好:

“高侍中真知灼見,僕附議。”

高澄一頭霧水,今天他真沒和崔季舒提前通氣呀。

崔季舒當然有自己的想法,他自中興二年(532年)十七歲起跟隨高澄,辛苦奔波,幕僚之中只有陳元康、楊愔的資歷與他相當。

如今楊愔外任地方,陳元康久在晉陽,崔暹雖位居長史,但那是由高王所任,對世子而言,洛陽文士只有他崔季舒才是最受寵信的自己人。

將來註定是要當宰相的前途,怎麼可以就因為隱匿丁口這種事,而與世子疏遠,看著新人搶佔自己的前程,那比死了還難受。

崔季舒最先表態,崔暹、崔昂也不傻,家族隱匿戶口確實多,但跟自己前程比起來又算得了什麼,難不成真想回河北當個土財主,或者真要密謀叛亂不成?

崔暹、崔昂立即對高隆之的提議表示贊同。

高敖曹似乎終於吃飽了,也按照自己所分到的戲份,出言對高隆之表示支援。

身為趙郡李氏宗主的李元忠卻犯難了,他身為宗主不能只顧自己的前程,而犧牲宗族利益。

眼見李元忠遲遲沒有表態,司馬子如陰惻惻道:

“我聽聞李侍中出使晉陽時,與高王有過一番言語,莫非當日並非戲言不成?”

李元忠嵴背直冒冷汗,當初他酒後曾與高歡戲言,不給侍中之位,他就要再找人造反。

如今在這個敏感時刻,司馬子如舊事重提,用心何其險惡。

他與司馬子如分居尚書省左右僕射,共同輔左高澄,平日在政事上偶有分歧,日積月累,原本就沒什麼交情的兩人,關係哪能好得起來。

高澄聞言,不以為意道:

“李侍中與父王交情深厚,司馬侍中莫要猜疑,父王還曾告訴我,要不是李侍中誅殺爾朱羽生,逼他下定決心反抗爾朱氏,我們父子也沒有今天的地位。”

這句話看似是站在李元忠一邊,可仔細琢磨那個‘逼’字,李元忠在全場目光下如坐針氈。

坐不住,索性就站了起來。

李元忠在眾人目光注視下,朗聲道:

“清查戶口,既能使高王與河北士人相得,更能增加稅戶,於國於家都有大益,下官附議。”

高澄眼看場間博陵崔氏子弟、渤海高氏子弟、甚至趙郡李氏的家主都親自表態支援,思慮一番後,對眾人說道:

“高侍中此言甚合澄的心意,還請諸位與澄聯名啟奏陛下,蒐括各地隱戶,以此殷實國庫。”

眾人起身響應道:

“但憑世子吩咐。”

為高歡解決了憂慮,歌舞重開。

舞娘婀娜的身段在場間旋轉,眾人歡聲笑語,完全看不出方才經歷過什麼。

高澄喝著摻水的假酒,嘴角不自覺地上揚。

清查豪族隱戶,最難在於河北,而河北頂級門閥就那幾家:博陵崔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以及憑藉高氏父子而得以晉升的渤海高氏。

高乾往河北遊說,對於其他士族有多少作用,高澄並不知道,但以他的威望,包括渤海高氏、封氏等必然響應。

李元忠身為家主,得到他的支援,自不必擔憂趙郡李氏。

至於博陵崔氏,崔暹、崔昂、崔季舒自然不能主持族中事務,但如今三崔都在高澄幕府身居高位,都是家族最出色的後輩,前途不可限量。

若是為了隱戶,而使三崔被高澄疏遠,孰輕孰重,高澄相信博陵崔氏的主事之人能夠想清楚,若連這種事情都看不明白,博陵崔氏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地位。

河北四姓五族之中,高澄得了三家擁護,只剩清河崔氏、範陽盧氏,但仔細想來,只需自己往河北接觸一番,這兩家也不會獨立於眾人,單獨面對高氏怒火。

宴罷人散,高澄將眾人禮送出門,又把張師齊喚來。

“今日之事,委屈張參軍了。”

高澄勸慰道。

張師齊卻戲言道:

“世子無需掛懷,元修貴為關西之主,也曾被崔主薄毆打,僕今日所受並非屈辱,而是帝王之禮。”

張師齊看得清楚,他一個普通文吏,沒有家族背景,能夠任職大都督府記室參軍,全是因為高澄青睞。

出言冒犯這些河北士人,對他並沒有多少影響,張師齊在意的只有高澄的看法。

他一點也不擔心高澄會拿自己的性命,平息河北士人的怒火,真要這樣做,就不是自己侍奉的小高王了。

張師齊地位不高,但因為記錄高澄言行的關係,但凡有重要活動,總要隨侍在側,自然瞭解高澄的為人:絕不會虧待忠心為他辦事的人。

這不,只是讓崔季舒打了自己幾拳,就把這件事翻篇,隨後還要親自來慰問他,張師齊覺得自己捱得很值。

太昌三年(534年),六月二十二日。

尚書令高澄以豪族隱匿丁口,侵奪稅戶,致使朝廷用度拮据為由,奏請天子蒐括各地戶籍。

尚書左僕射李元忠、右僕射司馬子如、侍中高隆之等一應高氏重臣盡皆附名。

洛陽朝野為之譁然。

六月二十三日,天子下詔命尚書令高澄主持戶口蒐括,同時以高澄為天子使節,巡視河北。

訊息傳出,關東各地震動,其中又以河北為最。

京畿大都督府記室參軍張師齊對這一事情經過,如實記載道:

‘大都督澄身兼吏部,乃宴賓客。

‘席間,澄以渤海王歡受構於關西宇文泰,垂淚自哀。

‘侍中高隆之進言:勵精國治,何懼誹謗。

‘澄乃問:何策可利國?

‘隆之痛陳豪族隱匿丁口之害,諫言蒐括戶籍。

‘時,博陵三崔為澄幕僚,聞此策,不循私情,秉公直言,以應隆之。

‘侍中李元忠,趙郡李之宗主,憂心國事,以安定四海為志,聞隆之言,自請蒐括戶籍由趙郡李氏始。

‘大都督澄感其忠義,語於左右,曰:父曾言,非元忠,不能成事!’

後人修撰《齊書》時,引用張師齊的記載,贊曰:趙郡李公、博陵三崔,舍家為國,皆忠貞之士也。

當然,時人的議論與史書記載稍微有一點點小出入,他們一般把這件事稱為‘杯酒釋民戶’。

------題外話------

第二更帶到,今天沒了。

把狀態調整回來,寫得順,更新也能提前一點時間。

感謝書友潛行薄荷、聰聰姐、鄧彬怡的打賞。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