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忽必烈平定叛亂精英雲集(二)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謝枋得回答說:“歷史上的程嬰和公孫杵臼,兩個人都對趙姓王朝非常忠心,竭盡全力。程嬰保護和養育了趙性的孤兒,杵臼卻為了趙家慷慨就義,獻出了生命。王莽篡奪漢朝政權的時候,漢朝的忠臣龔勝就堅持自己的氣節,最後寧願餓死,也決不屈從。漢代的史學家司馬子長曾經說過:死有時會重於泰山,有時卻輕於鴻毛。唐代的韓退之也說過,一個人的功過是非,只有等到他死亡以後,蓋上棺材才能對他進行公正的評定,像你這樣毫無氣節的參政官員,哪裡有資格說這樣的話?”

天祐對謝枋得說:“你所說的這些,都完全是強詞奪理,無稽之談!”謝枋得說:“古代的張儀曾經對蘇秦的手下人說:‘蘇秦現在志得意滿,高高在上,自古以來,強權就是公理和正義,我現在無論說什麼都是多餘的,一點用處也沒有。’今天也你這位參政官春風得意的時候,我謝枋得說什麼都是多餘的了,我也不想多說什麼了!”

天祐對此非常憤怒,看見對謝枋得來軟的不行,就來硬的,強迫命令手下的軍士把他捆綁起來,把他抬著送到了北方。

謝枋得臨行的時候,許多老朋友都知道他此這次去後,都是凶多吉少,對他依依不捨,不約而同,前來與他送別,寫下來贈送給他的詩歌和文章非常多,把行李都裝滿了。

在謝枋得接收到的送別詩歌中,只有張子惠的寫的詩顯得最誠摯和真誠,其中有兩句寫最好:“此去好憑三寸舌;再來不值半文錢!”告誡謝枋得出於意氣之爭,信口開河,為自己招來禍患,你這次到朝廷裡去,恐怕是凶多吉少了。對謝枋得評價真是入木三分,最恰當不過了,的確也是人生的至理名言,讓人們永遠記取。

謝枋得讀了這句詩,深有感觸,不禁嘆息起來,說:“多蒙老朋友的規勸,有如醍醐灌頂,讓我茅塞頓開,知道了自己過去犯下的過失,我將作為前車之鑑,永遠銘記在心!”

從此謝枋得無可奈何,只得聽天由命,安靜地躺在轎子裡睡眠,任憑那些轎伕抬著他趕路。他在路途中凡是遇到隨行人員向他送飯的時候,他卻一點也不吃,徹底絕食,他這樣餓了二十多天,但是都沒有餓死,真是少見的奇蹟。

渡過大江以後,隨行的隨行人員也多次勸說他吃東西,他這時也難免猶豫起來,他這時為什麼要猶豫呢?我們也不難想象。謝枋得又稍微吃了一些蔬菜和水果。

到了元朝的都城燕京以後,這時謝枋得已經疲憊不堪了。但是他還是打起精神,站起身來,立即詢問宋朝原來太后居住的地方,以及宋朝原來的大臣瀛國公的住處。

謝枋得到了元朝的都城燕京後迫不及待,就匆匆拜見宋朝原來皇室的貴族和大臣,見面後謝枋得誠懇地多次跪拜,失聲痛苦,情真意切,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情懷和高風亮節,真讓人感動。這時人們才明白,謝枋得在路途中對吃不吃東西,猶豫不決,堅持活下來的真正原因。

謝枋得拜見宋朝原來的皇室貴族和大臣後,回到居住的旅店,仍然堅持絕食,表示抗議。留夢炎對他無可奈何,驚惶失措,派遣醫生為他開藥治病,還為他弄上許多好吃好喝的東西,勸他食用。謝枋得對此並不領情,感到非常憤怒,把送來東西全部甩在地上,毫不吝惜,這樣過了五天,他安然去世了。一代愛國人士,讓歷史永遠紀念。

謝枋得,生於16年,死於189年,南宋文學家。字君直,號疊山。信州弋陽,今屬江西人。他的伯父謝徽明很富有愛國情感,對抗擊元朝軍隊的進攻中戰死,他的父親應琇因冒犯朝廷高官被冤枉至死,謝枋得由母親桂氏教養,自幼非常聰明,記憶超人,“每當讀書的時候,一目五行,閱讀一遍就終身不忘”。

寶祐四年,即156年,與文天祥同科中進士。次年透過複試考取教官,中兼經科。又應吳潛邀請,組織民兵抗擊元朝軍隊的入侵。同年任考官,性好直言,因得罪賈似道而遭懲處,鹹淳三年,167即年,被釋放回家。

德祐元年,即175年,以江東司法廳長、江西教育廳長兼任市長。元兵侵犯宋朝國境的時候,由於戰爭失利,城市陷落,躲藏在建寧的唐石山中,後來又流竄到建陽,以賣卜和教書為生。

宋朝滅亡後,在福建寓居。元朝政權建立後,需要大量人才,參與國家的管理,屢次召喚他出來,到朝廷任職當官,他堅守對宋朝的忠誠,堅決推辭沒有回應新王朝的邀請,福建地方首腦魏天祐,強行把謝枋得送到北方的大都,今北京,謝枋得在大都的憫忠寺,今北京法源寺,堅貞不屈,絕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表達對宋王朝的忠誠,他的學生們稱他為文節先生,永遠懷念他。

元世祖忽必烈聽說謝枋得為愛國的氣節而死,忠勇可嘉,深受感動,感到非常惋惜,下令把送回原籍,為他舉行隆重的葬禮,進行安葬。謝枋得的兒子謝定之,就遵照皇帝的命令運送謝枋得的遺體,返回到信州老家。古話說,忠誠的大臣足以讓亂世的梟雄佩服,這話一點也不假。

在元朝時期,我們要講述一位出類拔萃,不願做官的知名人士,他姓劉名字叫因,是保定容城的人。他為人清高,淡泊名利,在宋朝的時候,並沒有擔任過什麼官職,後來因為蒙古人建立了國家,消滅了宋朝,就更不願意接受異族的統治和管轄,不願接受新的官職,隱居山野,專心致志地研究道家學說,嚴格遵守周、邵、程、朱等人流傳下來的學說,還信奉三國時諸葛亮孔明,提出的靜以修身的信條,劉因把他自己的房屋取名為靜修,以表達他的隱居鄉間,靜以修身的志向。

真是樹欲靜,而風不止。正當劉因靜心修煉的時候,元朝的尚書官員,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部長不忽術,竭力向朝廷舉薦劉因。皇帝就下令要他進入朝廷,接受作用,俗話說小腿拗不過大腿,他不敢違抗皇帝的命令,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進入了朝廷。

元世祖忽必烈就提拔劉因為右贊善大夫。他對皇帝的重用並不領情,只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敷衍了事,過了幾天,就向皇帝提出報告說,他的繼母已經年老,體弱多病,需要他的精心照料,向皇帝乞求回家贍養繼母,就辭去官職,回到了故鄉。把皇帝給予他的所有工資,全部歸還,一點也沒有留下。

元世祖忽必烈覺得劉因人才難得,對他念念不忘,後來劉因的繼母死後,又叫他回到朝廷,任命他集賢殿的學士,劉因仍然不想在皇帝身邊當官,又向皇帝報告說他由於生病,需要回家休養,辭去了官職,元世祖忽必烈知道他的真實意圖,說他是不願擔任新王朝官員的大臣,同意了他回家休養的請求。

劉因回家不久以後,就在元朝時期的至元三十年去世了。劉因生於149年,死於19年,元代著名理學家、詩人。字夢吉,號靜修。初名駰,字夢驥。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縣人。

他自幼聰明,歲就能識字,6歲就能作詩,10歲就能作文,文章篇篇精采動人。他年剛0歲的時候,才華出眾,性格剛強,出類拔萃。由於他的家境貧寒,只得依靠教授學生,掙錢為生,他的學生中有許多人都很有成就。他用諸葛亮“靜以修身”,把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取名為“靜修”室。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8年,他無法違抗朝廷的命令,應召入進入朝廷,當上了政府高官。不久後他就藉口母親病重需要照顧,辭去了官職,回到了故鄉。他的母死後,就一直居住在家裡,為母親宗守墓,沒有再到朝廷當官。

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派遣使都召劉因到大都任職當官,他以自己年事已高,體弱多病為藉口予以推辭,謝絕了皇帝的任命。不久他就在家鄉病死了。

皇帝向他贈送了翰林學士的封號,封賞給他容城郡公的爵位,諡號為文靖,以表示對他的嘉獎。這都是劉因死後發生的事,如果劉因在天有靈,知道這件事,根據他性情和志向,可能也是不願意接受的。

除了劉因以外,我們還要講述一個名人楊恭懿,他的原籍是奉元。到了至元初年的時候,和許衡同時受到皇帝的召見,但是他非常謙虛幾次推辭,不想做官。元朝的皇太子真金,依照漢朝時期,朝廷聘請高明的隱士,商山四皓的做法那樣,請他進入朝廷,請他為國效力,參與制定元朝的科舉制度,以修訂天文曆法。

楊恭懿參與修訂完天文曆法以後,朝廷就授予他一個集賢學士的官職,兼任太史院的事務。楊恭懿這時說什麼也不幹了,堅持推辭,回到故鄉,不久以後,朝廷又召見他,叫參預中書省的事務,他仍然推辭,沒有接受任命,後來和劉因同年死去,受到了人們的廣泛讚揚。

在元朝初年的時候,學識淵博的大學者,這兩個人就稱得上是最卓越的了。因此我們完全有必要在這樣加以讚揚,歷史也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姓名。

除此之外,還有一位就國子監的祭酒官員,名叫許衡。許衡與前面提到的兩位不同,他長期為元朝效力,接受朝廷給他的工資報酬,他年老以後,就返回到了故鄉懷孟,活到七十三歲的時候就死去了。

他臨死以前曾經對他的幾個兒子說:“在我的一生,是徒有的虛名連累了我,無法推辭朝廷授予我的官職,其實在我的內心,我是十分不願的。我擔任元朝的官職不是我的榮耀,而是我的恥辱。我死去以後,你們千萬不要向朝廷給我加上什麼號諡,不能立碑,只要在寫明是許衡之墓四個字就行了,那樣能使我的後世子孫知道我的墳墓在那裡,我就心滿意足了!”從他的囑咐中,我們不難看出深深隱藏在他心中的隱慚愧之意,由此可見,他也是一位很有民族氣節的人,值得人們讚揚。

到了許衡去逝的時候,元世祖忽必烈給他加贈了司徒的官職,封賞給他魏國公的爵位,加了一個諡號,文正,這些都是許衡生前沒有想到的。許衡雖然悔恨自己向元朝效力,但是在元朝興辦教育,傳播文化,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方面的政績是很大的,值得歷史永遠紀念。(未完待續)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