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屈膝求和南宋王朝魂歸大海(二)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後來聽說元朝軍隊又追擊了上來,南宋朝廷只得又逃到厓山。元朝將領張弘範,帶領軍偷偷到達潮陽,首先襲擊和逮捕了文天祥,又帶兵進攻厓山。張世傑又故技重演,用連線戰船的辦法,守住了峽口通道,又用水泥塗滿了戰艦,以防備火箭的攻擊。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張弘範對他也毫無辦法,只得派遣人員勸告他投降,張世傑不為所動,沒有聽從他們的勸告。張弘範另外派出軍隊進行堵截,截斷了宋朝軍隊的取水的通道,宋朝被圍困了起來,身處險境,非常危急。

元朝士兵又從四面發起猛烈的攻擊,宋朝軍隊無法抵抗,只得敗走,這時就邊赤膽忠心的張世傑,也看見宋朝大勢已去,都砍斷了纜繩,自己突圍出去,只帶領了十六只小船,奪取了海港,自己逃離開了。陸秀夫為了維護民族的氣節,家族尊嚴,先逼迫著妻子,跳入大海自盡,最後自己揹著幼小的皇帝跳進大海,同歸於盡。

太后楊氏看到這種悲壯的情景,失聲痛哭,大聲說道:“我之所以忍受著恥辱,堅強地活了下來,就是為了趙家血統的延續,今天趙家的皇族已經完全滅亡,還有什麼盼頭呢?,還不如死了乾淨。”也像陸秀夫他們那樣,投入大海死亡。

趙昺,曾先後封為信王、廣王、衛王。臨安危急時,他在母親楊淑妃帶領下,暗暗出城,逃到泉州,即今天的福建省泉州市。宋端宗於景炎三年,公元178年4月病死,趙昺被陸秀夫,張世傑於同月岡州擁立為帝,5月,改年號為“祥興”,6月,遷到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南。

與此同時,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被元軍統帥張弘範的弟弟張弘正所俘,其統領的督軍府從此瓦解。宋幼主祥興二年,公元179年,正月,元將張弘範率水陸兩路元軍直趨崖山。

崖山背山面海,地勢險要,張世傑下令焚燒島上行宮軍屋,人馬全部登船,然後依山面海,將一千多條戰船排成長蛇陣,用繩束連線在一起,船的四周築起城樓,船上塗上一層厚厚的溼泥,縛上一根根長木。將帝昺的座船安置在中間,詔示將士與艦船共存亡。

張弘範見宋軍戰船集結,行動不便,就先用小船裝滿柴草,澆上油,點火後乘風攻擊宋水軍。宋軍船上的溼泥阻止了火勢蔓延,長木又頂住了火船,使元軍的火攻歸於失敗。張弘範又阻斷了宋軍的水源,封鎖了海口。宋兵飢渴交加,處境日益困難。張弘範派人勸降,被張世傑拒絕。月6日,雙方進行了最後的決戰,張弘範分兵四路,發動猛攻。

宋軍正在拼命抵抗時,忽聽得張弘範所在的指揮船上奏起了音樂。宋軍以為這是元軍將領在舉行宴會,戰鬥就鬆懈了一下。不料此樂聲是元軍總攻的訊號,張弘範的指揮船直撲而來,箭如暴雨。元軍在亂箭掩護下,奪走了宋軍的戰船七艘。各路元軍又一齊猛撲過來,從中午到傍晚,海戰進行得異常激烈。

忽然,張世傑見到一條宋船降下了旗幟,停止了抵抗,其他戰船也降下旗幟,知道大勢已去,急忙一面將精兵集中到中軍,一面派出一隻小船和十多名士兵去接帝昺前來,準備突圍。

皇帝趙昺這時正由左丞相陸秀夫守護著,待在一艘大船上。小船來接帝昺,陸秀夫不知這是真是假,又擔心帝昺如突圍不成而被元軍截獲,堅決拒絕。他知道君臣都難以脫身了,就連忙跨上自己的座船,仗劍驅使自己的妻子投海自盡。

然後,換上朝服,回到大船禮拜帝昺,哭著說:“陛下,國事至今一敗塗地,陛下理應為國殉身。德祐皇帝,也就是宋恭帝,當年被擄北上,已經使國家遭受了極大的恥辱,今日陛下萬萬不能再重蹈覆轍了!”帝昺則給嚇得哭作一團。陸秀夫說完,將黃金國璽系在腰間,背起九歲的帝昺奮身躍入大海,以身殉國。

頃刻間君臣二人就沉沒得無影無蹤。其他船上的大臣,宮眷,將士聽到這個噩耗,頓時哭聲震天,幾萬人紛紛投海殉國。張世傑率領水軍餘部突圍而出來到海陵山腳下,不久,有人帶來了陸秀夫揹負帝昺共同殉國的噩耗。張世傑悲痛不已,此時,颶風再來,部下勸他上岸暫避。張世傑俯視著在風糧中飄搖的宋軍殘船,拒絕暫避。

絕望地回答:“無濟於事了,還是與諸君共甘苦吧”又說道:“我為趙氏,也算竭力了,一君身亡,復立一君,如今又亡,我在崖山沒有殉身,是望元軍退後,再立新君,然而,國事發展到如此地步,難道這是天意。”說完墮身入海。南宋滅亡。

張世傑到達海陵山下的時候,剛好遇到狂風大作的氣候,他就就燃起香燭,對天禱告說:“我為了宋朝的趙氏江山,也算是竭盡全力了,一個君王滅亡後,我們又擁立了一個君王。今天新的皇帝又滅亡了,但是我還沒有死亡,還希望在敵軍撤退後,另外擁立一個姓趙的人才維繫趙家的血統。如果上天一定要讓趙氏家族滅亡,管理颱風的神靈,就趕快打翻我的戰船,讓我們葬身海底吧!”說完話,戰船果然被打翻,張世傑也落入海中死亡。

宋朝,960年建國,179年滅亡,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

宋太祖在建國時為了避免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悲劇,遂採取重內輕外和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有利於經濟與文化的繁榮。但另一方面也因此導致武力積弱不敵北方外敵,對西夏及遼用兵均無功。

116年至117年發生靖康之變使徽、欽二宗受金人擄去,迫使宋室南遷建都臨安,與入侵的金國以淮水到大散關為界,史稱南宋,而將此前建都汴梁歷史稱北宋。

176年,都城臨安陷落,南宋亡於蒙古統治者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國。

宋朝自太祖皇帝至皇帝趙昺,共經歷了三百二十年,如果從向南遷都的時間算起,一共經歷了一百五十二年。宋朝的趙氏江山從此徹底滅亡。(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