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元昭宗亡國北逃立志中興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第150章 元昭宗亡國北逃立志中興

元朝全稱大元或者蒙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少數民族王朝。元朝由元世祖忽必烈於171年所建。他的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國。106年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諸部,於斡難河(鄂嫩河)建立大蒙古國。當時蒙古的宗主國為金朝,而金朝與西夏走向衰落,蒙古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分別於17年和14年攻滅西夏和金朝,完全佔領中國華北。在西方,蒙古先後發動三次西征,使蒙古人稱霸歐亞大陸。

159年元憲宗蒙哥在征伐宋國的戰爭中去世後,領有漢地的四弟忽必烈與受漠北蒙古貴族擁護的七弟阿里不哥為了爭奪汗位而發動了戰爭,最後於164年由忽必烈獲勝。忽必烈於171年改國號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這場戰爭讓蒙古四大汗國先後脫離於大汗忽必烈的關係,直到元成宗時期才承認元帝為大汗。176年元朝攻滅南宋征服全中國地區,使中國陷入異族的統治之下。元世祖到元武宗期間是元朝國立鼎盛時期,軍事上平定西北,但在征伐日本、東南亞諸國卻屢次失利,其中在元日戰爭戰敗。中期皇位頻繁更迭,政治始終沒有上軌道。元惠宗晚期,由於怠於政事、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為了治理氾濫的黃河又加重徭役,最後導致151年爆發元末民變。1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派徐達北伐攻陷元朝的首都大都(北京)。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國韃靼,北元滅亡。

元朝承襲大蒙古國主要的領土,經過多次擴充套件後,於111年元武宗時期達到最大,西到吐魯番,西南包括西藏、雲南及緬甸北部,北至都播南部與北海、鄂畢河東部,東到日本海,史書稱“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元朝且為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與伊兒汗國等四大汗國的宗主國,其藩屬國涵蓋高麗與東南亞各國。

先是對西域分封,建立了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與伊兒汗國等四個國家,自察合臺汗也先不花,合併了窩闊臺汗地方,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勢。也先不花死後,國勢逐漸衰微,至元順帝妥歡帖睦爾至正十九年,察合臺後裔特庫爾克繼承皇位,東山再起,檢閱軍馬,壯大聲威,征服叛亂。麾下有部屬酋長帖木兒,屬於蒙古黃金家族的較遠支系,他身體強健,驍勇善戰,所向無敵,建立了赫赫戰功。

特庫爾剋死後,其子愛裡阿司後來與帖木兒發生內訌,發生軍事衝突。帖木兒率軍攻佔了中央亞細亞,自行建立了新國家,在撤馬兒罕建都。後來發生內亂,驅逐了愛裡阿司,兼併了察合臺汗國的全部領土。那時剛好伊兒國的大汗亞爾巴孔,是旭烈兀的弟弟,阿里不哥的子孫。庸弱無能,萎靡不振,治國無方,他的部下群雄並起,分裂割據,獨佔一方,各國之間相互征戰不止,帖木兒又越俎代庖,率軍討伐叛亂,平定內亂,乘勢佔領了整個國家,兩國因此合而為一。

這樣就只有一個欽察汗國,與帖木兒抗衡。欽察汗統轄著阿羅思的各個部落,勢力強盛,威震西方,拔都的子孫月即別汗,以及他的兒子札尼別汗二代,驅逐和奴役俄羅斯各地諸侯,氣焰囂張,盛況空前。莫斯科大公宜萬一世,獲得了欽察汗的高度信任,借勢大肆擴大領土,不斷壯大勢力,促使了後來俄羅斯的發達和興旺。札尼別死後,宮廷內外,篡權奪位的政變相繼發生,國內長期處於混亂之中,阿羅思的各位諸侯,也各自圖謀獨立。帖木兒率領蒙古大軍前往增援,鎮壓和平定了俄羅斯全境,扶持擁立脫克達米昔為欽察汗。

帖木兒凱旋回師,離開俄羅斯後,脫克達米昔別圖拓地方首領,率軍侵入了帖木兒境內。帖木兒怎肯善罷干休,立即親自率領大軍興師問罪,驅逐了脫克達米昔,另立一位汗王,叫作可裡的克。表面上讓他擔任首腦,管轄國家,實際上是一個傀儡,仍然由他自己控制,就像現在的國際法所說,是所謂的的被保護國。

帖木兒野心勃勃,四處征戰,吞併了西域,又發兵挺進南方,侵略印度,侵佔了母兒坦,攻陷了疊爾黑。不久後因突厥遺種族的阿斯曼國,即今土耳其國。那裡的部落酋長,名叫巴賈塞脫,聯絡勾結阿非利加洲的埃及國,共同出兵,夾擊帖木兒的屬地,帖木兒立即回師,抵抗敵軍,兩軍發生激戰。首先攻破了埃及軍,擒獲了巴賈塞脫,平定小亞細亞全境,重振軍威,各國震動,帖木兒藉助聲威,立即招集蒙古各地的王公貴族,率領各路大軍大舉向東進軍,竟欲重新收復中原,統一天下,仿效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的勃勃雄心,恢復元世祖忽必烈的宏偉基業。讓他無可奈何的事,天下民眾早已厭惡了元朝的殘暴和腐敗,阻止他再振雄風,收復山河,這位大名鼎鼎的帖木兒,竟然在率軍作戰的征途中生病死亡,從未損失到明朝的一片土地。

在元朝行將滅亡的時候,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回到京城,多次請求元順帝妥歡帖睦爾南下督師,剿滅江淮一帶的吳、周等地方政權,元惠宗妥歡帖睦爾不信任他,因而在兩個月後改由擴廓帖木兒代皇太子南征,封其為河南王,統領天下兵馬。但擴廓帖木兒卻在彰德按兵不動,所以惠宗懷疑擴廓帖木兒有異志,並遷怒於奇皇后與愛猷識理達臘,他憤憤不平地對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說:“曏者孛羅舉兵犯闕,今日擴廓總兵,天下不太平,爾母子誤我天下!今天下土疆分裂,坐受危困,皆汝母子所為也!”愛猷識理達臘好像被當面揭短,好像挨了打,頓時羞愧難當,無地自容。然而胳膊肘終究是向裡拐的,在各路軍閥混戰、不聽調遣的情況下,愛猷識理達臘接受伯元臣、李國鳳等人的建議而向惠宗妥歡帖睦爾主動請纓,惠宗妥歡帖睦爾也於至正二十七年,即167年,八月命愛猷識理達臘總天下兵馬,設大撫軍院,坐鎮指揮,與敵軍展開激戰。愛猷識理達臘領兵後,又調諸軍攻打擴廓帖木兒。

在元朝內亂之際,在元末農民起義中崛起的朱元璋自稱皇帝,改國號為大明,出兵北伐元朝。眼看江山丟失在即,惠宗又歸罪於愛猷識理達臘,殺了當初提出太子統兵建議的伯元臣、李國鳳等人,於至正二十八年,即168年,洪武元年閏七月撤銷大撫軍院,恢復了擴廓帖木兒河南王、太傅、中書左丞相等官爵,令其出兵勤王,不過為時已晚。至正二十八年閏七月二十八日,明軍逼近大都,惠宗與奇皇后、愛猷識理達臘等人及百官從大都健德門倉皇逃往上都,元朝在中原的統治結束,北元開始。

大敵當前,面臨危局,元惠宗妥歡帖睦爾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重歸於好,一致對外。在逃往上都的路上,奇皇后再次要求愛猷識理達臘派兵高麗興師問罪,為她的家族報仇,但愛猷識理達臘沒有聽從她的提議。十一月二十四日,愛猷識理達臘領兵屯於紅羅山,伺機收復大都。至正二十九年三月二日,愛猷識理達臘請率精騎直搏大都,惠宗妥歡帖睦爾沒有許可。至正二十九年六月十三日,明軍逼近上都,惠宗與愛猷識理達臘等人連夜出奔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四天後,上都失守。至正三十年正月初二,惠宗病重,詔皇太子總軍國事務。

至正三十年四月二十八日,元惠宗駕崩,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在應昌繼承了皇位,是為元昭宗。五月十六日,明將李文忠奇襲應昌,元宮后妃以及昭宗的兒子買的裡八剌被明軍俘虜,只有昭宗率十餘騎突圍,出奔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

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向奔逃後,痛定思痛,力圖恢復中原,中興元朝。他改年號為“宣光”,取杜甫《北征》詩中“周漢獲再興,宣光果明哲”之意,希望成為周宣王、漢光武帝那樣中興國家的君主。昭宗“延攬四方忠義,以為恢復之計”,特別是不計前嫌,重用在定西沈兒峪新敗的擴廓帖木兒,拜他為都總兵、河南王、中書右丞相,並起用哈剌章、蠻子等人,大有振作軍威之勢。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當時北元的領土除了漠北以外,還保有河西走廊、遼東、雲南等地,勢力還是相當強大的,於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宣光二年正月派徐達、李文忠、馮勝三道出師,討伐北元,欲“永清沙漠”。擴廓帖木兒先是佯敗,誘敵深入,大破明軍,中路徐達部陣亡萬餘人,東路李文忠部在漠北雖未像徐達那樣完敗,但也損失慘重,撤兵而還,只有西路馮勝、傅友德部連戰連捷,大獲全勝,佔領北元的甘肅全境。這次戰爭挫敗了明軍進攻的銳氣,保住了元王朝的一線命脈,是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領導下的一個重大成就。

此後數年時間,明朝對北元改為守勢,元昭宗整合雲南、遼東各方勢力,以求進軍中原,高麗的新王辛禑也棄明投元,並派謝恩使李子松入漠北朝賀,上表稱頌昭宗“敷虞文德,兩階之舞雍容;復漢官儀,十行之詔密勿”。昭宗君臣看見穿著朝服行禮的高麗使臣後老淚縱橫,說:“自我播遷,困於行間,不圖今日復見禮儀!”

當時,元昭宗過著“流離無寧、衣食艱辛”的日子,他徙帳金山(今阿爾泰山)之北,繼續籌劃反攻中原事宜,但仍然不能越雷池一步。擴廓帖木兒、納哈出多次騷擾明朝,均被擊退。北元與明之間也不總是衝突,明太祖曾在宣光四年,明朝與北元南北對峙,當時的高麗詩人李穡的詩句“宣光洪武二龍飛,外國孤臣雙淚揮”,就反映了這種局面。

宣光五年,即175年,洪武八年,八月,元昭宗的股肱之臣——擴廓帖木兒死於金山之哈剌那海衙庭,匡復大元的希望愈發渺茫。此後昭宗任用闊闊帖木兒為中書省太師。宣光八年四月,愛猷識理達臘去世,廟號昭宗,汗號必裡克圖汗,蒙古語意為“聰明”的意思。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死後由其弟益王脫古思帖木兒繼位,年號為“天元”,又稱天元帝。十年後,明軍大破北元於捕魚兒海,北元徹底崩潰。元朝蒙古帝國勢力最後終結。(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