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忽必烈推薦治國能人劉秉忠(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第15章 忽必烈推薦治國能人劉秉忠

孛兒只斤?忽必烈,生於115年,卒於194年,出生於蒙古族黃金家族,他是元朝的創建者。是監國託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的弟弟。蒙古帝國尊稱他為“薛禪汗”。忽必烈在青年時代,便雄心勃勃,志向遠大,“思大有為於天下”。孛兒只斤?忽必烈建立了幅員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元朝。

忽必烈在位期間,建立行省制,加強中央集權,使得社會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他也曾多次派兵侵略鄰國,但多遭失敗。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樣,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輝歷史的締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位5年,1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被加封為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後世稱他為元世祖。

忽必烈遵照蒙哥大汗的命令,率領南征的軍隊回到了北方的都城,到了京城的時候,聽說有阿拉克岱爾和劉太平倆人,遵照蒙哥汗的命令,調查核實各地上繳政府的稅收,他秉公執法,不徇私情,京城裡的許多官員都受到了處分。

忽必烈說:“這裡的管理稅收的官員,都屬於我管轄,大半都是我任命的,難道他們都是貪官嗎?這次我出師去攻佔西南,離開大汗太遠了,在朝廷裡必定有不懷好意的人故意說我的壞話,我完全應該進入朝廷向大汗說清楚,消除那些奸臣的矇蔽,不要冤枉了那些好人。”

這時剛好遇到農業部長姚樞,到忽必烈的官府來拜見他,他們過去關係很鐵,無話不談。姚樞是元初政治家、理學家。字公茂,號雪齋、敬齋。先世自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入居內地。少時學習勤奮。金朝末年,父姚淵任許州,今河南許昌,錄事判官,後來舉家遷到了許,在那裡居住了下來。

1年,蒙古軍破許州城,姚樞到燕京,即今天的北京,投靠了楊惟中,被引薦北覲窩闊臺汗。15年,皇子闊出統兵攻南宋,詔姚樞從楊惟中隨軍訪求儒、道、釋、醫、卜等各類人才。

蒙古軍陷德安,即今天的湖北安陸,姚樞從俘虜中訪得名儒趙復,竭力勸告他北上講學授徒,此後理學在北方傳佈漸廣。姚樞從趙復處盡得程朱傳注等重要經典書籍,開始學習理學。

141年,出任燕京行臺郎中,旋因與主管官員意見不合,放棄了官職,隱居於輝州蘇門,在今天的河南輝縣北。150年,忽必烈召姚樞至漠北訪問治道,姚樞上書陳述儒家傳統的帝王之學,治國之道,深受忽必烈的器重。忽必烈受命統治漠南漢地軍事,姚樞建議在與南宋接壤地區屯兵,積谷守邊,再思考消滅宋朝的策略,被忽必烈採納。

後來追隨忽必烈進攻大理、鄂州,即今天的湖北武漢,深得忽必烈的信任,得以參與軍事活動,屢次大膽勸告忽必烈,多次險些遭到殺害。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姚樞以藩府舊臣預議朝政,參定一代制度,擔任東平宣撫使、大司農、中書左丞,出為河南行省僉事等官職,入拜昭文館大學士,終於獲得位高權重的翰林學士承旨的職位。

當姚樞聽忽必烈提到這件事,就勸忽必烈說:“大王雖然是皇帝的弟弟,但是畢竟是皇帝的大臣,是不應該和皇帝進行爭辯的。現在大王不如攜帶了王府中的妻子和兒女,全部都進入朝廷,表示自己對朝廷的忠心,這樣或許能使那些說壞話的人再以無話可說,皇帝的懷疑就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姚樞說到了忽必烈的心坎上,忽必烈很佩服姚樞的足智多謀,認為調解弟兄之間的矛盾,沒有比這樣做更好的辦法了。

忽必烈聽了後,接連點頭說:“你說得真好,我就按照你說的那樣辦吧!”忽必烈回到和林以後,拜見了蒙哥汗,就把姚樞所說的大體意思,向蒙哥汗進行了說明。

蒙哥汗知道忽必烈已經看出了他的用意,為了挽回面子,他不得不假惺惺地對忽必烈說:“我很擔心皇帝的弟弟帶兵遠征,時間久了,身體勞頓,因此是以召回都城,讓你好好休養,保養好身體後再去帶兵打仗,建立功勳,其實並沒有其他的意思。”

忽必烈那時的心情非常復雜,心裡七上八下的,很想還向蒙哥汗說明一些事情,看見蒙哥汗的眼中包含著憂傷的淚水,覺得當帝王的為難,也不禁感到悲傷起來,也跟著流下憂傷的眼淚。倆人面對面對哭泣了一陣,相互之間都沒有再說別的什麼話。

到了第二天,忽必烈和蒙哥汗兄弟倆再次相會,蒙哥汗想另外建造城市和宮殿,作為新的都城,忽必烈聽他的提議,也很贊同,就向他保薦了一個人,名字叫做劉秉忠。

劉秉忠原名侃,字仲晦,邢州人,他的曾祖父是金朝的邢州節度副使,蒙滅金後,他父親在邢州元帥府裡是個軍事長官,劉秉忠長大了在邢州節度府裡當了一個小官兒。

劉秉忠年青時遭逢亂世,劉秉忠感慨“大丈夫懷才不遇,應當隱居起來尋找機會”,於是放棄官職上了武安山。過了幾年,天寧寺高僧虛照禪師聽說劉秉忠是個人才,派弟子請他下山:“不要在那裡作道士了。”

於是劉秉忠在天寧寺當了和尚,做了虛照的徒弟,法號子聰。其實道士也罷,和尚也罷,對於劉秉忠來說,出家是假,尋求機會出山做官,參與治國理政是真。師徒二人遊歷山西大同,他看南堂寺是個好地方,就居留了下來。

14年,高僧海雲印簡,奉召前往和林漠北王府覲見忽必烈,路過大同,聽說劉秉忠博才多學,足智多謀,就邀請一週前往。有機會接近蒙古親王,劉秉忠自然很高興地答應了。

忽必烈召見二人,問:“佛法裡有沒有安天下的辦法呢?”海雲回答道:“應該在天下大賢碩儒中詢問古今治亂興亡之道。”劉秉忠於書無所不讀,尤精於易經,至於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術,無不精通,他很關心時事政治,論天下形勢瞭如指掌。

忽必烈大為賞識,於是把劉秉忠留在幕府,參與軍政大事,命令他還俗,賜名秉忠。和林之行,劉秉忠得遇明主,自此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蒙古帝國的命運。

蒙哥即位後,忽必烈受命在金蓮川設定王府,管理漠南地區,廣招漢族人才,開始施展“大有為於天下”的抱負。劉秉忠、姚樞等人輔佐忽必烈在金蓮川制定了“廣招天下英俊,講論治道”的用人方略及施政方針,藩府舊臣,四方文士,大批有識之士迅速雲集到忽必烈的王府,由劉秉忠薦引,他的同學、學生、故交如張文謙、張易、李德輝、劉肅、李簡、張耕、馬亨、王恂、劉秉恕等人,都是當時的社會精英,先後進入王府,為忽必烈獻計獻策。

151年,受封邢州的答剌罕,蒙古貴族稱號,向忽必烈提出報告,陳述情況說,邢州連年天災人禍,百姓逃散,沒有多少戶人家了,快派有能力的官員來治理吧。劉秉忠與張文謙一起向忽必烈推薦熟悉邢州情況的燕趙名士張耕和劉肅,忽必烈採納了他們的意見,在邢州設立安撫司,派近侍脫兀脫帶張耕和劉肅前往。邢州吏治,是忽必烈潛邸中漢臣的初步貢獻,也是劉秉忠向事業成功邁出的第一步。

蒙哥汗六年,156年,忽必烈為便於統治中原地區,命劉秉忠在恆州東、灤河北岸的龍崗,今內蒙古多倫附近,興建都城,三年竣工,命名為開平。

159年蒙哥汗在南伐南宋中戰死,忽必烈聽從張易計策,搶在其弟阿里不哥行動之前,從武昌出發,帶著劉秉忠、姚樞、郝經、廉希憲、阿合馬、董文忠兄弟等重要謀士,日夜兼程,輕騎奔回北方。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公元160年6月4日,忽必烈在開平即大汗位,設開平府,年號“中統”,取“中原正統”中兩字,大有囊括天下之意。164年又改年號為“至元”,取自《易經》中“至哉坤元”的意思。(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