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和世瓎漠北封官張養浩天災濟民(三)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張養浩調查得到一些窮困的民民眾,缺乏糧食,導致殺兒子以餵養母親的悲慘事件,他為之傷心不已,放聲大哭。他拿出他自己微薄的私家錢財,予以救濟。他命令拿出那些死去的小兒的肉體,讓所有的屬官觀看,讓他們深知民眾的疾苦,指責他們身為官員,無所作為,不能向民眾借貸,賑濟災民。張養浩勤政愛民,到了官府四個時間月,從來沒有好好地在家居住過,都食宿在公署裡,每到夜裡他都要禱告蒼天,每到白天他都外出調查和賑濟災民,夜以繼日,幾乎沒有空閒的時候,他每每念及民生的痛苦,都撫摸的胸膛悲傷嘆息,因此操勞過度,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死亡時才六十歲年紀。張養浩死亡後,陝西民眾就像死去了爹孃一樣,遠遠近近的民眾,異常哀傷悲痛。朝廷也給予張養浩很高的褒獎,追封他為濱國公,諡文忠。張養浩真是元朝的一代忠臣。

張養浩居官清正,敢於犯顏直諫。在堂邑縣,他關心民眾疾苦,他手段強硬,抑制豪強,採取措施,賑災濟貧,做了不少好事。他拜監察御史之後,他檢舉貪官,打擊邪惡勢力,他薦舉品德決端正的官員,檢舉壞人壞事,不避權貴,舉薦不疏仇怨,“進入朝廷能與天子爭是非,走出朝廷則與大臣辨可否”,做事雷厲風行,意氣風發,他認為做官是“道之所在,死生以之”。有人說他“力排權奸,幾蹈禍而不悔”。元武宗海山時期,曾因議立尚書省事,與權臣意見發生衝突,被羅織罪名罷了官;元英宗碩德八剌時,又因勸阻在內廷張燈結綵為舉辦鰲山的事,險遭不測。懷有“致君澤民”理想的張養浩,本想幹一番利國濟民的事業,但統治集團中“忠直為國的官員少,奸佞狡詐、惟利是圖的官員多”,自己犯顏攖鱗,時有性命之虞,便藉故辭官歸隱,“遠是非,絕名利”,回到自己的故鄉濟南。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張養浩棲隱雲莊,不求顯達,優遊於山水之間,斂跡於權貴之門,自以為遠離世俗塵囂,不與朝廷政事,然而元朝廷對這位“博學碩德,聲名顯赫”的儒臣,卻時時想加以利用,八年之間,凡六下詔書,他均高臥不起。而當天歷二年,即19年,朝廷以“關中大旱,饑民相食”,召其為陝西行臺中丞前往賑災時,他卻不顧高齡體弱,隨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星夜奔赴任所。“無多慚,此心非為官。”使他赴召的不是官爵,而是災情嚴重激發起他為民承重的精神。赴官途中經洛陽、澠池、潼關,直達長安。一路行來,目睹災民慘狀,感歷代興廢,寫了數首懷古曲,意緒蒼涼,流露出對本朝前景暗淡的哀嘆,和對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其中最著名的,是散曲小令《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封建時代,像張養浩這樣為民盡瘁的官兒實在並不多見!元朝廷對其旌表,不過是旌忠勵節,激勵臣下為其效忠,而人民都以自己的眼光來區分善惡,表明自己的愛憎。張養浩所維護的那個制度雖已過去,但他為民盡瘁的精神,及其同情人民疾苦的精神,卻可與濟南山川同在,永遠為人們所懷念。張養浩同情民眾疾苦,勤政愛民,死而後已,感天地,動鬼神,受到普通民眾的愛戴,成為朝廷官員的典範。(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