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戰神出擊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廉頗得知白徑失守之後,竟毫不猶豫的親率七萬大軍前來支援。秦趙兩軍在這條南北長達百餘里的防線上,集中了近五十萬大軍,進行了殊死的搏殺。

表面上秦軍佔著優勢,畢竟他們屬於主動進攻的一方,而且還在防線上開啟了一個缺口,使得趙軍的防線岌岌可危。趙軍屬於防守的一方,一直都是在被動挨打,連像樣一的戰績都沒有取得過,無論誰看來,他們都屬於弱勢的一方。

但是從雙方的戰略目標來,其實是對秦軍不利的。

廉頗很清楚,他在用兵方面肯定是比不上白起的,雖然現在不是白起統兵,但他依然把和秦軍的每一次交戰都當成和白起對陣。趙軍的目標不是要打敗秦軍,而是要逼迫秦軍退出上黨,當然能打敗秦軍,那就更好了,但廉頗沒有持有這種僥倖的心理。

而秦軍的戰略目標是全殲趙軍主力,為滅趙做好準備。想這樣在防線上相持,那不是秦國上下所希望看到的。按照這種打法,哪怕就是最後打贏了,秦國也會元氣大傷,之後很有可能像歷史上一樣,被六國聯軍鎖回函谷關,那樣就得不償失了。

雖然秦軍可以像上次攻打太平關一樣,用飛雷炮和猛火油來攻擊趙軍的防線,奈何火藥和猛火油的儲備畢竟有限,秦軍的物資要從函谷關千里迢迢的運送到上黨前線來,其中糧草和刀戈箭矢佔了絕大一部分,留給火藥和猛火油的運量十分有限。想要憑藉飛雷炮和猛火油進入熱兵器時代,那還是很夠嗆的。

上黨前線的膠著,使得咸陽議和的雙方都心急如焚。秦國這邊希望議和能夠早日成功,趙軍能夠早一退出這條血與火的防線,以便減少秦軍的傷亡;平原君這一方希望這場戰爭不要再打下去了,趙國需要時間來解決內亂。

只不過雙方都無法在壺關這個坎上做出讓步。數十天的談判依然是毫無結果。如今雙方的高層都越來越沒有耐心,趙國的李兌甚至放出話來,要換掉平原君,要另派他人來咸陽議和。

長時間拉鋸的議和終於讓嬴蕩失去了最後一僥幸心理。他以‘趙國以議和為名,行欺詐之實’為由,扣押了平原君,從此拒絕議和,並且任命白起為兵馬大元帥,率領十萬秦軍,趕赴上黨接替樂毅的指揮權。

自此。上黨前線的秦軍總兵力已經達到了五十萬人。五十萬兵馬,秦國自變法以來,還從來沒有出動過如此多的兵力。這一下,趙國慌了,三晉慌了,東方六國慌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這不再是秦趙兩國間的傾國大戰,而是秦王想要掀起滅國大戰啊。對於傾國大戰,五國是歡迎的,兩強相遇。相互削弱,對大家都有好處嘛。然而滅國大戰就不一樣了,今天能夠滅趙國,他日何嘗又不能滅別的國家呢。大家最怕的就是滅國大戰。一旦誰犯了這個忌諱,那就會遭到群起而攻之。

六國君王或許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他們絕對不是傻子,秦趙大戰他們可以無動於衷。到現在,無論如何他們都不能再無動於衷了。

六國合縱之風再起,有志之士又開始大顯身手。然而正在他們興致勃勃的時候。又一則訊息把他們驚呆了:秦王任命右丞相范雎趕赴巴蜀,負責募軍十萬;不僅如此,嬴蕩還親自前往河東,打算要在河東、河內募軍二十萬。

這才是真正的百萬大軍,之前的百萬雄師全是吹出來的。在以前,無論哪一朝,哪一國的土地和人口,都不足以養百萬大軍,然而這一次,秦國是切切實實的要組建百萬大軍了,如何能不令六國君王膽顫心驚呢。

六國君王還在猶豫不決的時候,秦王再次發出詔會,並派出使者通傳五國君王:誰敢出兵救趙,秦國就讓他提前享受一下亡國的滋味。

這一次的東方六國真的被嚇住了,連私下裡的一些動作都不敢再搞了,本來打算派去邊境防禦的軍隊,也不敢再出動了,生怕會引起秦國的誤會,引來滅國之災。

秦國的一系列行動,弄得趙國上下手忙腳亂。忠於王室的大臣與李兌一派相互指責,一方平原君議和不力,致使秦趙交惡,才使得局勢如此不力,應該重新派人去議和;另一方李兌這個丞相施政不當,使得趙國不能全力抗衡秦國,應該再次派軍支援廉頗,在戰場上抵住秦軍的進攻。

不管趙國內部如何戰和不定,白起抵達上黨之後沒有絲毫猶豫,迅速接過指揮權,開始執行主帥職責。還好,一直以來白起都是秦軍心目中的戰神,由他來接替指揮,不僅沒有發生臨陣換將的混亂,反而使得前線軍隊士氣大振。

經過一番簡單的部署,白起做出了部署:王齕率領十五萬大軍依然負責攻打太行關,並且隨時準備堵住趙軍的反撲;樂毅留下五萬大軍繼續防守白徑,率領剩下的十萬南下沁陽,準備藉助秦軍水軍之力,一舉攻破沁陽,繞道趙軍丹水防線之後,側擊趙軍。

丹水不過是一條百餘里的河流,在沁陽這個地方流入少水,少水南下數十裡就是大河。奈何少水也不是什麼大河,水軍能夠施展的空間也不多。

儘管這樣,也把趙軍嚇了個夠嗆,廉頗連忙派遣援軍支援沁陽。這樣一來,趙軍再次攤薄了自己的兵力。

趙軍一開始的總兵力是三十五萬,如今經過兩場大戰,已經不足三十萬了。三十萬大軍面對他國的時候,那是綽綽有餘,但是面對白起率領下的秦軍,那是遠遠不夠的。

廉頗為了集中兵力抵擋秦軍的攻勢,不得不忍痛放棄了一些不重要的營壘。然而就算如此,也顯得兵力極為不足。留下六萬人防守作為最後一條防線的石長城,二十四萬大軍全部簇擁在丹水這條百餘里的防線上。

廉頗還在思索還有哪裡有漏洞的時候,一個晴天霹靂的訊息差沒有把他震得昏倒:白起親率二十萬大軍,透過兩天兩夜翻山越嶺的急行軍,一舉攻佔了丹水防線最北端的長平要塞。

長平要塞座落在丹朱嶺之上,丹水起源之地。過了長平要塞,就是一條相對較為寬廣的平原通道,直抵壺關之下。過了壺關,秦軍就可以長驅直入趙國腹地。

廉頗聽到長平要塞失守,頓時大驚,一面親自率軍搶佔長平要塞東邊的羊頭山;一面下令放棄丹水防線,全軍退守石長城。

羊頭山並不險峻,但卻是長平到壺關的必經之路,也是壺關東邊抵禦秦軍的最後一個要地。倘若羊頭山守不住的話,趙軍就只剩下最後一道防線了。

白起抵達上黨前線,短短幾天時間,就佔領了由二十多萬趙軍防守的丹水防線。這樣的戰績再次震驚了東方六國。戰神出戰,天下莫敢與之爭鋒。

廉頗此時也是急不可耐,一面不斷加固營壘的同時,也一面不斷派出快馬,向邯鄲求援。

遠在邯鄲的李兌這一下也弄不清楚秦國究竟要幹什麼,不是好要議和的嗎,這架勢也不像要議和的樣子啊。

還好,李兌不是傻子,他知道這個時候不是猶豫的時候,上黨防線失守的話,他的這個相國之位也算是當到頭了,趕緊再次派出十五萬大軍增援廉頗。

這一下趙國的援軍幾乎抽乾了,再要派的話,就只有抽調北方防守胡人的軍隊和各城邑和要塞的兵力。對於這一,不管是李兌,還是趙王,都是不願意看到的。於是,趙國再次派出了議和使臣,並且約請東方五國出面和。

廉頗聽到李兌已經給他派出十五萬援軍的時候,頓時松了一口氣。只要這十五萬援軍抵達,眼前的危機算是撐過去了。

羊頭山不足以抵擋秦軍,這一廉頗很清楚,他也沒有把希望寄託在這幾座山上。他之所有駐守在這裡,一方面是為了給退守石長城的趙軍爭取時間,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拖延秦軍進軍的速度,以等待援軍的到達。

雖然現在連失兩條防線,只要兵力足夠,他還是有信心守住最後一條防線的。最後一條防線和前面兩條防線不同,前面兩條防線雖也算堅固,但終究是依靠著地形和關隘修築的堡壘群,無論如何也比不了最後一條延綿連貫的石長城。

到時候只要在這條石長城上備足砂石和水源,根本就不怕秦軍的火藥和猛火油。

然而正在他望眼欲穿,等待援軍的時候,一則石破天驚的訊息,差沒把他給震暈:秦軍老將司馬錯率領十五萬秦軍,從九原奔襲晉陽。晉陽守軍措手不及,一夜之間就失了這個趙國西部的重鎮。

司馬錯攻佔晉陽之後,不及片刻停留,馬不停蹄的殺奔上黨最北部的要隘——闕與而去了。闕與一旦失守,秦軍一方面可以兩路合圍上黨的趙軍主力;一方面可以穿過太行山,直奔趙國重鎮——中牟而去,中牟倘若不保,邯鄲就危險了。(未完待續。。)

ps: 實在對不起,這幾天剛換了工作,事情太多了,斷更了幾天。不過大家請放心,這本書不會太監。我會利用週末兩天,儘量的補回來。同時感謝大家的支援,謝謝大家。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