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滎陽鄭氏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吐谷渾國王伏允被李承宗給誅殺了。

留守伏俟城的幾萬大軍也基本上是廢掉了。

剩下入侵河州、岷州等地的吐谷渾大軍,立馬就開始出現軍心大亂的局面。

原本剛剛接觸吐谷渾人,接連打了幾個小敗仗的柴紹等人,立馬就迎來了翻身仗。

只不過是一個月功夫不到,河州、岷州等地就接連收復。

雖然不少吐谷渾人都逃回了草原,但是沒有了伏允這個名義上的國王的號令,各個部落的首領立馬就各自為政了。

甚至党項人還藉機將自己的勢力範圍往北擴張了一下, 侵吞了一部分吐谷渾的地盤。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其他的吐谷渾部落回到各自的地盤之後,都如驚弓之鳥,生怕大唐追殺。

好在柴紹等人收復了國土之後,就班師凱旋了。

而李承宗的渭水新城護衛隊,除了從涼州到伏俟城的過程之後掃蕩了一遍路過的部落,其他的吐谷渾部落, 他現在沒有功夫去收拾。

只要把伏俟城的食鹽產業做大做強, 這些部落自然會有人去收拾。

特別是李承宗一直都沒有取消在涼州的時候釋出的吐谷渾奴僕收購令。

這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捕捉吐谷渾人的大生意之中。

而李承宗也沒有食鹽,設定在涼州、伏俟城等地的收購點,很是公道的接受了數千吐谷渾奴僕。

這一下,大家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世子,這……這雪白的精鹽,真的是鹽湖裡頭的鹽巴提煉出來的?”

伏俟城西部,一座被李承宗稱呼為茶卡鎮的地方,如今是熱鬧非凡。

一千渭水新城護衛隊駐紮在這裡,監督著數千吐谷渾俘虜幹活。

本著拉一批、殺一批的政策,這些俘虜現在老實的很。

甚至有些被提拔為監工的吐谷渾人,或者僕骨人、回鶻人,對付起俘虜來,比唐人還要狠很多。

“這種精鹽,如果在大唐各地按照一文錢一斤的價格去售賣的話,你覺得還有誰是我們的對手嗎?”

有了這座作坊, 精鹽的成本對於李承宗來說, 已經低到了幾乎可以忽略的地步。

甚至精鹽的運輸成本,都要比它本身的生產成本要高很多。

畢竟這個年代,內陸的運輸是真的不方便。

一車的糧食從長安城運輸到伏俟城的話,其中一半都會變成損耗。

而一斤精鹽從伏俟城運輸到長安城的話,成本也差不多要半文錢。

“如果這樣的精鹽真的可以出現在大唐各地的話,別說是一文錢一斤,就是兩文錢一斤,也會被搶瘋了!

甚至按照五文錢一斤的售價去買,也一樣可以把其他鹽商打的沒有任何還手之力。

世子,我覺得這個精鹽價格,剛開始的時候沒有必要定的那麼低,要不然不見得是好事。”

馬周雖然很想看到大唐到處都是自家生產的精鹽的場面。

但是他考慮的問題卻是比較多。

“哦?你為什麼會這麼說?”

“世子,鹽巴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資,雖然朝廷沒有具體的管理,但是大唐各地的鹽巴,基本上都是被世家大族給壟斷了。

而其中最大的一家鹽商,就是滎陽鄭氏旗下的。

長安城百姓購買的鹽巴,有一半都是從滎陽鄭氏旗下的鹽巴鋪子裡頭購買的。”

這個時候,一旁的褚遂良插了一句話。

不用馬周再解釋什麼,聰明的李承宗已經明白了。

自己母親就是滎陽鄭氏的嫡女。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滎陽鄭氏是東宮的支持者。

當然了,對於這些世家來說,他們不會真正的支援誰。

他們只會從自己的利益考慮去做事。

家國天下。

對於他們來說, 首先是有鄭家, 然後才是有大唐。

要不然怎麼會有鐵打的世家,流水的大唐這種說法呢?

“滎陽鄭氏有好些子弟,據說是在秦王府賬下聽令的吧?”

李承宗很尊敬自己的母親。

但是並不代表他就要尊敬滎陽鄭氏。

世家大族是封建王朝不可避免的存在,但是這個規模肯定要受到控制。

眼下的五姓七望,顯然是一家超出了李承宗的容忍度。

“五姓七望,哪家不是有子弟同時在秦王府和東宮任職呢?”

馬周看了看褚遂良,臉色澹然的說了一句話。

而褚遂良聽了這話之後,果然臉色變得有點不好。

不過他卻是沒有反駁什麼。

畢竟不說褚家整個家族如何,單單他父子兩人,一個是秦王府十八學士,一個卻是李承宗手中的第一謀士。

雖然褚遂良是被迫跟著李承宗的,但是這又如何呢?

褚家的人同時在兩個陣營幹活,這卻是不爭的事實。

“看在阿孃的份上,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就稍微靈活變通一下,給他們一個緩衝的時間。”

“啊?”

李承宗的話讓馬周很是意外。

自家世子居然懂得靈活變通了?

按照他的理解,李承宗肯定是不會放棄食鹽這個生意的。

而這就意味著跟滎陽鄭氏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

甚至除了滎陽鄭氏之外,還有好幾個大的鹽商,也都會成為李承宗的敵人。

“這幾天青海湖那邊不是捕撈上來了許多的魚嗎?今後專門組織人手去捕魚,吃不完的魚就用來醃製,反正我們的精鹽成本很低,醃製的鹹魚用掉再多的鹽巴都不怕。”

正常來說,青海湖這樣的湖泊,其實不是特別適合魚類的生長。

畢竟這裡的氣溫太低了,其實是不利於魚類的生長的。

但是你架不住這裡的魚幾百年、幾千年,甚至是幾萬年都沒有人去捕撈啊。

吐谷渾人基本上都是不吃魚的。

或者說是他們基本上都是不怎麼會抓魚的。

現在的青海湖,魚群資源的豐富程度,絕對不是後世可以比擬的。

就以大唐現在的捕捉速度,別說把魚給捕撈光了。

就是再捕捉一百年,只要捕捉技術沒有特別大的進化,都不用擔心對青海湖的魚類生長帶來滅絕性的影響。

所以褚遂良提到了滎陽鄭氏是大唐最大的鹽商的時候,李承宗就想到了鹹魚這個折中的辦法。

我賣食鹽,滎陽鄭氏會有意見。

我賣鹹魚,你總不能有意見了吧?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