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俄奧談判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西班牙在近東危機中,因為沒有什麼利益關係,恪守著保持著中立的原則,而其他國家可並非如此。

奧斯曼當地的斯拉夫人起義,已經讓俄國人蠢蠢欲動,並在第一時間對起義軍表達了支援的態度。

在吸取了克里米亞戰爭的經驗後,俄國人開始了他們的外交行動,作為近東最有影響力的三個國家之一,奧匈帝國的態度關乎了他們的行事成功率。

為此,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命令首相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戈爾恰科夫,正式開始了對奧匈帝國的訪問。

這位首相的政策主張是協調歐洲,而拒絕泛斯拉夫主義,但是沙皇的命令並不能夠違抗,為此他不得不親自來到維也納,來進行這場談判。

作為唯一能夠與俾斯麥抗衡的外交專家,他的名字和俾斯麥一樣受到英國人的厭惡。

而奧匈帝國更是將政治外交玩到了登峰極致,雖然梅特涅過世之後有所下降,但是安德拉希·居拉伯爵,也是一位主導三皇同盟的狠人。

“安德拉希伯爵,奧斯曼最近的狀況可不是太好,我想作為盟國的奧匈帝國英國給予我們相應的支援。”

戈爾恰科夫率先發言,明確表明了態度,雖然不在乎泛斯拉夫主義,但是爭取奧匈帝國是必須的任務。

“戈爾恰科夫公爵,我想俄羅斯帝國最好能夠停止對巴爾幹的干涉,這會使奧匈帝國感受到威脅。”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安德拉希對戈爾恰科夫的話視而不見,雖然兩國在面對德國人的威脅上一致,但是巴爾幹問題是奧匈的底線。

“奧斯曼帝國的暴行正在施加在斯拉夫人身上,這是我國民眾不可容忍的,我相信奧匈帝國一樣對奧斯曼人痛恨到了極點。”

奧匈帝國痛恨奧斯曼人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但是對於俄羅斯人的恐懼卻大於奧斯曼。

至於人道主義,在這個時代就是個笑話,俄羅斯對自己的軍隊都當成炮灰,又怎麼可能會因為一些保加利亞塞爾維亞人,去搞什麼人道主義。

“斯拉夫人處境我們感到悲傷,但是同樣的,我們需要為國內的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貴國可能對巴爾幹的侵犯,會讓我們感受到主權被侵犯。”

如果巴爾幹真的被俄國人控制,奧匈帝國的東北南三面都會處於俄國人的包圍之下,會為奧匈軍隊造成極大的壓力。

“伯爵閣下,俄國無意挑戰奧匈帝國的主權,我們可以承諾在解放斯拉夫人後,將主權歸還給當地的斯拉夫人。”

言外之意就是,俄羅斯不會直接控制巴爾幹解放出來的國家,而實際上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的對俄國人的親近遠超奧匈帝國。

“貴國的空頭支票可不是我們想要的。”安德拉希不屑笑了笑,都是老朋友了,他自認為對戈爾恰科夫還是比較瞭解的。

“我國可以承諾放棄建立大斯拉夫國家的政策,換取奧匈帝國的支援。”

戈爾恰科夫認真的說道,俄國人的政策就是利用泛斯拉夫主義,建立一個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受到俄國人庇護的大斯拉夫國家。

而如果按照俄國人的計劃進行,巴爾幹地區將統一為一個斯拉夫人國家,而這對於奧匈帝國來說,就是讓本來可以擴張的東南方向出現一個大國。

在德意志帝國成立之後,奧匈帝國基本已經失去了所有向北方擴張的希望,而羸弱的巴爾幹國家,是奧匈帝國的最好擴張目標。

“但是我國更願意看到一個羸弱的奧斯曼控制著巴爾幹,這意味著我國的大後方不會出現威脅。”

安德拉希直言不諱的說出了奧匈的希望,俄國人的提議全是建立在自己的條件之下,奧匈帝國不會得到任何好處。

而沙皇政府給戈爾恰科夫的許可權也僅僅於此,雙方的會談不歡而散。

俄國訪問奧匈的消息傳遞給了歐洲,雙方的談判陷入了僵局,而當奧匈媒體暴露出這一個訊息之後,歐洲各國開始紛紛報道。

作為直接當事人,奧斯曼帝國高層自然是松了一口氣,但是危機感促使著他們加緊聯絡著英法,以防萬一。

而戈爾恰科夫自然也向聖彼得堡反應了這一個情況,拿不出實際性的利益,想要奧匈帝國鬆口確實很難。

俄奧的談判陷入僵局,也就意味著雙方的需求談不攏,作為三皇同盟之一的德國自然不能置身事外。

“德國人在巴爾幹並沒有任何利益,我們並不應該參與到這場危機當中來,但是奧匈和俄國的爭論讓我們感到頭疼。”

“但是俄奧如果在近東爆發衝突,德意志帝國將必須在聖彼得堡和維也納做出選擇,我們希望雙方可以心品氣和坐下來開始談判。”

“如果雙方的利益達不成一致,德國願意做那個中間調停人,支援俄奧關於在近東的一切切協調行動。”

德國首相俾斯麥公開進行了發言,話裡話外無不暗示著俄國人,如果真的爆發衝突,德國將站在實力較弱的奧匈一方。

而卻沒有真正的指責俄國人,如果態度過於激烈,將俄國人推向了法國人,會讓德國陷入腹背受敵的窘迫,因此德國的目的只能是讓雙方在巴爾幹問題中達成一致。

作為盟友的兩國,自然對德國人調停人身份欣然接受,雖然雙方都不肯讓步,但是雙方也不想真正的爆發衝突,奧匈帝國雖然有所衰弱,但是依舊夠俄國喝一壺的。

雙方再次計劃召開了會談,由德國作為調停人,在維也納準備召開第二次談判。

俄國人的外交行動快速展開,奧斯曼一邊的也迅速開始了行動。

在地中海有著傳統利益的英國人,對奧斯曼帝國的態度一直是保持其領土完整,把俄國人牢牢控制在黑海,以來保證自己在地中海的利益。

英國迪斯雷利政府公開對俄國人進行了譴責,俄國人的企圖顯而易見,雖然沒有得到列強的支援而沒有什麼大動作,但是一旦談判有了實質性的進展,奧斯曼帝國將瞬間陷入危險,

而法國人的沉默,讓英國人有些束手無策,海上的英國人確實是無敵的,但是陸地上少了法國這個打手確實讓迪斯雷利政府感到了一絲無奈。

而宣佈恪守中立的西班牙,卻忽然收到英國人的來訪訊息,目的不言而喻。

當打手是不可能的,但是合作可以試著談一談,阿方索這麼想著。

.........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