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節 練兵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在這些指揮使們把都頭們上報後,呼延庚做出簡單的干預,將各個指揮下屬的都頭們對調,讓各個提舉團練公事所部的人員互相參雜。

在都頭和副都頭再次確定後,由都頭和副都頭選擇下屬的四名押正和四名押副,再由押正和押副選出下屬四名伍長。

而呼延庚帶著對押正和伍長再做出一輪調整後,由伍長在新徵募的新兵裡,找出他的四名下屬。

這樣一都是八十八人,每個都頭副都頭配屬十名親兵,每個都共計一百人。

五個都為一指揮,指揮使、指揮虞侯下配備五十名旗號金鼓手,包括:旗牌二名,角旗四名,認旗二名,門旗三名,號炮手二名,執五方旗五名,金鼓十名,執號帶五名,巡視旗五名,醫師一名,醫獸一名,護兵十名。

楊可發、魯智深、關力原、熊大白四人,每人分別統領五個指揮,每五個指揮組成一個團練廂,簡稱團。

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四個團練廂終於確定起來。王貫清帶領機宜文字們抓緊趕製花名冊,另有蕭讓和金大堅兩名機宜文字為楊可發等四人趕製印信告身。

蕭讓和金大堅都曾跟隨宋江造反,被招安後,趙佶喜歡兩人的才藝,留他們在汴梁做個墨客弄臣,呼延庚發現這兩人後,就找朱鳳璉要了這兩人過來。

蕭讓問呼延庚:“將主,這就直接刻廂都指揮使的印信嗎?”

“使?只有天家的使臣能用。”按照來源來說,什麼團練使、節度使,都是天子的代表,而這個提舉團練公事,是呼延庚自取的名號。

以前從河東收攏潰兵,呼延庚任命過權廂都指揮使,但那時秩序已亂,無人追究,現在可是朝中黃潛善等政敵時刻盯著。

呼延庚本來想直接叫師長旅長,但想想還是要尊重人們的習慣,不能太突兀了,便道:“還是叫團練行軍司馬和行軍長史吧。”

司馬一職,始建於三國魏元帝鹹熙元年,職務相當於軍諮祭酒。至唐代在出征將帥及節度使下皆置此職,唐後期軍事繁興,多以掌軍事實權者充任。但宋代節度使成為虛職,行軍司馬也就不再設定了。

但和都督一樣,這個職位並沒有廢除。

呼延庚拿到鎮撫使的實權,設立行軍司馬,既無具體的法條支援他這麼做,但也沒有實際的規章不允許他這麼做。他新練的一萬五千團練兵,都掛名在鎮撫司下。

第二天,四個團練司行軍司馬和長史到滄州城外的空地上進行校閱和訓練。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宋軍在長期與遼國的戰爭中,發展出一整套完整的軍事科學,而在對敵實踐中,以列陣為第一。

因此這一萬五千新兵,剛開始的任務,就是學習列陣。而呼延庚又加入了後世隊列訓練的方法。

訓練主要分為四個部分:佇列、號令、列陣、長槍術。

在呼延庚看來,隊列訓練是最簡單的,但真正讓新兵們熟悉了向左向右轉,基本做到整齊劃一,已經到了七月底。

而完成了以指揮為單位的列陣訓練,已經是八月中旬了。

八月十二日,新兵們開始長槍術訓練。

宋軍以長槍為第一冷兵,故而長槍術是在宋軍中最普及的。宋軍的陣列槍法可以說是在宋代長期的軍事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其中又經過呼、楊、高多位槍術名家的改良,實戰性和威力都最適合現在戰場的需要。

呼延庚將刺刀術的一些優點融入其中,並且將宋軍傳統的列陣槍用現代刺刀數進行了簡化,更易於教學。

而且,呼延庚來自現代,他把現代的一些常規訓練方法引入了軍事訓練當中,比如——動作分解

長槍訓練的第一步“持槍”。

軍漢們右手提起長矛,握住矛尾,拇指貼在右胯,左手穩住矛身,左腳前邁,上體微微前傾,中心落在左腳後跟。目光盯著虛擬的敵方。擺出這個姿勢後,特別是全團兩千七百人餘人同時擺出這個姿勢後,人人真的感覺自己殺氣騰騰,有持矛一擊的衝動。

“前進!”。

持矛前進,左腳永遠在前,中心永遠落在左腳上,保持著隨時可以出槍的姿勢。

還有後退、逼近,躍退,持矛左右轉等種種移動步法。軍漢們聽著口令,不斷練習,最開始,不時有摔倒的,但十幾日的練習下來,萬名軍漢,排開方陣,按著金鼓號令,進退自如,如同一人。整個團,就在這樣的訓練中,形成團隊。

“相信長槍,首先要相信同袍。”在持矛推進中,最重要的,就是堅信戰友和自己同步推進,絕不會拋下自己一人。集體的步伐是一種鞭策,形成習慣之後,即使面對大炮,也能做到列隊而進。

“出槍時,兩臂向敵要害,猛力推槍,同時以右腳掌的蹬力和腰力,使身體向前,同時左腳向前踢出一大步,在左腳著地時同時刺中敵人,右腳可自然向前滑動……”

在灤州城外,史進麾下的鎮撫使司團練,也和橫海團練使司一樣,編成兩個團。林沖帶領五百老兵,教導著最基本的槍術。林沖本是槍術名家,但現在沒有時間去培養河朔大槍,而他看過呼延庚寫給他的信,和抄錄的二十頁“秘笈”,便將呼延庚所要傳授的槍法了然於胸。

“距離較遠的時候,可以使用墊步,右腳迅速向左腳跟移動,腳掌著地的同時,左腳向前踢出一大步,迅速猛刺。”

看著林沖講解和示範,人人都相信自己練好了可以一招斃敵。士氣的根本,便是建立在自己戰無不勝的信心之上。

“……防刺的要點,不是用矛身擋架,而是用矛尖,撥開對方的長槍,這樣可以快速反刺。具體的防刺術分為防左刺和防右刺,防下刺。”

“要注意防左側和右側的偷襲,防側刺的要點在於……”

“拼刺時,要注意敵軍可能用槍鑽揮打你們,防止槍鑽的要領是……”

“當敵人從後方襲來,最怕的就是驚慌逃避,轉身反刺的要領是:撞擊劈砍。以兩腳跟為軸,身體右轉,同時雙手向後拉矛杆,並轉頭後看,用矛杆撞擊敵人的腹部,身體繼續右轉,左腳向前一步,同時左手拉右手推用槍鑽狠狠的打敵人的面部。”

“應用步法一定要靈活,例如,左腳前進也可以是右腳後退……”

“招式的欺騙包括,騙左刺右,騙右刺下,騙下刺上……”

“要充分利用地形,處於上坡時刺殺的優勢在於……,在壕溝中刺殺的優勢在於……”

“如果在大隊中落單,可以組成長矛三角陣。三人長矛組最具威力,三人之間的配合是……”

教頭們一面轉達和學習呼延庚擬定的教練話術,一方面與自己的實戰經驗相配合,讓河間與平州兩府的一共兩萬多新兵,基本掌握了列陣和簡單槍術。

距離“上得了陣,拿得住槍,口裡有沫,就是好兵”的標準只剩下“口裡有沫”還沒達到。這已經到了八月底。

“如果我們不去打仗,

索虜用長矛,

殺死了我們,

然後吃著我們的骨頭,

對我們的妻兒說,

你看,這是奴隸,

我們的妻兒,也要生生世世為奴隸。”

呼延庚在河間、平州新招募的新兵中,很大一部分是流民,上面這一段詩,呼延庚稍作修改,交給新兵們傳唱。

“金賊劫走了全城的壯丁和女子,還帶走了所有的糧食,兄弟躲在城外的溝裡,半夜偷跑回城裡,餓得實在沒有辦法,只好偷餓死的屍體,煮了吃。可兄弟的老婆孩子,再也找不到了。”

這個新兵在高臺上講,臺下慼慼同感,遍地流民,受的苦難,大同小異。

“狗日的索虜!”有人低聲咒罵,更多的人一起咒罵;聲音小而變大,震耳欲聾。

過了一會,下一個人上來講。士兵們情緒起來,踴躍得緊。頭天晚上開完,第二天晚上接著開。每次開到酉時,大夥兒的苦難互相感染,全場千餘人放聲大哭。這樣的動員會,每天晚上,在各個團輪流召開。

“如果我們不去打仗,我們就要變成餓殍,被別人吃掉,我們的妻兒,也要永世為奴。”

“如果我們戰死了,為保衛我們的妻兒而死,我們將用為為子孫所銘記,我們的香火,世世代代也不會斷絕。”

在呼延庚將新兵進行弓弩、旁牌、巨弩、投石機等專有兵器訓練,同時利用每天晚上的時候進行動員。

在剛開始進行隊列訓練的時候,呼延庚已經從流民中徵募工匠,打造偏廂車。到九月底,呼延庚所要的兩百輛偏廂車已經造出來了。

唐宋本來就有兵車的編制,但不常用,已經漸漸淡出戰場。宗澤在河北的時候,又造了一些戰車,在成為尚書左丞後,更下了一道命令,要各地守臣打造決勝戰車:

“共需製造決勝戰車一千二百輛,每輛用五十五人,一卒使車八人擁車,二人扶輪六人執牌護車。二十人執長槍隨牌護車,十八人執神臂弓弩隨槍射遠,小使臣專幹辦閱習車事。每十車差大使臣總領為一隊。”

求月票、紅票、評論、收藏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