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四、義大利(六)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義大利的脆敗讓英法聯軍指揮部措手不及,甚至引起了整個西線的極度恐慌,他們的反應還算是迅速,很快就抽調了15個師從法意邊境向倫巴第地區進行增援,穩定了米蘭方向的戰局。但在南線,意軍一潰千里,局面已經不可收拾。

根據斯基納和霞飛的估計,如果想穩定義大利的局面,避免它的淪陷,協約國至少要向亞平寧半島派出10萬人,可是他們現在根本無力拼湊出這麼多軍隊出來。

英法兩國當初拉攏意大利人的意圖是想讓意軍牽制出奧匈陸軍,為俄國在東線反擊製造條件。但現在已經快進入到冬季,而且由於俄軍在東線的迅速崩潰,沒有一個冬天絕對緩不過勁來,現在別是進攻了,連自保都成了問題。

與英國人的如意算盤結果相反,現在英法方面反而要抽出兵力來保衛義大利。

斯基納和霞飛作出了放棄意大利人的決定。

現在德奧大軍在亞平寧半島前線進行著一場跑步競賽,奧匈第、7集團軍和德第1集團軍一齊翻越亞平寧山脈,快速向羅馬推進。

維克托·伊曼紐爾三世給李海頓發了封電報,讓其看在是親戚的份上能夠保全義大利,李海頓回電他無意於義大利的領土,要求義大利退出戰爭。

於是,10月日,在義大利戰役開始後不到兩個月,國王下令意軍投降。

整個義大利戰役僅僅進行了不到兩個月,意軍崩潰的速度之快令整個世界為之震驚,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僅僅獨立五十年的意大利人並沒有足夠的凝聚力,本來在戰爭中就搖擺不定,而且意大利人對戰爭也沒什麼興趣。

僅僅因為英國人的許諾就讓整個義大利陷入到了災難,當然它最後幸運地得以保全。匆匆動員起來的義大利軍隊也沒有什麼戰鬥力,而且還缺少裝備。在五月之前因為俄國人在加利西亞的順利進軍讓意大利人看到了甜頭,但是在它向奧匈宣戰後,俄軍的迅速崩潰和奧匈帝國在與俄國人作戰中展現出來的強大一面讓整個義大利都惶恐不已。

在8月間卡爾多納上將勉強發起攻擊前意大利人就在高喊著要退出戰爭,使得軍心動搖,整個意軍都缺少作戰**,而且解散現有政f,政治上的分裂也是造成意軍崩潰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對於戰爭的恐懼也是造成崩潰的原因之一。

但不論怎樣,意大利人的戰爭結束了。

雖然在倫巴第的英法聯軍還在頑抗,但已經無濟於事。

根據德奧與義大利之間達成的停戰協議,包括米蘭在內的倫巴第大區和威尼託大區領土由德、奧兩國佔領,義大利陸軍將在德、奧兩國的監督下解除武裝,只允許保留10萬人用於維持國內治安。

根據停戰協定,義大利海軍艦隊主力和潛艇將會作為戰爭賠償的一部分遭到扣押,涅戈萬海軍上將率領的奧匈艦隊和馬烏夫海軍中將指揮的德國地中海艦隊封鎖了塔蘭託港,在他們的監督下,義大利艦隊暫時被解除武裝,在港內封存,等待德奧兩國的接收。

義大利的迅速崩盤讓英法兩國措手不及,匆匆結束了註定要失敗的加利波利戰役,但他們的登陸部隊卻無法撤回國內,奧匈海軍主力艦隊進駐到了塔蘭託港,切斷了東西地中海之間的聯絡。

英國皇家海軍因為要應付越來越頻繁的德國海軍戰巡對它的海上運輸線上的襲擾,把所有的新銳戰艦全都抽調回了國內,只剩下8艘老式戰列艦的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與法國艦隊目前根本不是奧匈海軍的對手。

法國人已經明確表示它的艦隊需要留在國內保衛海岸,不會再進入東地中海,英國人只能把軍隊撤到了埃及。

在義大利戰役之後,奧匈第、6集團軍迅速被抽調回巴爾幹半島。在英國人的鼓動下,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阿拉伯人紛紛揭竿而起,而英軍趁勢在美索不達米亞發動攻擊,8月底佔領了巴格達,奧斯曼帝國岌岌可危。

奧斯曼帝國最高軍事顧問,實際上的軍隊指揮者桑德拉上將呼籲奧斯曼帝國的武器彈藥已經快消耗光了,如果同盟國再不打通巴爾幹半島上的補給線進行輸血,土耳其人就要撐不下去。

法爾肯海因正忙於西線的戰事,法國人在伊施爾又發起了一次自殺式的大規模進攻,於是德國人又把馬肯森上將派到了巴爾幹一線,這次他只帶來了德國第11集團軍。

科維斯上將統率塞爾維亞一線奧匈軍除了第5集團軍之外,又由地方部隊組成了第15集團軍,總共40萬兵力與45萬塞黑聯軍隔著多瑙河進行了一年多的炮戰。多瑙河對岸的塞爾維亞都變成了焦土,貝爾格萊德更是成了一片瓦礫,幾乎沒有一座完好的建築物。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由於在塞爾米亞戰役中的巨大損失,塞爾維亞首相巴西奇透過瘋狂徵兵,並且大量合併裁撤和升級地方部隊,這才將野戰部隊維持在5萬人水平線上。但在塞爾維亞的鄉村和城市,從16歲到60歲的健康男子基本絕跡。

巴西奇能夠在這種情況下,維持國家經濟不至崩潰,保障前方供應,其痛苦可想而知。他在苦支苦撐的同時在心中對惹起禍端的“黑影”組織也是恨之入骨。

到了1915年9月,這個西南前線雖然維持著對峙狀態,可是塞黑一方卻已經是如同“包裹在鎧甲中的一具枯骨”了,似乎輕輕一推就會隨時崩潰。不過,李海頓還是希望則德國人去打頭陣,所以遲遲沒有下達命令向塞爾維亞發起全面進攻。

1915年7月16日,看到東線戰局已定,懷著復仇和趁機大撈一把油水心理,保加利亞正式加入同盟國,投入戰爭。這個傳統親俄的斯拉夫國家,之所以義無反顧地參加同盟國對協約國作戰,不過是因為要報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被塞爾維亞和希臘聯手擊敗產生的巨大仇恨而已。

現在德國、奧匈再加上趁機揩油的保加爾人終於要向塞爾維亞動手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