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左右為難的乾隆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最近幾年,對於前半生一路順風順水的乾隆來說,是前所未有的艱難。

先是所謂的新華夏首先騷擾北部邊境;接著北方的少數民族建立了脫離自己掌控的政權;再然後緬甸入侵,屢戰屢敗;如果這些還動搖不了大清的根基,南方異軍突起的大明就是心腹大患了。

有人說滿清的皇帝中沒有昏庸的,這也許是正確的。因為他們作為少數民族統治人口最多的漢人,時時刻刻都存在危機意識。滿清在乾隆以前,可以說賦稅水平都是比較低的,因此最廣大的漢人才能在人均資源極少的情況下,勉強生存,沒有爆發大規模的起義。

但是,現在,死對頭大明又回來了。乾隆及滿清急於消滅大明,可是卻悲哀的發現,它根本抽點不出足夠的兵力來剿滅大明。

北方,由於新華夏在遠東的存在,導致滿清根本不能也不敢調動東北方向的兵力,因為這是滿族人給自己定的退路,決不容丟失。目前的京營雖然經過擴招,又再次滿編,但是戰鬥力與先前的百戰精兵根本無法同日而語。守城還可以,野戰或者攻城那就只能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行,短期內根本不可能有什麼戰鬥力。西北方向,雖然挫敗了準格爾部與回部的叛亂,但是為了穩定新疆,還是要駐留不小的兵力,否則亂的不僅是新疆,更會涉及到西北內地。

西南方向看似穩定,其實不然。乾隆十二年( 1747年 ),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公開叛亂,乾隆3次派兵進攻大金川,損兵折將,用了兩年時間仍未將其打敗,後來莎羅奔主動請降,乾隆找到了臺階下,從金川之役抽身。但是投降的莎羅奔並不安分,依然在蠢蠢欲動。小小的金川直接牽制了四川與雲貴的的兵力。

去年與緬甸的和談,乾隆雖然不滿意阿桂自作主張,並將之解職。但是,現在想來,與緬甸和談還是有很大好處的,至少節約了西南方向的駐軍費用,並讓滿清有一定的機動力量來防護中部地區。因此,乾隆在年前就將阿桂官復原職了。

至於東南,就更不能提了。南方的大明以臺灣為基地,趁著清軍主力慘敗,順勢佔領了南京,重建大明,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將江浙一帶的清兵肅清,建立了有效統治。而後部分主力南調,釐清了福建沿海。在兩廣的潮州,更是爆發了朱阿姜起義。

朱阿姜起義原本是爆發於1770年的。不過滿清的遷徙沿海移民首先激起了民怨,接著,大明的異軍突起,讓兩廣兵力為之一空。朱阿姜趁此良機與揭陽監生池亨會,便組織農民起義。江南清軍的敗績,讓義軍發展十分迅猛,剛宣佈起義時就有上千人。及至進攻潮州城時,義軍總數已經超過萬人。而此時的潮州由於大部分兵力被抽調到前線,兵力嚴重不足。因此,順利攻入潮州城。

潮州義軍的勝利更是激起了更多地區的起義。大明軍隊趁勢進攻廣州,並輕鬆獲得成功。同時朱阿姜等義軍頭領派遣代表進入廣州,表達忠心。

朱阿姜同樣被封為三等伯,廣東督軍,掌握地方軍權。

至此,大明基本掌控了沿海的蘇南以及浙江、福建、廣東三省。不僅如此,為了衛護南京,趁著清軍在江南主力盡喪的良機,趁勢攻佔了安慶。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安慶位於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遊北岸,皖河入江處,西接湖北,南鄰江西,西北靠大別山主峰,東南倚黃山餘脈,素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的美稱。

安慶的攻佔,相當於截斷了清廷南北的通道,困住了清廷在江南的勢力。

更可怕的時,大明的存在,給與各地的野心家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時機。江南各地都很不平靜。甚至,北方有些地方比如山東都有些不穩了。

大明的存在,就是一個最大的不穩定源。更何況,大明暫時停止軍事行動,並不是就此滿足了,而是消化所佔地區,並積極整軍擴充自己的軍事實力。一旦整軍完畢,就是其向周圍動兵之勢。

“怎麼辦?怎麼辦?”四面楚歌的境地,只讓一向睡眠良好的乾隆整宿整宿的失眠,卻根本拿不出什麼有效的對策,只能諮詢自己的大臣。

又是劉統勳,上了一道奏摺,大意就是,無論是清緬戰爭,還是對南方明逆的戰爭,都暴露了清軍火器水平的不足,希望乾隆同意,引入西方的槍炮,裝備軍隊。如此,以清軍的戰鬥力,輔以火器,那就是如虎添翼,剿滅明逆也不在話下。

當初一些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了部分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術落後。返回後曾上書乾隆帝,提議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但乾隆皇帝受“騎射為本”祖訓的影響,認為發展火器將會導致本來入關後因腐化導致騎射和冷兵器作戰技藝鬆弛的八旗軍依賴火器,其該方面技藝進一步鬆弛,所以未予以重視。

但是僅僅是“騎射為本”祖訓麼?

答案沒這麼簡單。

在冷兵器時代,滿清憑藉滿族與蒙古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騎兵足以鎮壓漢人的一切反抗。但是裝備火槍火炮後情形就截然不同了。

火槍部隊的訓練並不需要太長時間,一年時間足矣。因為此時火槍威力並不在射擊精度與超遠射程,而在於大量火槍兵密集射擊產生的集射威力。

因此,火槍火炮裝備部隊,就必然極大的降低滿蒙騎兵的威懾力,等待滿清的也必然是分崩離析的結局。後世滿清利用漢族團練武裝對付太平軍,就代表著滿清中央對於地方政權的掌控已經大大減弱。後來滿清編練的新軍更是滿清政權自身的掘墓人。漢人經常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滿族人更是這樣認為的。

乾隆與滿清的統治階層並不是傻瓜,怎麼能允許此種情況發生?但是,為了防止廣大的綠營兵知道真相後,離心離德,只能用祖制來說事。

清軍並不是沒有火槍,只是,因為對於火器的輕視,入主中原已經上百年,火器卻沒有什麼進步,依然裝備的火繩槍,少量的遂發槍竟然只是皇帝狩獵所用,說來可悲。比起遂發槍,火繩槍不僅射速慢,而且容易受天氣影響,在此時的西方國家已經基本上被淘汰。

滿清火器製造已經落後於西方國家,因此,從西方國家購入少量火槍裝備精銳部隊就成為必須。

滿清也不像後人想象的那般閉塞。就像康熙時期有比利時人南懷仁一樣,乾隆也有西方的科學顧問,只是沒有南懷仁那麼有名。失去了澳門,滿清自然只能找這些顧問。

聽聞滿清購買槍支與火炮,西方國家就如同鯊魚聞到了血腥,紛紛湧了上來,推銷自己的產品。

滿清最後選定了葡萄牙人的遂發槍,不為別的,就因為葡萄牙人的報價最便宜,只要13兩銀子一支遂發槍。至於威力,此時西方國家的武器水平其實相差不大

至於火炮則選擇了英國人的。作為此時西方最先進的國家,也是使用火炮最多的國家,英國人的火炮還是不錯的。

最後,滿清從西方國家購買了3萬支火槍,與五百多門大大小小的火炮,裝備了京營。

另有滿族大臣奏議,南方各地糜爛,且為明逆隔絕,請皇帝同意,將南方幾個省份比如廣西、江西、貴州、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的駐防八旗北調,以免得為明逆所乘,讓無辜旗人白白遭受損失。同時,收縮在新疆的兵力,以屯駐在甘肅的兵力遙相控制即可。

漢族大臣為之一驚,紛紛奏請,此事決不可為。如若真將八旗兵北調,無疑是給南方諸省一個錯誤的訊號,那就是朝廷已經放棄了這些地方,必然導致明逆輕鬆佔領這些地方。至於收縮在新疆的兵力,實質就是放棄了新疆,將先前朝廷的付出付諸東流,還請慎重考慮。

乾隆左右為難,最後還是決定,將南方的廣西、貴州、江西、湖南四省的八旗兵北調,加強在長江以北省份的兵力。上述地區不僅貧瘠,而且沒有戰略價值,且很容易為南明的水軍所封鎖。為什麼沒有放棄湖北與四川?湖北尤其是武漢地位重要,只要控制了武漢,就可以掌控長江中上游,對長江下遊的安慶與南京形成地利的優勢。四川作為一個人口與土地大省,物產富饒,也不能輕易放棄。

至於收縮新疆兵力回防,乾隆也表示同意。在滿清的統治者看來,自己人也就是滿族人的生命才是最寶貴的,至於國家民族什麼的還是放一放吧。它的統治基礎永遠是滿族人最多加上蒙古人,而不是漢人,要不然也就不會有後世慈禧的名言,“寧贈友邦,不與家奴。”所謂的家奴就是漢人。雖然經過考證,不是慈禧說的,但是無疑是滿族統治者的普遍心態。

乾隆收復新疆並不是因為處於維護一統的需要,更主要的目的是在於打擊敵對勢力,宣揚國威,讓自己成為千古一帝的野心。

因此,放棄這些地區,對於滿清來說,不算什麼。(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