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火車、時間、新生活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世界上通用的領土原則,最重要的自然是事實佔領。崖山人為了儘可能多的囊括更大的土地,因此,將每一個據點都儘量的遠離佈置。比如,雅城到華京超過1000公里,華京距離羅城又是600多公裡。

如此遙遠的距離,以古代最快的驛站為例,唐代對郵驛的行程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裡,再快要日行300裡,最快要求日馳500裡;

以300裡一天的速度計算,華京到羅城就需要4天時間。而現在的現實是,這些據點之間,甚至連路都沒有,崖山人都是靠海路運輸過去的。海路運輸雖然速度已經夠快,蒸汽民船一天一夜也就到了,但是在一向追求時效性的崖山人看來,還是不夠的。

因此,建造鐵路被提上議事日程。

對於鐵路,崖山人其實已經不存在太多的技術難點了。

從動力方面講,崖山人已經攻克了蒸汽機小型化與復脹缸技術,做一個適合火車牽引的蒸汽輪機難度甚至比拖拉機上用的還要簡單,因為火車上的蒸汽輪機體積方面幾乎不受限制,可以做大。

最大的難點無非就是傳動部件,但是崖山人有了造船與造拖拉機的經驗,對於造火車難度是有的,但是不是非常大的跨度,可以克服。

不過,最主要的還是鋼材。

機車不算,就以鐵軌需要的鋼材來說,在現階段看來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就以後世國內主要採用的60kg/m的導軌計算,這樣的單線鐵路,每米需要120公斤鋼材,假如崖山人想要修建華京至羅城的鐵路,600多公裡,需要七萬多噸鋼材。崖山人原本在庫葉島的鋼鐵產能根本不足以滿足日次巨大的消耗要求。幸好,朝鮮人願意盡力供應鐵礦石需求,為崖山人的鋼鐵生產減少了一個最主要的瓶頸。

接著,遠東與雅城的煤礦的產量自然要擴大。這也是新華夏本土同意林航截留朝鮮俘虜的原因之一。

為了鐵路以及即將到來的工業化,崖山人只能竭盡全力再次擴大產能,打算在半年內突擊達到月產2萬噸的目標,不僅滿足鐵路所需,還能將剩餘鋼材用於造船與國防。

1765年4月,崖山人開始修建鐵路。崖山人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既不是兩個最大居民點之間的華京——雅城鐵路,也不是軍事上最迫切的華京—羅城鐵路(羅城十分接近西班牙人在北美的統治核心區墨西哥,隨時有可能與新華夏發生衝突)。而是修建了炎京至卡林,卡林至鹽湖城的鐵路。對於新華夏來說,無論是金礦還是銅礦都是事關生死的命脈所在,自然不允許稍有懈怠。

先前,因為沒有鐵路,崖山人只能在當地採礦,當地冶煉,才能最大程度的減少運輸量。即使如此,隨著需求與產量的提高,運輸已經是制約發展的瓶頸所在。因此,崖山人首先開工了這一條東西方向的鐵路。

火車剛發明時有很多種軌距,英國在全球極力推薦1435mm的軌距,成了現在的標準軌距。這一寬度相當於兩匹馬屁股的寬度,也源於當時的馬車車輪寬度。有人戲稱兩匹馬屁股決定了現代工業的規模,想不到這一決定竟持續了近200年。

華夏人也希望將鄉間有軌馬車加入鐵路網。因為華夏人設想,在鄉村間,同樣鋪設有軌馬車,既快捷而且運輸量還大。初期的鐵路機車不會很多,馬車可以作為短途運輸補充這個空白時間。而且,將來村鎮發展為大的城市,通上火車也就不會來個重複建設了。

與此同時,機車研製也獲得了突破,光是原型機就造了三代,終於進入試運行階段。

1766年1月23日,農曆新年剛過,以秦嵐為首,帶著外交及國防人員乘著火車向東趕往卡林與鹽湖城。

有人說,火車不止是交通工具,還改變了了人們的生活觀念。以往人們出行,往往是以日甚至月、年來計,而有了火車,則精確到了小時甚至分鐘,體現了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典型差異。

崖山人深有感觸。華京到鹽湖城不到一千二百公里的路程,此時這趟火車只帶了三節客車廂,載重較小,因此跑出了每小時八十公里的速度,雖然比起後世的一般的火車速度還有點距離,但是比起歷史上英國史蒂芬森製造出的第一輛機車“火箭”號,已經快了一倍了。

即使如此,已經讓漢人代表瞠目結舌了。漢人一直有日行千里的傳說,那就是千里馬、所謂日行一千夜行八百。可是,那就是扯淡。什麼樣的馬才能在負重的情況下日夜不同的狂奔近兩千裡呢。恐怕空行的野馬也難以達到這樣的速度吧。

但是,現在這個巨大的鐵傢伙,僅僅吃了一些煤炭,就可以帶著這麼多的人飛奔,按照崖山人的解釋,可以在一日一夜內行駛接近兩千公裡,那是新華夏的新單位,按照漢人習慣,那就是四千裡。

兩千公裡,即使是我大清,土地遼闊,縱橫五千公里,那也不過三四天的時間罷了。當然,這也是漢人想多了,以後的正常通行的火車,時速估計在50公里。不過,此時,漢人一路盯著飛逝的風景看個不停,興奮不已。

而崖山人則不一樣,畢竟,是過來人嘛。這三節車廂全部是高檔豪華型配置,每節車廂中間是桌椅供交談,前後兩端則是床鋪供休息。因此,崖山人幾乎全部都上床睡覺了,畢竟十幾個小時呢。一副高深莫測的模樣,反而讓漢人更加佩服,這才是高人哪。

秦嵐等人在大半夜抵達鹽湖城的,此時的鹽湖城就是一個大工地,畢竟是採礦才是這個定居點的主要職能。因此,連招待所之類的地方都沒有。秦嵐等人乾脆沒有下車,直到第二天早上才下了火車,對鹽湖城展開慰問。此次出行主要是測試下火車效能,至於慰問畢竟是附帶的,因此規模也不大。

倒是鹽湖城本地市民在興奮中還帶著一些誠惶誠恐,以為是上級在視察工作呢,盡心的招待了一回。

第二天,眾人守衛休息了一下,就返回了炎京。臨行前代表政府宣佈,在未來一個月裡,乘坐火車免費。為了公平起見,採取抽籤的方式決定先後順序。只要有意乘坐火車者,都可以參與抽籤。

乘坐火車,讓眾人感覺到的不僅是興奮,還有的就是對於新奇物件的好奇,甚至是感興趣,從而引發探究的心理,為在漢人中傳播科學技術造勢。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接著,再接再厲的華夏人同時在華京、雅城開工,修建華雅鐵路。

這兩個據點都是成熟據點,人口較多。而且,兩者間的印第安人部落也經歷了華夏人的多次打擊與招撫,也能確保鐵路沿線的安全。

這條鐵路預計66年年底竣工。

除了鐵路,崖山人還有一個“新發明”投入了使用,那就是有線電報。

美國人莫爾斯經過潛心研究,終於在1835年獲得了在實驗室內架設有線電報機的成功。它的基本原理是:把英文字母表中的字母、標點符號和空格按照出現的頻度排序,然後用點和劃的組合來代表這些字母、標點和空格,使頻度最高的符號具有最短的點劃組合;“點”對應於短的電脈衝訊號,“劃”對應於長的電脈衝訊號;這些訊號傳到對方,接收機把短的電脈衝訊號翻譯成“點”,把長的電脈衝訊號轉換成“劃”;譯碼員根據這些點劃組合就可以譯成英文字母,從而完成了通訊任務。

無論是原理還是裝置都是比較簡單實用,因此崖山人得以在較短時間內“發明”了有線電報。並沿著鐵路線鋪設線纜,實現了有線電報的長距離傳輸。

農業社會一向時間觀念淡薄,而火車與有線電報的出現,無疑加深了人們對於精確時間的要求。

趁此良機,崖山人推出了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時間計數制。為了更加方便形象,那就必須給老百姓計時工具。

手錶在後世雖然普及到爛大街的程度,但是崖山人現在顯然沒有這個條件。

為此,在各個定居點多建立鐘塔就成了最便利的方案。

不過,崖山人又遇到了難題,那就是鐘塔上大鐘的設計。無論是發條還是齒輪都是個難點,關鍵是崖山人中也沒有鍾表匠啊。

不過,再難也得硬著頭皮上啊。最後鐘塔倒是建造出來了,可是時間卻也太過不準了,最精確的也是一天就要慢上20度分鐘,最差的甚至每天都快了一個小時。

崖山人只好再次調整修改,

最後終於將誤差控制在每天10分鐘以內。為此,還特意在鐘塔邊上派了一個報時人。除了負責報時,還要經常性的給大鐘調整時間。

不過,在大鐘那巨大的轟鳴聲中,漢人也逐漸引入了小時甚至分鐘的概念.每天起床做事都會參考那巨鍾,在鐘樓發出的報時聲中作息。

崖山人會心一笑。

不僅如此,崖山人還乘機提出了新漢服與工裝服。

新漢服自然是清代以前的漢人服飾,自然也就取消了滿清的醜斃了的豬尾巴,恢復漢人髮型。當然,這也不是崖山人希望的髮型,畢竟長髮飄飄看著飄逸,可是實際生產生活中也太麻煩了。

因此又順勢推出了以男人為目標人群的工裝服,以中山裝與夾克衫為模板,為此配套的短髮也開始推行。也就是說,在新華夏,你可以剪髮,也可以不剪,但是就是不允許留清人的辮子。

漢人最終還是以留長髮為多,畢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傳統觀念太過深入人心。即使這樣,崖山人將漢人與清朝人割裂的想法還是逐漸的實現了。

至於短髮,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歸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嘗試的。

這就是新華夏版的新生活運動啊。(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