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崖山人的立身之本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鋼鐵工業,是世界所有工業化國家的基礎工業之一。經濟學家通常把鋼產量作為衡量各國經濟實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在近代更是國力的直接體現。

因此,崖山人將鋼鐵工業視為自己的立身之本。

1856年平爐鍊鋼法被成功發明。最早的平爐仍為酸性爐襯,但隨後鹼性平爐鍊鋼法很快被開發成功。在當時,平爐鍊鋼的操作和控制較空氣轉爐鍊鋼更加平穩,能適用於各種原料條件,鐵水(生鐵)和廢鋼的比例可以在很寬的範圍內變化。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氧氣頂吹轉爐鍊鋼法發明前,平爐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鍊鋼法。

崖山人雖然沒有什麼現代化的冶金裝置,但是卻有一名鍊鋼廠的高階工程師,陳應才,在他的主持下,根據現有的技術條件,決定設計並採用鹼性平爐鍊鋼法。鹼性平爐製造難度並不是很大,崖山人又有一定的技術儲備,製造起來速度很快,僅僅不到一個月,鹼性平爐就能夠投入生產。當然,第一個平爐生產能力不能跟後世相比,但是月產鋼鐵也已經超過800噸。甚至這還不是平爐的產能限制,主要的制約因素竟然是崖山人在庫葉島的鐵礦產量。庫葉島上發現的鐵礦,不僅採礦條件不太良好,更由於人力的缺乏,無法大量的開採。

不過,也不要小看這800噸的鋼鐵月產量。

英國冶鐵業在早期,主要採取的是以木炭為燃料的生產技術。由於木炭產量的限制,導致產業規模始終無法擴大,至1720年年產生鐵只有1.7萬噸。到1760年,英國發明家詹姆斯瓦特設計的現代蒸汽機問世,意味著人類終於可以將機械大規模的應用於生產活動。無獨有偶,冶鐵業的燃料也從木炭開始轉向焦炭,蒸汽機的應用提升了鼓風爐的風力,使能源運用更加充分,也提高了生鐵生產質量。工業革命讓英國冶鐵業完成了從小作坊到機械工廠的轉變,英國生鐵產能得以快速提升,到1806年生鐵年產量達到26萬噸。

注意,這是生鐵,鋼的產量只會更低。因此,此時崖山人看似不起眼的鋼鐵產量,卻也能算得上是當世第一。

有了鋼鐵,崖山人的軍事工業首先發展起來,這也是形勢所迫。畢竟周圍幾乎全是潛在的敵人,友好鄰居幾乎沒有。即使是表面和善的赫哲人,也不能保證他們對於崖山人的善意。說到底,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一定的實力,才能讓別人重視自己的意見,讓自己發出的聲音為人所重視。

崖山人最為重視海軍的建設,這是崖山人強大的保證與最後的依靠。

旅海號(遠途號)與明輝號雖然進行了改裝,在上面裝備了一些火炮。但是,畢竟是民船,無論是速度還是結構強度並不能完全滿足軍事所需。

早在兩艘艦船改造的同時,崖山人也已經在探討專門的軍艦建造方案。

有了電力,崖山人已經能夠實施最簡單的電弧焊接。但是由於焊劑效能不佳,對於阻止空氣氧化方面,顯得很是不足,這就導致了焊縫強度不足。經過簡單檢測,焊縫處強度僅僅是基體材料的五成不到,在後世絕對是不合格品。按照焊接“總工程師”呂松翰的意見,這樣條件下焊接出來的艦船,使用壽命可能不足10年。

而另一方面,除了焊接,早期的鐵甲艦,製造主要採用鉚接工藝。鉚接工藝是最早、最實用的鐵甲艦製造工藝。但是鉚接工藝需要的人力實在太大了。據估計,一艘三千噸級的鐵甲艦,焊接可能只需要兩、三個月,但是鉚接的話,可能就需要一年。

在海軍的大力堅持下,還是採用了焊接方案。按照他們的說法,現在,僅僅是解決有無問題,使用壽命並不在考慮範圍之內,至於壽命縮短造成的浪費,自然就更加不會被放在眼裡了。

呂松翰對於海軍的敗家子行為十分不滿,但是新華夏上上下下都是一邊倒的支援海軍的想法,呂松翰只能妥協。卻警告海軍,新建造艦船強度有嚴重缺陷,禁止採用最原始的碰撞戰術,以儘量延長鐵甲艦的使用壽命。

海軍左耳聽右耳冒的聽著呂松翰的建議,有些不以為然。不僅如此,甚至還放棄了試製一艘的建議,提出了直接製造兩艘三千噸級驅逐艦方案。

參照後世致遠艦的引數,給出了新軍艦引數:滿載排水量3000噸,要求巡航速度不小於20節,艦首裝備205mm雙聯裝主炮2門,艦尾205mm主炮一門,兩側裝備155mm副炮各4門。減少其餘孔徑副炮,從而減少炮彈供應規格,降低後勤壓力。

海軍裝備有了,陸軍自然也不甘落後,提出了野戰炮研製方案。陸戰所提出的野戰炮,是後世軍迷最津津樂道的拿破崙炮。

拿破崙炮是一種以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名字命名的滑膛炮。是一款機動性強、火力兇猛、製造和使用極為簡單的有效武器,由青銅鑄造而成。主要型號有M1857型12磅野戰炮和M1841型6磅野戰炮M1857型。12磅野戰炮炮管長66英寸,口徑117mm,炮身重1227磅,全重2445磅(1109公斤)。M1841型6磅野戰炮口徑為93mm,身管長1.52米炮重389公斤。雖然六磅炮重量輕,但是威力小了太多,不能有效的壓制敵人火力。

崖山人經過多番測試,終於研製出鑄鋼版的拿破崙炮,孔徑105mm,管長1.65米,威力稍遜,射程接近,但是重量卻只有880kg。與拿破崙炮一樣可發射實心炮彈、爆破彈、霰彈和榴霰彈。

崖山人覺得,實心彈威力太小,霰彈射程太近,決定還是要發展出*。

雖然*之類的*搞不出來,不過利用延遲引信應該可以解決。大致是這樣,炮彈中空,外表面有鑄造時壓制的裂痕,裡面塞上*,可以加上鋼珠什麼的增加威力。彈體前面側端有小孔,帶內螺紋,然後安裝金屬製延遲引信。這種金屬引信是比利時人發明的。這種*以*作為藥芯,中間包裹棉、麻纖維、紙、石蠟、瀝青等組成,最外面為金屬皮,這種金屬藥芯能夠承受*的高壓而不會產生殉爆。金屬引信上面有刻度,對應不同的時間。使用時可以根據估計時間在金屬藥芯預訂位置打孔,然後靠炮彈發射時產生的高溫*氣體從彈體邊緣透過,從而引燃引信。林航還根據原理提議將引信從炮彈正前方移到前面側邊,金屬引信彎曲在炮彈從前順向後側的淺槽內,相信比起在正前方安裝引信,會極大加大引信被引燃的機率。

又是經過了多次測試,*進入實戰階段。

然後就是步槍。

在米涅步槍出現之前,滑膛槍是實用的武器,而線膛槍就是經常出現在在影視劇裡面的*,只是一種實驗性的武器。線膛槍的主要問題是由於刻有膛線,子彈需要與槍膛緊密接觸才能讓子彈在槍膛內旋轉,出膛時才能保證更高的初速與精度。為了取得良好的閉氣性,線膛槍子彈往往做的口徑與槍口徑持平甚至略大,因此裝彈時極其費勁。往往需要用錘子來捶打推彈杆才能將槍彈推進到位,結果這往往導致更危險的槍膛破裂。而子彈在推進到藥室位置時往往也因為粗暴的操作導致變形,達不到殺傷效果。但是米涅步槍的出現解決了這些問題。

米涅步槍採用米涅發明的圓頭柱殼鉛彈。由於這種子彈比步槍口徑略小,可以很輕鬆的用推彈杆推入槍膛.從而大大提高了射速。該彈在彈體周圍車以螺紋以配合膛線,螺紋中間以動物油填塞.子彈的底部使用軟木材料。射擊時,*氣體衝擊軟木,軟木受瞬間衝擊後猛然撐大子彈。由於子彈被撐大,所以在發射瞬間就可以依靠槍彈本身完成膛室的密封而不會洩露*氣體導致槍彈的動能喪失。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米尼步槍製造起來並不複雜,再加上崖山人已經積累了不少的*製造經驗,米尼步槍很快試制成功。

離開了*,火槍燒火棍都不如。

此時,崖山人已經在庫頁島上的死火山口尋找到了硫磺。同時根據土法,以各種人畜的糞尿,加上石灰以及草木灰等,堆積在磚池內,加以發酵。由於庫葉島溫度不高,且晝夜溫差大。崖山人在磚池附近建造暖房,以增加磚池內溫度,促進硝石產量的提升。至於木炭,庫頁島上的樹木多到無數,燒製木炭輕而易舉。

不過,中國人普遍認知的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配比,其實並不太好。在鴉片戰爭前,英國人已經知道了*反應公式,由此得出理論最佳*配比:

硝:硫:炭=74.84:11.84:13.32

英國海軍由此配比出兩種配方:

槍支*:75:10:15

大炮*:78:8:14

這是因為槍支*與大炮*需要的燃燒速度不同,從而將比例微調。

經過種種努力,崖山人的軍事技術終於提升到當世先進水平。63年年底,兩艘新建驅逐艦編入現役,代表新華夏在海外的軍事存在進一步增強,已經能夠與英法等海上強國在遠東一爭高下。(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