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大海戰前夕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1832年10月,北方已經寒風凜冽,但是南洋的氣候依然炎熱而溼潤。相比較環境,更令人燥熱的是緊張的氣氛。

新華夏太平洋第一艦隊主力,無畏級鐵甲艦21艘,其餘大小艦船76艘,會同大明無畏級戰艦23艘,其餘大小艦船72艘,組成一支龐大的混合編隊,向南呂宋進發。聯合艦隊新華夏一方司令官為陳惟漢,陳小虎最小的兒子,大明一方的最高指揮官則是南洋海軍提督姜尚坤。

為了協調指揮,雙方的幾名高階海軍官員組成了一個聯合艦隊司令部,由10名成員組成,雙方各有5人。

經過商議,他們決定,略過了南呂宋其餘不重要的據點,而是直奔南呂宋中心城市達沃,同樣也是南方最大的港口。只要這個港口被拿下,其餘港口也就不在話下,完全可以不戰而下。

達沃雖然被西方列強經營多年,但是港口畢竟是港口,不可能建成銅牆鐵壁,即使有幾十門火炮,四十幾艘戰艦,面對近二百艘、如同遮天蔽日般排布的戰艦,依然毫無還手之力。面對如此強大的敵人,達沃港直接打出了白旗,停駐在港口內的西方聯合艦隊也不得不投降。

晚間,有5艘無畏級主力艦試圖在其餘艦船的掩護下逃竄,為華明艦隊發現,在後世的西里波斯灣北截住。

這時候,華明艦隊再不手軟,在艦隊司令部的命令下,直接開炮。

面對敵人優勢的火力,這五艘鐵甲艦明知不敵,再次打出白旗,但是,華明艦隊需要的是立威,哪會再允許敵人輕易投降?

最後,5艘西方聯合艦隊的鐵甲艦直接被擊沉在海里,艦上的船員大多因為天黑的緣故,也葬身大海,少數人在天明時分獲救。

聯合司令部經過商討,決定趁勝追擊。此時的形勢,西方艦隊主力還在歐洲,根本沒有反應,此時的東南亞的防衛力量,相對於華明聯合艦隊的實力,簡直是毫無防守之力,一片空虛。

按照聯合司令部的商議結果,只要迅速佔領雅加達,以及馬六甲海峽對面的英國駐軍,就相當於封鎖了西方艦隊北上的通道。雖然印尼群島海峽眾多,但是,風高浪急,適合大規模艦隊航行的通道不多,其餘的就要繞行很遠,那就不得不遠征了,華明艦隊以逸待勞,同樣將佔有極大的便宜。

華明聯合艦隊在解除了駐守達沃的西方艦隊武裝後,就將這些艦船送到了馬尼拉,俘虜同樣也收押在馬尼拉。同時接受了補給,分兵兩路,開始繼續南下,一路越過望加德海峽,直奔雅加達。

識時務為俊傑,應該是大多數弱者的通病,尤其是將生命看得更加重要的西方國家。這一支分艦隊雖然只有六十幾艘軍艦,但也足以掀翻整個印尼。迫於形勢,印尼的雅加達總督率領一眾下屬打起白旗,同樣如此的還有印尼當地的艦隊。

隨後,從馬尼拉派出了大量的民船,前來接應。

華明艦隊撤出了雅加達,邊上就有雅加達本地海軍艦船與這些民船。船上搭載的不僅有俘虜,更有大量的華裔,烏泱泱的艦隊向北面駛去,後面,是火光漫天的雅加達。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聯合司令部明白,只有擰緊了拳頭才能打人,自然不想犯分兵把守卻處處守不住這樣的低階錯誤。荷蘭人畢竟在印尼經營良久,華明艦隊要想守住這裡很難,一沒群眾基礎,二不熟悉地形與防務,乾脆棄守。

另一陸海軍則抵達新加坡,在此補給一番,前往對面的甘巴河口地區。

此地的英軍早已撤退,留下了一座空空的港口。就如同英國人愛燒別國的宮殿,新華夏與大明人同樣喜歡,為的就是不讓對手獲得補給。

前往雅加達的分艦隊在十一天後抵達新加坡,等待決戰的來臨。

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早就在準備與儒教國家的戰爭,其突破點就在海上。因此海洋進攻戰略都規劃的十分詳細,詳細到海戰大致路線,大致時間、大致地點甚至獲勝的機率都有所評估。然而,華明聯軍的速度還是太快了,已經影響到了他們所制定的原本方案。

據新華夏估計,大英帝國及其盟友只能將海戰主戰場定在亞洲,因為大英帝國主要殖民地印度、荷蘭的殖民地印尼、西班牙的殖民地呂宋都在亞洲,鬧印支半島更是他們權力全力的目標,南亞與東南亞,是絕不容失的。

當然,他們也有可能進攻新華夏大西洋沿岸,但是新華夏完全可以不戰而逃,留下防備不力的港口,看似會讓西方列強佔便宜,但是,西方國家拿到這些港口又有什麼用?單憑海軍,根本就守不住,至於調派陸軍,更是得不償失。倒是可以將這些港*給美國,但是,這對於英國或者其餘西方國家來說,又有什麼好處呢?

縱觀英國歷年的戰爭歷史,重中之重,就是殲滅敵人的海軍有生力量,掌握制海權,在緩圖其它。新華夏猜測,只有殲滅新華夏的海上力量,甚至還有可能包括大明的海上力量,英國才能繼續稱霸海洋,迫使大明與新華夏只能龜縮在陸地一隅,如此,大英帝國的米字旗在殖民地將永升不落。

其實論起海軍實力,還是西方列強更加強大。比如,經過多年努力,英國有大小鐵甲艦船四百餘艘,法國有二百餘搜,荷蘭二百餘搜,西班牙接近三百艘,總數量是大明與新華夏總和的接近2倍,總噸位則是1.5倍。

論起海戰經驗,西方國家更是遠超大明甚至新華夏。論造船技術,雖然依然是新華夏最為先進,但是大英帝國雖然依舊裝備的是蒸汽機,比不上新華夏蒸汽輪機的效率,但是輸出功率方面已經不再落後,艦船噸位也相差無幾,最多是因為燃燒效率較低而耗費更多的燃煤,但這對於海軍基地遍佈全球的西方國家來說,並不算什麼。如此種種,西方列強對於此次海戰期待已久。

只是,他們錯估了大明參加海戰的決心。在他們心目中,大明一向是保守的代名詞,在他們眼中,陸地上的利益遠遠重於海洋。雖然呂宋也讓大明獲益良多,但在大明心目中,永遠是可以捨棄的,從他們海戰稍有失利就放棄霸佔整個呂宋就可以看得出來。

只是他們忽略了,在東方國家,謀略有時候比實力更加看重。大明政策保守並不是因為自己沒有雄心壯志,只是實力不允許罷了。現在,新華夏顯然透過價值不菲的利益交換給了大明極大的勇氣與決心,並透過先發制人式的打擊掌握了先發優勢。

這時候,英法等國才開始焦急起來,對海軍進行了總動員。但是,在平時,為了便於不放與訓練,即使是主力艦隊也是分散在數個港口,更何況還是四個國家的聯合艦隊,準備起來就更加繁瑣了。

英國不愧是海軍強國,對於海軍訓練最為規範,甚至顯得教條,卻也因此很容易從平時的狀態轉變為臨戰狀態。再加上英國本土狹小,即使相隔最遠的幾個主要港口,也不過六七百公里,也就是艦隊以巡航速度一天一夜的時間。

因此,大英帝國從南呂宋爆發海戰的資訊傳到西方以後,在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內,就已經集合了自己的主力艦隊,已經可以整軍出戰了。

只是,面對大明與新華夏這兩支世界排名前三的海軍強國,自己也很難獨立對抗。再說,即使自己能夠獨立對抗,也不可能就自己一家出兵,否則,即使戰勝也是慘勝,必然導致自己實力大損,從而便宜了其餘西方列強。

如此,派出了大量的信使前往其餘國家催促他們儘快做好出征的準備。

這時候,英國人才發現,比起自己,其餘列強的海軍真可以用渣來形容。

西班牙,是西方列強的海洋先驅,曾經的無敵艦隊令世界震驚。然而,幾百年下來,西班牙海軍有些艦船也許是新的,只是海軍的軍容上看,已經滿布衰敗、頹廢的氣息,再無絲毫的銳氣。若在平時英國人自然拍手稱快,可是,作為盟友,怎麼能讓英國人放心?在英國人再三催促下,西班牙人一直到一個半月以後才勉強派出了出兵陣容,只是狀態已然懶散,只能在出兵途中繼續調整了。

荷蘭也是如此。曾經的海上馬車伕已經蛻變為歐洲的高利貸商人,商人的市儈氣十足,體現在海軍中也是如此。不過,總算在英國人的催促下,與西班牙幾乎同時完成了出兵準備。

只是,老大難的卻是法國海軍。

此時的法國陸軍正在與普魯士鏖戰,因此並不願意將自己的精力分散到海軍上。但是,英國人卻需要法國海軍的加入以增添自己的勝算。為了鼓勵法國出動海軍,英國人甚至願意提供法國海軍活動經費,以換得法國出兵。當然,英國人也不是冤大頭,還逼迫西班牙與荷蘭也出了不少費用。沒辦法,拿破崙戰爭失敗後,法國的海外殖民地大多已經被其餘國家瓜分,在遠東似乎沒有什麼利益所在。

最後,英國將籌措的軍費交給法國人。法國人一看,費用還不少,不僅能夠補償出兵損失,還有所盈餘。甚至其餘國家還承諾,只要法國海軍出動,就支援法國取回自己曾經的殖民地,如此,法國海軍也打算加入遠征。(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