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農業機械化與四茬輪種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要想開始工業化,卻必須先開始農業的現代化,只有農業現代化,才能為工業解放出勞動力,才能用更少的人力、更少的耕地養活更多的人口。而要想實現農業的現代化,農業的機械化就成為必須。這樣一來,崖山人要想發展竟然就進入了一個難以實現的、幾乎走不出的怪圈。

所以,這就是萬事開頭難了。

還好,崖山人作為後來者,在技術層面已經超越了當前工業最先進的英國,因為英國人此時依然處於手工工場階段。

早在定居美洲之初,崖山人就動用了最大的力量,“研發”蒸汽機,也即是瓦特發明的單缸蒸汽機。蒸汽機主要由汽缸、底座、活塞、曲柄連桿機構、滑閥配汽機構、調速機構和飛輪等部分組成。其中汽缸和底座是靜止部分。

崖山人有簡單的原理圖與零件圖,還有鎮遠艦上的實物供參考。當然,定遠艦上的蒸汽機是復脹式結構,更為複雜。但是參照複雜的裝置來仿製簡單的東西。其實還是相當容易的。

最關鍵的是,崖山人從前世帶來了一些的車床、鏜床的機械加工裝置,加工簡易型蒸汽機並不困難,甚至精度的提高,還讓蒸汽機的效率大大提高。畢竟,光是氣缸內壁車床或鏜床加工出來的內壁圓度可就比初期瓦特等人手工打磨的氣缸內壁好多了。

崖山人首先製造出了5馬力左右的試驗機,最後甚至建造出了20馬力的氣缸。只是體積太過龐大,長寬高都超過2米,根本無法裝到移動平臺上。

崖山人再接再厲,研發多級氣缸,即復脹缸。單級缸算是低壓缸,即使崖山人的科技水平,效率也不過是百分之七到八。而復脹缸的效率甚至能超過20%。

復脹缸的難度大大超過單級缸。從崖山人剛穿越時就開始研製蒸汽機,僅僅一個多月時間,就已經研製出超過20馬力的蒸汽單級缸,但是,此後大馬力的復脹缸,卻遲遲沒有進展,直到臨近春節,已經花費了超過半年時間,崖山人才終於製造成功25馬力的復脹缸,長寬0.8米,高0.7米,終於可以安裝在移動平臺上了。

當然,崖山人也知道,蒸汽機並不適合放在汽車等輕巧的運輸工具上。畢竟,體積大,轉速慢,還顛簸的厲害。但是作為農業機械的動力,卻是沒有問題的。

於是,被命名為鐵牛一號的旋耕機在年前終於開始實地檢測。雖然剛開始也是返修的時間甚至超過了工作時間。不過,在斷斷續續的測試與維修進行了一個多月後,在12月底終於能夠較為正常工作,基本上是工作5至7天小修一次,一個月大修一次。已經基本滿足使用要求。

農業機械解決了,崖山人又在考慮種植方式。

按照中國農民的傳統思維,只要是地,最好全部種滿能夠讓人吃飽的糧食才好。至於棉花、菸草等經濟作物,那些都是次要的。至於多番連續耕作導致的泥土肥力下降進而糧食減產,漢人一向的思維,那就是更加努力的施肥,澆水,等等,將一家勞動力全部撲在土地上,才換的糧食不至於減產。所以,漢人給世人的所有的印象都是勤勞、質樸、能幹。

新華夏的現狀是人少地多,與大清的狀況是截然相反的。因此,崖山人給新華夏開出的藥方就是,以最少的人力換來最大的耕種面積,以最大的耕地面積來換得足夠的糧食。

與勤勞的漢人相比,西方的農民似乎顯得更加懶散。他們對於土地肥力的下降,最常見的做法是休耕。就是將肥力下降厲害的土地閒置個幾年。等到肥力上升,一把火燒掉地上的荒草,以此肥田後再次耕作。

直到後來,發明了深耕技術,讓土地肥力得以充分利用。十八世紀,英國出現的諾福克四茬輪種法因為其科學性,得以大力推廣。

16世紀開始,英國東部地區的農場主找到一些有效利用休耕地的方法,其中一種是利用耕地種植兩種新作物:蘿蔔和豆科植物。種植蘿蔔的優勢有二:一是控制野草生長;二是提供牲畜的飼料。農民也可以在貧瘠的土地上種植蘿蔔,增加收益。而豆科植物則可以固氮,提升土壤的肥力。這兩種新作物的種植產生了一種良性循環的農業效應:減少休耕土地又增加了牲畜飼料生產,充足的飼料可以飼養更多的牲畜,同時又生產更多的肥料,肥料的增加又提高了土壤的肥沃,可以提高糧食產量,更重要的是,一種新的輪作制應運而生,豆子與大麥夾種,蘿蔔種在兩季糧食之間,休耕地被充分利用起來。小麥、蘿蔔、大麥和豆子連續輪種,這就是廣大的農業基本生產者透過長期探索和實踐而發明的諾福克輪作制。第一年種小麥,第二年種蘿蔔,第三年種大麥,收完大麥種三葉草、黑麥芽,第四年收割三葉草和黑麥。蘿蔔用以喂牲口。飼料透過牲口轉化為大量的糞肥,不僅肥了牲口,而且提高了地力,增加了穀物產量。

因此,崖山人將土地分為三種型別,最肥沃的種植小麥,次等的種植大麥或者大豆,最貧瘠的種植蘿蔔。然後再依次輪替,以保持甚至增加土壤的肥力,從而來個可持續發現農業。

雅城是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它的特徵十分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四季降水比較均勻。而且,西雅圖最冷月溫度基本上都在四度以上,幾乎沒有結冰期,因此十分適合農業生產。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而且,無論是崖山人的大農場,還是普通漢人都將田地佈置在河兩岸。然後挖掘溝渠,讓河水流向田間,為農田提供灌溉用水。為糧食高產創造了條件。

這一天,陳松一家又在田裡勞動。正忙碌間,卻發現,崖山人的農場裡,呼啦啦的出現了一大批人人,其中既有幾乎不出現在田間地頭的崖山人,也有苦兮兮的崖山人奴隸,甚至還有一些漢人。他們中間,還有一個冒著黑煙的大家夥,幾乎有一個小房子那麼高,顯得有些醜陋,還有些猙獰。

陳松立即放下了鋤頭,就要過河看一下。

陳黃氏喊道,“老頭子,你不幹活了?”

“幹活不在乎這麼一會,大家都去看個稀奇。”

於是,老陳家一家都跑了過去。

等到過河後,卻發現,那怪模怪樣的大家夥已經冒著黑煙走下了好遠了,留下的,卻是一片片被翻耕的土地,黝黑的泥土在陽光下散發著光芒。

陳松低下頭,檢視土地的翻耕深度。據邊上的崖山人解釋,這只是第一遍翻更,以後還要再翻耕兩次,才算墾荒完成。

陳松明白,墾荒是否成功,還要看翻耕的深度。於是,低下頭,檢視翻耕的深度卻驚訝的發現,僅僅第一次翻耕,深度就超過了4寸,也就是崖山人說的13釐米.如果翻耕三次,豈不是要12寸?那可就真算得上深耕了,對於產量的提高當然有很大的好處。

當然,多次翻耕並不是簡單的單次翻耕深度的簡單累加,但是三次的深度絕對是超過漢人的徒手勞作的。不僅如此,就這個機器表現出來的速度看,以三次翻耕計算,一天可以墾荒不下百畝。意思就是,自己全家拼死拼死的勞動了兩個月,讓這個大家夥一天就能完成了。

在座的人,除了崖山人在微微嘆息,“還是沒有後世旋耕機的效率高啊!”其他人都是直接愣住了,嘴巴張大的能夠塞下雞蛋,久久不能合攏。對於神奇的崖山人更加的敬佩甚至敬畏,因為崖山人擁有的力量已經超過了他們的理解範疇。他們更傾向於崖山人是掌握了神明的力量。

崖山人相互之間微微一笑。讓人敬佩甚至畏懼,正是崖山人將旋耕機展示出來給大家看的原因所在。因為新生的新華夏需要一個領導核心群體,崖山人當仁不讓的就要當這個核心。這有成為新華夏的核心力量,才能讓新華夏按照崖山人的意願行事在崖山人認為的正確軌道上。(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