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美國獨立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但是海戰的勝利並不來直接帶來陸地上的勝利。

1777年夏,英軍為切斷新英格蘭同其他州的聯絡,決心兵分三路南北對進,打通尚普蘭湖—哈得孫河谷:一路從安大略湖南岸登陸,沿莫霍克河東進,途中被美軍擊潰;另一路7000餘人由伯戈因率領,沿尚普蘭湖南下,企圖與豪指揮的第三路即駐紐約的英軍會師於奧爾巴尼。但豪未按計劃北上,反而率軍1.8萬人南下,

豪將軍輕鬆佔領幾乎沒有美軍駐守的費城,完全沉醉於勝利的喜悅之中。不過很快美利堅人便發現敵人右翼與中路之間有空子可鑽,揮師插入敵陣,英軍頓時大亂,眼看敵軍即將崩潰,恰巧英軍左翼馳兵來救,才防止了英軍全面敗勢。

美軍前線指揮官馬上請求使用後備隊,但上司蓋茨不願發兵,美軍不能獲得更大戰果。

這次戰役,英軍死600人,美方死300人。美國歷史上稱這次遭遇戰為弗裡曼農莊大捷。

禍不單行,接著,伯戈因孤軍冒進,被1.2萬美軍和游擊隊圍困在薩拉託加

在十月份,伯戈率5000餘人投降。薩拉託加之戰成為戰爭的轉折點。1

接著,英軍放棄費城,退守更加靠近海邊的紐約。此後,北方戰事進入僵持狀態。

但是,新任英軍統帥克林頓並不甘心失敗,決定利用南方“效忠派”較多,且靠近英屬西印度群島等有利條件,將主力南調,企圖首先控制南方諸州,然後與北方據點紐約遙相呼應,遏制北方。

1778年初,英軍攻佔佐治亞州首府薩凡納,開始在南方發動強大攻勢。

但是,這也僅僅是迴光返照,畢竟英軍已經喪失了制海權,後繼乏力了。

南方戰場的美軍在法軍的支援下,圍攻薩凡納。與歷史不同,並沒有耗費太久時間,在新華夏暗中支援的火炮協助下,聯軍以優勢火力攻破薩凡納。

英軍不得已向北撤軍。

隨著美軍接連取勝,南部各州大部獲得解放。康華利等人率英軍分別佔領美國東部數個港口,切薩皮克灣成為英軍後勤補給的重要入口。英海軍西印度群島分艦隊全力控制這一海域,以維持英軍海上補給線。

1778年底,華盛頓統率美法聯軍1.6萬餘人(其中法軍7000餘人,由羅尚博伯爵指揮),在格拉斯伯爵率領的法國艦隊配合下包圍紐約,迫使英軍投降。

紐約圍攻戰的失利導致英國的諾斯勳爵內閣不穩。

諾斯自知能力不足,無法掌控大局,向國王建議讓老謀深算的老皮特擔任首相,以使英國渡過難關。

但是喬治三世顯然還是不喜歡老皮特,拒絕了老皮特擔任首相的建議,並要求老皮特入閣協助諾斯處理政事。

但是,老皮特顯然也對目前的狀況感覺到絕望,又或者是對於自己不被國王看重感覺不爽,老皮特拒絕了國王的命令。

國內的保守勢力都要求國王撤兵,以免得陷入戰爭的泥潭。

其實除了國王,恐怕沒有任何英國人願意保留北美十三州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原因很簡單,維持殖民地,英國不僅沒有獲得任何的經濟收益,甚至還因為駐軍的費用導致英國人在北美的付出更多,付出與回報嚴重不成正比,內部早就有放棄十三州,讓他們自生自滅的建議。

此時,海戰與陸戰都面臨戰敗,讓放棄十三州的意見甚囂塵上,即使諾斯等人也持有這個意見。

但是,國王顯然不這麼想。即使戰場失利,喬治依然向保留十三州,以顯示國王的威嚴與英國的驕傲。

國王的頑固結果導致內閣內的古爾勳爵和韋茅斯勳爵等等都不願為這場戰爭有傷尊嚴而紛紛辭職,諾斯內閣搖搖欲墜。

面對不利的形勢,亨利後來打消了繼續增兵鎮壓美國的念頭,然而,他仍然下決心永不承認美國獨立,並發誓般的說道,要永恆地以永無休止的持久戰爭懲罰美利堅人的堅不服從。國王的計劃是要派駐三萬名士兵駐防於紐約、羅德島、加拿大及佛羅里達的,其餘另有部隊則負責攻擊活躍於西印度的法國及西班牙軍隊。甚至為了懲罰美國人,他又計劃要破壞他們的沿海商港、炸燬他們的碼頭、劫掠與焚燒他們的沿海城鎮以及解除對印第安人的管制,讓他們襲擊殖民地邊區的平民。喬治還相信這些行動可有效地鼓動當地的保皇黨、分裂大陸會議、和“持續地使造反者感到煩擾、不安和睏乏,終有一日,更將不滿和失望自然及無可避免地轉化為懺悔和自責”,從而乞求由他重新作出管治。

在大臣們看來,國王簡直是瘋癲了,為了填補十三州這個無底洞,還要讓大英帝國永無止境的流血。

此時,即使最順從的諾斯勳爵也堅決的抵制國王的命令,因為,英國人還沒從七年戰爭的創傷中完全恢復過來,這也是他們要對十三州加稅的原因。結果,狐狸沒逮到,反惹一身騷,直接逼反了美利堅。英國人懊悔的心理,難以言表。

不過,這些都顧不上了,還是顧一下眼前吧。戰爭繼續的後果,顯然英國也是不想繼續承受的,畢竟距離本土太遠,戰爭耗費太高了。而美利堅有法國與西班牙甚至新華夏的支援,甚至更加有能力堅持抗戰下去。

喬治三世畢竟不是昏君,權衡利弊之下同意了內閣的和談要求,英國在1779年5月23日與美國簽訂《美英巴黎和約》,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英美的巴黎和約主要內容是:

英國確認美利堅是一個獨立自由的主權國家;美國的疆域範圍西至密西西比河,北至五大湖區,南至弗羅裡達北界;英國從美國所有港口撤出所有軍艦與軍隊;雙方永享和平。

美國人輕鬆獲得了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地區,其原因不外乎美國的存在,威脅了五大湖區的多倫多。多倫多是加拿大最大的城市,英國人十分看重。但是多倫多位置比較尷尬,處於五大湖區,直面美國人的威脅,而且還有一點,美利堅人數眾多,早已經有向西面發展的意願與能力。而英國由於戰爭失利,其實已經沒有阻止的能力。既然如此,不如以密西西比河以東地區交換多倫多。相對於人口稠密的多倫多,地廣人稀的密西西比河以東地區就是不毛之地,自然比不上多倫多所在的五大湖區。

因此,美加雙方共分了休倫湖、伊利湖與安大略湖,與歷史上的邊界吻合。

另一方面,美國方面。隨著人口的增加,現有的土地已經不能滿足美國人那種粗放經營模式,早就有向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移民的計劃。現在,美國人直接獲得了相當於北美十三州面積的土地。這樣廣闊的土地足夠美國人拓殖一段時間了。

因此,對於這個交換結果,英國人與美國人其實相當滿意。

美國獨立戰爭,在新華夏的暗中干預下,僅僅用了4年時間就取得了勝利。崖山人有一種吃虧的感覺,使力使大發了,還得罪了英國人。雖然新華夏的實力已經不用擔心英國人,但是得了個強大的對手總歸不是什麼好事。

美國人獨立後,並沒有如同前世那樣,放棄了軍隊,也沒有很快建立的統一的聯邦政府。因為,此時北美情勢,並不如歷史上美利堅剛建立時那麼簡單,只有美利堅一個國家,不僅有蘇族,還有新華夏,更有英國人支援的加拿大。

在新華夏的啟發下,新生的美國明白,世界並不美好,世界也不太平,他們還需要用武力來保護來之不易的獨立與自由,甚至他們內心中,應該還會想到西方有蘇族人建立的北美印第安聯合酋長國,以及更強大、先進的新華夏,從自保的角度考慮,他們也必須保持自己的武力。因此,美利堅早早就建立了聯邦政府,雖然權利沒有新華夏中央那麼大,但是總歸是有了一個核心。

所謂“遠親不如近鄰”,美利堅想要真正立國,自然首先要獲得近鄰的確認。而且,疆域問題也要與鄰國確認,才能與鄰國長久相處下去。

為此,華盛頓提前幾年就當上了美國第一任總統,在宣誓就任後的第九天,華盛頓就率領龐大的美國代表團訪問新華夏,順便訪問北美印第安聯合酋長國。

林航在華京舉辦盛大的宴會招待華盛頓一行。

第二天.林航與華盛頓舉行會談。兩國首腦舉行的會談註定了只是確定大體方向,卻不會過多涉及具體內容的。在新華夏提出的求同存異思想的指導下,雙方很快確定了一個大體原則:

雙方明確各自的邊界;簽訂一個為期五年的互助友好條約,以對抗西方世界的壓力;

大體原則確定後就沒有兩位總統什麼事了,具體時間交給張柏林與亞當斯等人協商解決。不過,在雙方都有維持良好關係的意願,會談氣氛不會太激烈。(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