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晶片代工模式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姚小聶篤定地說著:“在代工模式之下,英特爾這樣的微處理器廠商可以專注於晶片的設計和市場運作,代工工廠則可以專注於提升製程製造效率,這將有力地推動整個產業的發展。”

格魯夫:“也就是說,我們將晶片的版圖設計好,然後交給你們的工廠,你們將按照我們設計的樣品將晶片生產出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姚小聶:“沒錯。這樣英特爾就不用自己建立生產線,不用耗費資源維護生產裝置,我們公司則會專注於生產工藝的提高,不斷開發新的工藝,推動晶片製程繼續向前發展。我之所以說這樣的代工模式是未來晶片產業的主流,是因為日後隨著晶片製程的推進,晶片製程會迅速縮短到100奈米以下,然後就是80奈米、60奈米、40奈米,直到逼近25奈米。隨著製程的推進,對於生產工藝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實現完整生產工藝的成本就會越來越大。英特爾目前還能覆蓋整個微處理器的生產鏈條,但是再過幾年,英特爾要完成全部生產鏈條就會變得越來越困難,而我們華芯專注於製造環節,我們的精力、資源集中在生產工藝上,我們會發展出全世界最為領先的製程,這樣的合作,能夠讓英特爾和華芯都獲得最高的效率和競爭力。”

姚小聶提出的“晶片代工模式”在他前世是由臺積電的張忠謀開創的。

前世張忠謀在80年代從燈塔國返回臺省創立臺積電,得益於小蔣“振興科技”的戰略,張忠謀得到舉臺省之力的支援,迅速將電子產業辦起來。

臺積電後來的崛起,乃至推動臺省電子產業經濟的崛起,關鍵在於1988年張忠謀來到燈塔國與安迪·格魯夫的會面。

張忠謀利用在燈塔國擔任晶片工程師時與格魯夫的私交,向格魯夫提出“晶片代工”的設想,請求格魯夫將英特爾一部分落後製程的微處理器交給臺積電代工。

從此,張忠謀創立“晶片代工模式”,顛覆了整個晶片產業、尤其是微處理器產業的生產模式,奠定了日後三四十年後全世界半導體行業的遊戲規則。

因為“晶片代工模式”的成功,臺積電藉此成為世界級別的半導體產業巨頭。

實際上這個代工模式是符合晶片產業發展的客觀需求的,因為這樣良性的分工合作,使得晶片廠商可以專注於設計,推動晶片設計技術的發展。

代工廠商則可以專注於製程工藝,這推動了晶片製造技術的發展。

日後的歷史已經證明,這樣的分工模式將極大地促進了世界半導體產業發展。

所以在眼前1986年這個年代,掌握“晶片代工”的新模式,就是掌握了未來世界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趨勢。

姚小聶在這個時候向格魯夫提出“代工模式”的設想,比臺積電提早兩年。

搶了三星在存儲芯片領域的戲份,姚小聶順帶還要搶臺積電在微處理器代工領域的戲份。

做晶片代工是踩在歷史潮流程序上,而且透過晶片代工這個領域切入微處理器產業,會給華芯日後的發展帶來最大的空間和可能性。

首先,姚小聶是一定要做微處理器的。

目前存儲芯片在國際晶片市場上和CPU的份量基本平分秋色,但是隨著計算機產業的發展,隨著摩爾定律的推進,存儲芯片的創新性有限,在計算機硬件中的重要性佔比不斷下降,相反的是,微處理器的重要性在不斷提升,日後的電腦、尤其是智能手機會越來越依賴CPU的處理效能,到了智能手機時代,存儲芯片已經變成非常常規的硬體配置,CPU則變成區分智能手機效能高低的核心硬體。

所以在目前這個年代做存儲芯片能夠走在世界半導體產業的潮流裡面,但是這個潮流正逐漸往CPU這邊傾斜,過幾年之後CPU的重要性就遠遠壓過存儲芯片。

所以姚小聶從做存儲芯片入局晶片產業,接下來他就必須做微處理器。

目前讓華芯直接開發生產微處理器是不現實的,微處理器的難度比存儲芯片大得多,存儲芯片只要有生產線,有核心技術工人,有良好的原料供應和市場渠道,就能把產業做起來,就像姚小聶目前做的這樣。

但是CPU生產流程、生產工藝要複雜得多,CPU的生產流程主要分三個環節:

1、設計。

2、製造。

3、封裝測試。

設計,簡單來說就是如何將微處理器的樣板圖設計出來,這個樣板圖和建築工地的施工圖沒有本質差別,只是要複雜得多得多得多得多。

目前一張晶片上已經包含上億個器件,很快會變成幾億個,幾十億個,幾百億個。

也就是說,這張“施工圖”要包含數都數不清的細節設計和器件搭配。

最開始6K、12K的晶片還能用手畫,但是發展到如今1M、4M的晶片,用手已經畫不出來了,日後發展到1G以上的晶片,哪怕是召集全世界的畫家來畫,恐怕都畫不出這張施工圖。

所以晶片設計涉及到一個晶片產業的核心技術資源:EDA軟體,全稱是“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這個詞主要用在晶片領域,特指“晶片設計的自動化軟體”。

晶片工程師運用EDA軟體能夠在計算機上模擬設計出晶片的“施工圖”,隨著晶片製程的推進,隨著晶片的複雜度越來越高,EDA軟體的重要性會越來越明顯。

晶片工程師能夠在EDA軟體上模擬數以億計的器件組合,日後晶片製程推進到10奈米以下,還得考慮量子效應。

所以EDA軟體的優劣將直接影響晶片設計成果的優劣,沒有高質量的EDA軟體就不可能設計出高質量的晶片。

EDA軟體不是說做就能做出來的,這是典型的工業軟體,需要緊密聯系生產過程的實際引數來設計軟體,生產資料的豐富度和可靠度決定這個軟體的質量,而且EDA軟件設計出來之後還要根據實際生產的效果不斷調整軟體的引數。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