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靶龍五號裝置點火測試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因為一塊普通10Tb的硬碟售價可能高達近千元。

如果自己的使用者也給100Tb光是硬碟成本就高達近萬元,更別說執行成本和網路成本。

似乎在雲空間存儲技術上龍翰科技的風頭也是一時無兩。

當然玻璃硬碟也不是全無缺點。

玻璃硬碟的問題是能寫不能擦。

與其說是硬碟不如說是光碟。

所以蘇翰提供的技術其實是永久儲存。

其實對蘇翰來說永久儲存才是他的目的。

以現在人類的生產資料的標準。

一年最多幾萬塊硬碟就能裝下。

在蘇翰看來如果自己能夠構建一個龐大的儲存資料庫,將人類的全部知識都儲存到裡面。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那麼這可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使用者粘性。

將達到一個頂點。

這就好像一個人的一生所有拍攝的照片、影片、聊天記錄都儲存在你的伺服器裡。

那麼就等於掌握了你的一生。

以後除了選擇你的服務。

已經沒有其他選擇了。

當然永久儲存也是有條件的。

龍翰科技的雲空間也不是什麼都儲存。

畢竟全球每年有海量的垃圾訊息。

這些垃圾訊息都需要大資料來篩選。

臨時儲存檔案如果超過三個月才轉移成永久存儲狀態。

這麼做的目的當然是為了防止臨時文件被儲存上。

不過儲存上以後就無法刪除。

以後會永久儲存。

不過同時被儲存的檔案也採用神龍的大資料篩查。

相同的檔案不會反覆儲存。

但不管怎麼說人類從此以後進入了一場儲存革命。

……

四月。

磁化靶聚變裝置:靶龍五號。

完成建設並組裝成功。

開始測試前的除錯準備工作。

龍翰科技再次官宣了這件事。

全球領聚變領域的專家。

這會幾乎是說不出什麼了。

誰也沒想到龍翰科技居然又造出一臺全新聚變裝置。

要知道這已經是龍翰科技第五臺核聚變裝置了。

而且每臺都不一樣。

幾乎面向不同的技術路線。

誰也沒想到最後連磁化靶的裝置龍翰科技也製造出來了。

磁化靶路線雖然提出也很多年了。

但一直沒有成熟的裝置。

主要原因是離子注入裝置技術一直不太成熟。

而且國際上也有磁化靶裝置在建設。

蘇翰要求團隊做的是必須繞過對方的設計專利。

走一條全新的路線。

最後團隊選擇環狀磁化靶結構。

實際上就是一個類託卡馬克磁場結構,加上離子注入裝置,再上上液態金屬注入器的複雜結構。

總體設計原理算是託卡馬克和慣性聚變的變種。

雖然設計比較奇葩。

但團隊最後還是完成了這個任務。

又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測試工作。

……

五月初。

磁化靶的正式測試開始了。

巨龍公司的測試日子。

現在幾乎成為了華夏國核聚變領域的節日。

測試當天。

全國幾乎所有聚變領域的大老都趕過來觀看測試。

靶龍五號算是國內首臺磁化靶聚變裝置。

眾大老說不好奇也是不可能的。

不過當他們真的看到靶龍五號裝置也是吃驚的不行。

與其說是想一個聚變裝置。

更像一個巨大的菸斗。

實在是讓人有些難以想象這東西到底是怎麼個工作的。

測試隨後正式開始。

系統隨後開始加熱。

旋轉離心機也旋轉了起來。

隨著溫度的提升內部金屬隨後被高溫融化成液態。

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均勻的分佈在腔體的四軸。

等離子體注射器的腔體內產生的等離子體。

蒸汽泵啟動。

液態金屬從而沿著四面八方箱內壓縮。

等離子體在業態金屬和蒸汽高壓的擠壓下越來越小。

終於達到了反應截面的臨界值。

聚變發生。

強大的能量噴湧而出將等離子體重燃將驚人的熱量融入了液態金屬當中。

這一切發生在電光火石之間。

大廳內的眾人當然沒有感覺了。

他們只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大屏幕上的資料變化上了。

最後的資料是本次壓縮合計獲得能量178MJ的能量輸出。

Q值達到了1.5。

看到這一幕是全場震驚!

真的假的?

這靶龍五號裝置怎麼可能這麼牛逼。

啟動的第一下不但完成聚變點火。

Q值還達到了1.5。

這豈不是妥妥的完成核聚變的意思嗎。

不過雖然靶龍裝置第一下點火就超過了光龍二號。

但排在環龍一號和磐龍四號的後面。

暫時排在第三位。

隨後靶龍五號繼續第二次測試。

只不過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

第二次測試。

Q值居然達到了1.7。

當第三次測試的時候居然達到了1.9。

眾人這會也是有點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

雖然從測試的角度就算一次測試比一次好也沒什麼。

但也沒有提升這麼快的吧!

只是讓國內的這些專家們不知道的是。

神龍在每次測試的時候都會透過大量的探測器得到海量的資料反饋。

然後它可以透過這些反饋資料。

重新調整各大裝置的壓縮時間差。

也許那些調整不過是納秒級別的變化。

但最後卻能大大提高最後聚變的效率。

這也是為什麼幾乎每次測試靶龍裝置的聚變效率都能提升的原因所在。

當靶龍裝置測試到第十次的時候。

Q值已經達到了3.5。

這下全場的專家都是被震驚的都說不出什麼了。

因為這個成績已經超越了光龍一號。

這已經是妥妥成功的核聚變實驗了。

更重要的是磁化靶聚變裝置的設計原理更容易提取熱量。

自然是核聚變的最佳設計之一。

上午測試正式結束。

……

下午測試繼續。

讓所有人感覺震驚的是。

下午測試以後靶龍五號的Q值還在繼續提升。

最後Q值一直提升到了5.3才停止了下來。

這下所有人都被震驚的說不出什麼了。

其實ITER設計的最小Q值就是5.0。

而靶龍五號居然超過了ITER設計的最小值。

這讓所有人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

關鍵是靶龍五號在體型上比ITER小了數個量級。

用如此小型的裝置完成了不下於ITER的聚變值。

想想還真是不可思議。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