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我不忍了,你奈我何?!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以下為防盜章節,請不要訂閱)

買下兩個王妃的“下等奴婢”就是二王尉屠耆的人,劉據早就一清二楚。

三日後,李陵和趙營平各率兩千步兵乘軌道車趕到陽關,劉據得知訊息後立即派任文和鄭中前去接應。

尉屠耆和呼亦河也準備返回扜泥城。

去胡來王興致極佳,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菜為兩人送行,言語間頗為不捨。

尉屠耆和呼亦河誰都不提樓蘭王的事,劉據做為必請貴賓也顧左右而言他,一時之間賓主盡歡,氣氛極為融洽。

尉屠耆對去胡來王頻頻表示感謝,舉杯敬酒,而去胡來王也是酒到必幹,豪爽至極。

酒宴直到深夜方才散去,第二日清晨尉屠耆和呼亦河帶著幾個下人離開,劉據送他們到山洞口後返回。

回到住所,還沒等坐下,趙小小闖進來報告,“殿下,去胡來王……死了!”

劉據大吃一驚,“何時之事?”

待他匆匆趕到去胡來王的寢宮時,外面已經哭聲一片。

去胡來王死得有點突然,也有點狼狽。

“怎麼回事?”

他把服侍去胡來王的近侍叫到身邊詢問。

近侍十分緊張,結結巴巴地講述了一遍事情經過。

原來,飲酒過量的去胡來王回到寢宮後,更衣到一半忽然感覺身體不適,吩咐近侍準備解酒湯。

可是解酒湯是何物,近侍根本就不知道,也就無從準備。

“以前都是兩位王妃伺候大王,奴婢確實不知。”

近侍很委屈。

劉據心頭一動,眼前浮現出昨日夜宴,尉屠耆頻繁勸酒的畫面……

“給王爺準備後事吧!”

他致過哀禮後轉身離開。

看來表面謙遜和善的尉屠耆,對他哥哥的死還是心有不甘的。

去胡來王死了,兒羌國連國號都已取消,也就沒有再設王的必要。

他親自宣佈兒羌無王之後,那些還有些想法的人也就徹底死心了。

無論名義上的國在還是不在,只要國王還在,那就是一杆永遠不倒的大旗,象徵著這個國家還真實存在。

可是當這面大旗倒下之後,留給旗下人的就只有迷茫和惶恐了。

劉據在一天之內,就接到了二十幾位部族長老的投誠邀請。

他們需要再次確認自己的前途是否安穩。

太子給他的答覆自然是統一的,而且是肯定的。

於是,吃下定心丸的人開始努力配合與太子有關的一切事宜。

無關其他,他們只是為了向太子證明一件事:我們有用!

劉據對他們的主動表現當然歡迎,但同時也多了幾分警惕。

他不可能一直留在這裡,所以“表現”也會隨著討好物件的消失而消失。

常態後是什麼樣子,那才是他最關心的。

但是,那需要大把的時間來考查。

而他缺少的正是時間。

前方一意孤行的李廣利是什麼處境,自己一無所知,每在後方耽擱一天,朝廷的損失就有可能擴大幾倍。

“殿下若放心不下他們,不如遷走。”

金不煥看出他心緒不寧。

劉據搖搖頭,“目前還不能這麼做。”

西域小國眾多,他還不想樹立一個被“亡國滅種”的反面典型。

沿途行軍,還需要這些小國的幫助。

但是,另一個典型他需要馬上立起來。

樓蘭!

一個瞻前顧後首鼠兩端,然後被滅國的典型!

當李陵和趙營平越過山洞來見他時,劉據不但帶走了所有衛隊,還把兒羌原來的五百士兵也帶走了。

如此一來,鄭燦在此地的工作將再無阻礙,而兒羌也可藉此時機正式融入大漢,各得其所,兩全其美。

而峽谷外的樓蘭國,則是另一番景象。

尉屠耆和呼亦河聯袂迴歸,帶回來的是樓蘭王的骨灰,這讓大王妃和二王妃的鬥爭立即進入白熱化。

然而,李陵和趙營平率領四千漢軍強勢進駐扜泥城,讓這場即將以刀光血影開始的權力鬥爭瞬間中止。

兩個王妃都想推自己的兒子成為國王,可是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誰都不知道如何處理,最終還是得把二王尉屠耆請出來和漢使談判。

談判?

那就不必了!

人本來就是他請來的!

尉屠耆和李陵以及趙營平等人演了一出雙黃,再加上大將軍呼亦河的配合,樓蘭國新任國主尉屠耆正式登位,同時與大漢簽署駐軍協議,防務和治安全部交給漢軍。

這就等同於將樓蘭國實質上併入漢朝。

劉據來到扜泥城,不但受到了尉屠耆的熱烈歡迎,全城居民也傾巢而出,夾道相迎。

因為他們都知道,如果不是大漢天使降臨,此時的扜泥城還在不在都是個未知數。

看到沿街防衛的都是威風凜凜的漢家子弟,劉據心裡無比踏實。

這才是實打實的自家地盤!

在尉屠耆的“強烈建議”下,劉據拜大將軍呼亦河為副將,帶領兩千名樓蘭勇士成為西征大軍的正式成員。

李陵和趙營平本意是想追隨他一同西行,得到兒羌和樓蘭啟示的劉據拒絕了他們的請求。

雖然他可以帶他們走,武帝老爹也不會說什麼,但終究不合規制,如果再冒出一個江充之流的人來參他一本,完全沒有必要。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李陵和趙營平當然理解他的擔心和苦衷,暫時留下看守樓蘭,待劉據的表章送到朝廷,得到武帝許可後再行安排。

而劉據則釋出詔令,通告疏勒河沿途各國,立即開啟國門,全力支援大漢討伐大宛的軍事行動。

有了兒羌和樓蘭的先例,其他國家無一不欣然受命,有錢的出錢,有人的出人,有物的出物,一時之間疏勒河上戰船雲集,各國派出參戰部隊紛紛抵達,不到十天時間人數便已過兩萬。

當一批批新制甲胃和兵器源源不斷地送到大營時,親眼目睹這一幕的各國士兵紛紛慶幸自己做出了正確抉擇。

萬事俱備,終於可以“光明正大”地開啟西行之旅了。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一片金色陽光的沐浴下,太子劉據代表大漢釋出討伐大宛檄文,痛斥其背信棄義,言行不一的可恥行為,誓言將其剿滅,不達目的絕不收兵。

這出戲,是做給周邊小國看的。

事實證明,此舉不但必要,而且十分有效!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