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 學院之爭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一直被秦國欺騙的楚國終於學會了如何騙別人。莊辛舌綻蓮花,層層誘惑,可憐的越王,一下子被莊辛忽悠的有些找不到北了。

“使者所言當真?”越王眼睛瞪得滾圓,雙手微微顫抖,這可是二十多座城池啊,即便比不上中原富庶,也遠超越國的蠻荒之地。

如果越國能夠佔領這二十多座的城池,越人將不再是流亡在外的遺老遺少,而是躍升為天下七雄之外的第八雄。

“不僅當真,若是大王能夠將浙江兩岸,二十餘座城池治理好,我楚國還可以將當初越國故地全部歸還給大王。”莊辛端坐在榻上,眼睛微眯,左手撫摸著鬍子,如同一位得道老仙。

“需要我越國付出什麼代價?”面對楚國送來的大蛋糕,越王雖然眼熱,心中還是保留了一份清醒。

“這些城池本來就是越國的,我楚國此前只不過是替大王代管,如今歸還給大王,又怎會讓越國付出代價呢?”莊辛笑著說道。

“楚王高義仁德,世之罕見,齊桓贈送燕國土地也有所不及,小王佩服。”不管真的假的,越王一通高帽給楚國帶上,然後問道,“不知我越國什麼時候可以接收這些城池?”

“隨時。”莊辛依舊是笑眯眯的表情。

越王心動了。

換做誰在此刻都會心動。

別管楚國有沒有陰謀,只要土地是實打實的送給越國,就算前面是刀山火海,越王也要閉著眼往前面跳。

沒有別的選擇!

國書很快締結完畢,越王親自殺雞宰豬,設宴款待莊辛,晚上與莊辛抵足而眠,向莊辛請教治國策略。

莊辛也是知無不言,幾個巧妙的馬屁拍過去,讓越王如同三伏天吃了冰棒一般渾身舒坦。

第二天,越王望著手中的國書,依然感覺有些夢幻,但白紙黑字寫的很清楚,由不得他不相信:浙江兩岸已經歸屬越國了……

“通知文諮,帶人接手這些城池。”

無論如何,國書都已經簽了,城池肯定是要接手的。

越王打算派文諮打頭陣,如果楚國沒有耍花招,他再帶領剩下的國人入城。

莊辛清楚,楚國在接收這些城池之前,是不會讓他離開的,這都是託了戰國第一詐騙犯張儀的福,讓各國有了警惕。

因此莊辛沒有離開越國,而是向越王要了兩名嚮導,言準備遊歷越國的名山大川。

越王考慮到莊辛年紀大了,可能腿腳不便,特地命人給莊辛做了一個軟座的轎子,讓人抬著莊辛。

接下來的事情進展的很順利,越國沒有任何阻礙的接收了城池。

半個月後,遊歷完名山大川的莊辛再次回到越王居住的地方,向越王告別。

已經全面接收城池的越國,對莊辛再無絲毫芥蒂,越王再次設宴款待莊辛,並親自將莊辛送出十里之外,方才依依惜別。

……

趙國此時還不知道這個訊息。

趙國正在派人開挖滏水、漳水到黃河的運河。

漳水,是黃河的支流,而滏水,則是漳水的支流。

邯鄲的貨物能夠透過滏水、漳水、河水,非常便捷的運往中原各處,船隊打上來的海魚也能夠透過水運源源不斷的送至邯鄲。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三條河流的存在為趙國的貨物運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即便是修建了官道,水運的載貨量以及低成本也遠遠碾壓陸運。

然而漳水並非正常情況下,自西向東匯入河水,而是與河水並架東北,在很遠之後才匯入河水。

這就導致,邯鄲的船隻想要南下,需要多走兩百多裡路。

如果在合適的位置將漳水和黃河挖通,兩百多裡的路程瞬間縮短到只剩下二十裡左右,極大節省了路途和時間。

趙括去年就想組織人手開挖運河了,不過趙國去年在修築黃河大堤,又要擴建邯鄲城,人手實在不夠,便延後到了今年。

經過幾個月的測量和探查,在夏收之後,趙國才正式動工。

不過這玩意在這個年代也算不上什麼超級大工程,無論是吳國的邗溝、魏國的鴻溝、還是李冰的都江堰,亦或是鄭國正在河套開挖的水利工程,規模都遠遠超過這條運河。

因此也沒有鬧出來啥大動靜。

開挖運河自然用不著趙括親自扛著鍁去剷土,交給公孫龍之後,趙括便帶著藺相如和觸龍來到了邯鄲學院。

或許是因為天下進入了久違的和平,邯鄲學院中多了不少外國來的學子,其中以齊國和魏國為最。

原因很簡單,因為齊國的稷下學宮,和魏國的西河學派。

齊國雖然風光不再,稷下學宮也今不如昔,但齊國開放包容、廣開言路的學術環境,仍然吸引了大批的學者,支撐著這座曾經天下第一,現在天下第二的學宮。

而魏國,經過不斷的努力,終於從魯國請來了幾位大儒,雖然水平遠遠比不上子夏,不過好歹把西河學派的架子給撐起來了。

當然……‘西河’這個名字有些不太妥當,畢竟西河早就落入了秦國手中,現在或許應該叫‘大梁學派。’

這官學多了之後,就容易引起競爭,而邯鄲學院無論是從名氣上來說,還是從規模來說,亦或是從實力上來說,都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學院。

齊國和魏國自然要派人過來比一比。

“趙國這牆……真白啊,而且還滑。還有書本,全部都是紙質的,用著真舒服,這麼小一本書如果換成竹簡,恐怕我都抱不動。”趙括剛一進入學院,就聽到旁邊一名學子小聲說道。

“是啊,真羨慕趙國學子。”

“說起來,我們能有機會拜入名士門下,還要感謝趙國。如果不是趙國突然崛起,讓大王感受到了威脅,也不可能讓各地舉薦我們入大梁學習。”又有一名學子說道。

“是啊。”又一人附和道,“對了,這件事你們怎麼看?”

“站在旁邊看嘍,不然呢,儒家和墨家之爭,難道是我們這些小人物能摻和的?”最開始的那個學子說道。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