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誰家小姑過青丘(三十六)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天色漸亮。

汴梁城本該從一片殘酒與脂粉香氣中甦醒,隨著治療宿醉的香煎飲子與集香丸,開始迎接新的一天。

汴梁的清晨是怎樣的景色?

早起做買賣的小車吱呀呀地走過大街小巷,迎著手持鐵牌的頭陀,報曉的調子與車輪碾過路面的聲音恰成一曲悠長輕快的合奏。間或有睡眼惺忪的使女,端出滿漾著胭紅色的淨面水,潑進門首下水口中,汩汩的流水裡還有昨夜繞樑的餘音迴盪。

按照老汴梁人的習慣,早上絕不生火,洗漱的熱水與充飢的早點全都在外解決。按照往日習慣,這個時候管家的女娘就該站在門首,叫住賣洗臉水的小販,將銅板或者交鈔遞過去,換來溫熱又乾淨的洗臉水。這之後,一大家子人才會爬起來,用馬尾小刷沾著香藥熬成的擦牙膏子開始晨起的清潔工作。

等到洗漱乾淨,家中男丁便穿戴一新,帶著家人到街上腳店去,就著新煮好的菜羹,咬一口肉餡軟爛的包子或是外皮酥脆的油餅。

如此富庶安閒的市井風情,在千年後或許十分平常,隨便找個二三線小城都能遠勝之,但是在這個時空,卻是唯有到了宣和年間的汴梁,才能目睹如此昇平景象——

但是如此昇平之景,今日卻稍嫌美中不足。

馬行街這都下頭號風流富麗之處,今日卻是一片詭異情形。馬行街的店鋪,一個個都沒有放下門板,此地那些官宦人家宅院,也多半是府門深鎖,森嚴無聲,就連那些民戶,也多半安靜得彷彿空置了十多年一樣。

但是從州橋到朱雀門,從潘樓到東角樓,不知多少人熙熙攘攘地就朝著馬行街湧來!

汴梁人的性情,就是一個貪新鮮愛熱鬧。而趙佶繼位以來,又封賞了數多道官,此時好道風氣之盛,遠超前代。而青巾羽服之客多如過江之鯽,結果就是每年國家財計花在修造宮觀、供養羽流之上的銀錢如流水一般。每逢道官們舉行齋會,佈施過往雲水道人米糧布匹,也不知有多少人換了道巾道袍,就混在當中濫竽充數。

但這樣的風氣浸潤之下,汴梁人對於鬼神之事,也就只是抱著個看熱鬧的心態。道官們演法,在汴梁人眼裡,也不過就是張七聖這些有名藝人在瓦子裡變戲法一樣。

就算是道佛兩家為了各自地位,在幾年前弄了一場御前鬥法的大比,也不過是剪紙化鶴、咒水立沸、吁氣成冰、入火不傷之類花樣。除了官家,大夥看個新鮮就罷,並不覺得這鬥法場面比起張七聖的空手摘花、平地撈魚要好看到哪裡去。

但是這一回不比以往,從州橋到馬行街,多少雙眼睛都望見了那一隻大得嚇人的火鳳凰。汴梁人本來就以夜遊為樂,一到夜裡就加倍地精神起來,親眼目睹了那只火鳳落到馬行街去的,起碼也有數萬人!

等到了馬行街,聽著劫後餘生的軍漢、小販痛訴那鬼卒當街殺人、砍頭剝皮的悽慘場面,對於這些來瞧熱鬧的人,卻又不啻是打了一管振奮劑!

只要砍頭剝皮這等慘事不要落到自家頭上,人們天生就對這類恐怖怪異的故事有著極高的興趣。而發生在馬行街的異變,就正好極大地迎合了汴梁乃至宋人對於這類靈異故事的品味——

“昨夜裡,可見著天上一隻丹鳳降下?往日裡只見道院裡放飛的鸛鶴,這等神物卻是頭一回見,真如一片雲一般,翅膀一展就遮了半條街去,真個比上元節那些燈山綵樓還要好看十分!”

“俺昨夜就在遇仙樓上,怎的瞧不見!那神鳥飛過我的頭頂,一片片翎毛都是火光,果然十分祥瑞!”

說話的人,都是幾代在開封府久居的老汴梁,很有一派見慣世間繁華的沉穩勁,但是此刻立在馬前街上,卻都指天畫地,數說個不停。這等模樣,看上去也和那些一輩子頭一回進汴梁城的村漢沒甚區別了。

有個身材精瘦的漢子,是在市井間廝混多時,訊息比旁人更加靈通,一指馬行街兩旁那些連門板都不肯下的店鋪:“祥瑞或許是有的,但是妖異也一樣不少!諸位可知道這一夜裡,馬行街上有多少人撞了鬼怪,險些連命都喪了去?就算僥倖未死,一個個也都瘋瘋癲癲、嚎哭狂叫,都給開封府的人用麻繩捆成粽子模樣,一個個送到酸棗門外玉仙觀去救治了!”

這話說出來,剛從鬼市子逛回來的閒人們頓時就湊了過來。

有個身穿葛紗的胖子就先疑問道:“馬行街上就有好些太醫家的藥鋪醫館,便要替人收驚,附近也有道院,為什麼偏要送到玉仙觀去?”

“為什麼?”那瘦子冷笑一聲道:“玉仙觀裡有位許先生,剛得了道官身份,有一身好大的法力。官家命他在馬行街作一個道場,才驚動了那一群鬼卒夜裡現形。也正因如此,才有仙官騎著丹鳳下降到汴梁城裡降妖伏魔。這亂子本來就是那許先生引出來的,自然就該玉仙觀收拾這場亂子罷了。”

“什麼?你問俺為什麼那等道官要在馬行街設壇作法?嘿,諸位可知道馬行街前那李女史的行院?話俺就說到這裡,更多的,俺不能講也不敢講,諸位意會,意會便是!”

說是“意會”,人人的臉上都露出了“果然如此”的臉色。還有幾個瓦子裡說三分的先兒,這個時候就不由得彼此對視一眼,想著是不是該把近日裡的話本里摻上一篇《漢武內傳》與巫蠱之禍的段子。

然而這等事,可以偷偷地做得,卻不能在大街上說得。不但這些說書先兒要稍稍閃過一邊,就連那些原本饒有興致湊上來打聽事的閒人們,也不得不稍稍按捺下自己臉上的八卦神情,略略扯幾句“今天的天氣哈哈哈”的廢話。

說穿了,李女史這位大宋官家的二奶,在大夥眼裡,也是個不好定性的奇女子。

一方面,大家誰都曉得當今官家與李女史之間那些飲食男女的風流事,可一方面,李師師至今還是沒有被迎入宮闈,成為趙佶後宮中又一朵獨佔君王恩澤的名芳。

不但如此,李女史的行院照樣每日開張,那些文士墨客、詞人琴家,依然是李女史的座上客。而官家,居然也就預設了李女史這般舉動。

這其中的門道,可叫大家琢磨不透了。

雖然大宋的官家們,娶寡婦的有之,娶再嫁****的有之,但是娶一個行院花魁,就實在有點太那個。

可是拋開這些無關人等的觀感,以趙佶本身而言,卻是壓根就不怎麼在乎這等小事,要的就是這等離宮私會的偷腥趣味。

而且與李師師交往了這兩年間,趙佶還非常有興致地玩起了“師師可願隨朕入宮”這樣的戀愛攻防遊戲,明著暗著的示意撩撥從來不曾少過,今天或許畫一枝並蒂荷花,明天就送一卷葛洪鮑姑夫妻的結廬煉丹圖。

有一回,趙佶甚至將一頂內命婦所用的花釵冠都送了過來,但照舊被李師師輕輕鬆鬆地化解開去,而趙佶也絲毫不以為忤。

在道君皇帝看來,登徒子一擲千金博美人一笑,那是村俗之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那更是不知所謂的亡國之主行徑。但像他這樣,耐心地玩著戀愛遊戲,僅僅作為每日生活的新鮮點綴,卻是遠勝前兩者多矣。

對此,某個仙術士也只能搖頭感慨:“真人版戀愛養成遊戲,這還真是萬惡的封建統治者趣味啊。”

但這種沒大用的感慨,說出去旁人也聽不懂,聽得懂的人也未必有共鳴就是了。

東水門醴泉觀,向來以庭園清雅聞名,一處引汴河活水營造出來的水榭中,紅泥小爐不合時宜地散發著騰騰熱浪,鏨花銀釜中泉水隱帶蟹眼,正溫著一瓶醇酒。

紅泥火爐,縹瓷清酒,這是冬夜裡一二友人對坐,面酣耳熱地拉近關係的最佳標配。但是放到端陽方過沒多久的暑日,就實在是煞風景了些。

尋常人只看上一眼,都覺得熱汗直冒,然而對坐的一男一女,照舊是談笑自若,非但額頭不見一粒汗珠,就連身上道服也不曾亂了一絲褶子。

傾出一杯微溫的清酒,仙術士向著今日的客人一送:“這樣大熱天氣,還要麻煩甘祭酒前來——不對,甘祭酒如今得了趙官家青眼,賜號太真衝玄洞妙仙師,受職紫虛大夫、蕊珠殿侍宸,倒該稱呼一聲甘侍宸才好。”

對面前這個男人的揶揄,甘晚棠只是搖了搖頭,接過了酒杯,將那杯隱帶青梅酸潤味道的酒液飲下,方才反問道:“令徒加號洞靈守靜先生,受職清虛大夫、葆光殿侍宸,要比我這六字法師強了不少才對。”

因為趙佶的個人趣味,道官品階之繁雜,也和宋代那出了名一團糨糊的官制一樣,等閒弄不清楚。

簡單地說,作為李師師的主治醫生,甘晚棠從趙佶那裡獲得的賞賜不算少。像“太真衝玄洞妙仙師”這六字法師賜號,還有賞與道官的紫錦道服這類虛文外,最實惠的就是那紫虛大夫的道官階與蕊珠殿侍宸的道職。

紫虛大夫的官階是正六品,雖然只是一個寄祿官,但在宣和年間的含金量可不算低了。要知道,紫虛大夫的官秩等同文臣中的朝議大夫,在元豐改制之前,這就夠得上九寺少卿的地位,貨真價實的朝官高品!

而蕊珠殿侍宸的道職,與那些館職學士也相差不遠,同樣是有資格隨侍天家,以備諮詢的。而較諸龍圖閣學士、寶文閣學士、天章閣學士、顯謨閣學士之類清要儲才之職,衝和、葆光、燕頤、蕊珠諸殿侍宸,地位遠在太常寺、祠部與左右道錄之上,有直領教門事務之權。

當初林靈素為衝和殿侍宸,便被朝野稱之為“道家兩府”,等若執政一流人物,足可見侍宸二字的貴重!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然而如此美職,趙佶卻說封就封,而且一次就封了葆光殿與蕊珠殿兩個出來!

在趙佶,只要他看對了眼了,那就不管不顧,一下就將對方提拔至雲霄之中,從蔡京到王黼再到朱勔,莫不如此。而對道官,特別是有一二神異手段展露的道官,恩寵起來就更加誇張。

可相對的,在理政上面,趙佶就很有點信馬由韁的漫不經心。就因為地方上營建神霄宮不力,趙佶可不知道罷免了多少地方官。靖康年間竭力抗擊金軍、一手培養起岳飛的名臣宗澤,便是因為沒有盡力勒掯民脂民膏去給趙佶修道觀,結果落了個奪職編管遠惡軍州的下場。

這位千古風流帝王,於崇奉道門上有多投入,多慷慨,多虔誠,於治國理政上就有多荒唐,多吝嗇,多混賬!

對於趙佶,不管是魏野還是甘晚棠,都沒有再去評價的興趣——見識過了當年的漢靈帝劉宏,對於昏君和庸君,大家的免疫力都算是高的了。

但有一件事,卻由不得魏野不掛心。

放下瓷瓶,魏野看了面前女祭酒,還是開言道:“依著趙佶這些年的路數,女冠受封也有幾位。虞仙姑那幾位前輩女真,大抵是得些恩賞,隨即就放歸山野。最多也不過是營造一個道觀,賜一個大師、先生的名位。紫虛大夫這寄祿官還不算什麼,蕊珠殿侍宸這樣隨朝伴駕的清貴道職卻等閒不肯輕授,趙佶這鬼畜文藝中年到底在想什麼?莫不是攻略李師師的才女線玩膩味了,想改走你這位太平道大祭酒的女冠線吧?他也真是好膽,就不怕同時攻略兩條線路,最後來個一刀兩段的好船結局?”

魏野這裡半真半假的抱怨,甘晚棠輕輕一笑,用上了魏野在北漢的官面稱呼:“魏使君,你是真的擔心那位文藝中年吃我的豆腐麼?還是說,令徒如今聖眷正隆,不想我攪合了你們師徒在汴梁的佈置,所以想藉著趙佶這條中年文藝色狼,想把我噁心出去?”

被甘晚棠一語道破,魏野很厚顏無恥地擺擺手:“理解萬歲,理解萬歲,你們魔改出來的太平道成色如何,別人不清楚,我還不知道?那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密切聯系群眾,必須在一切工作中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的群眾路線,實在是很恐怖的大殺器。魏某就怕你甘祭酒在汴梁待得久了,哪天我那老學生去見趙佶,被那條中年文藝色狼也來一句‘不要叫我官家,要叫我同志’,那樂子可就大了。“

聽著魏野打趣,甘晚棠很淡定地一搖頭:“時勢不同,而攻守之勢異也。從宣和到靖康還有幾天?與其等到天傾之時,再領著義軍到女真人面前廝殺,這一回我又何妨讓魏使君做一回擎天玉柱?”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甘大祭酒來到大宋宣和年間,就是來度假的,偶爾幫幫忙可以,卻不想全身心投入進你們這裡的破事”。

至於魏野信不信,那是另外一回事,總之表態是這個樣子的。

當然,如果魏野要是一不小心玩脫了,太平道也不介意在這裡開展業務就是。

魏野一摸小鬍子,灑然舉杯:“那今日就不管旁的閒事,先與甘祭酒滿飲此杯,權當是遲來的接風酒席!”

然而魏野話才說完,就看見甘晚棠笑吟吟地望了自家一眼:“還有一件事沒有告知魏使君,那位趙官家並加我為醴泉觀提舉,這水榭園林,如今都是我的產業。魏使君既然身為我的房客,想要替我接風洗塵,還是另擇一處寶地好啦。”

“大宋的產權轉移真是不講道理啊……甘祭酒,你看大相國寺的菜園子你樂意去麼?”

……

………

有人在水榭中煮酒清談,就有人得扮演起“有事弟子服其勞”的弟子。

新鮮出爐的清虛大夫、葆光殿侍宸、洞靈守靜先生許玄齡,此刻就享受著這種新官上任累成狗的感覺,痛並快樂著。

比起閒暇度日、優哉遊哉的魏野,許玄齡今天的事務可稱劇煩——

先是把鬥法波及的受害者全弄回玉仙觀,挨個地灌硃砂安神湯,個別精神受創嚴重的還得仔細調養一番。

這些病號中間,還有高俅這種地位特殊的高官,不得不請動魏野過來坐鎮。

結果某位洞光靈墟的山主翹著腳喝著茶,就拋下幾句廢話:“高太尉這不就是很常見的SAN值清零導致的歇斯底里麼?和外面的那些倒黴鬼一個樣,玄齡你該怎麼治就怎麼治,他高俅也不比外面這些人精貴多少!嗯,你問我什麼叫SAN值?哦,說得通俗一些,日常培養薰染出來的理智而已。他們這就是理智崩弦罷了,有什麼大不了的?灌點安神湯,再聽聽經文,喝點心靈老鴨湯,也就差不多能康復出院了。”

魏野把撒手掌櫃的風格貫徹到底,許玄齡也只能硬著頭皮給滿嘴胡話的高太尉灌安神湯。

好不容易把這後續手尾掃清,幾個內侍又一臉喜鵲報喜的模樣,匆匆乘馬而至:“許侍宸,你卻叫俺們好找。李女史身體安泰的訊息,官家已經知曉了,如今正在華陽宮等著見您老呢!”

華陽宮就是艮嶽所在,比起那些繼承自後周、了不起就一個節度使派頭的舊宮室,還是艮嶽這趙佶為自己修建的山寨福地,更合他的品味。而對趙佶而言,在艮嶽這等福地召見一位有道高人,也更符合他道君皇帝自封道門教主的場面。

跟著魏野從燕地一路向南,許玄齡的氣度也算是磨練出來些許,平日裡隨侍在魏野身後看不大出來,此刻卻是灑然一笑:“既然如此,貧道便隨兩位內使去面聖。”

說罷,他也不去接這幾個內侍遞來的金牌、青玉方符這些道官所佩用的物件,手中搖著蕉葉扇就向著艮嶽方向而來。

對道官們而言,金牌、玉方符這些佩飾,就等如文臣佩帶的金銀魚袋、御花仙帶一般,是身份地位最直接的象徵,若是功名心熱的道官,只怕除了登壇做法,平日裡都想佩著這些物件顯擺。

可是像許玄齡這樣,什麼表示都沒有,穿著一身素淨道服就大搖大擺地去面君的道官,還真是少見到了極處!

為首的內侍在皇城司裡大小也算個人物,他心思動得倒比別人快一點,眼看著許玄齡忙了一夜,又在玉仙觀裡施藥救人,臉上卻絲毫不見疲態。官家夜訪李師師的時候,他也算是常常在李師師行院外面的腳店裡一坐就是一整夜,知道熬夜是個什麼滋味,到了早上,光眼角的眼屎都能堆積成一大塊。

可看看許玄齡這清清爽爽的模樣,哪像是熬過夜的?他眼裡連點熬夜的血絲也不見!

見著許玄齡手中搖著蕉葉扇,一派飄飄灑灑的背影,這位久在宮禁間討生活的內侍嘆息一聲,苦笑道:“這些道官,從來都不照著正經路數出牌!一個個的若不弄出個與眾不同的模樣來,便生怕官家不看重一樣。何況昨夜的事情鬧得這般大,卻全憑他請動神鳥與仙官下界,方才無事。這等神通,這般手段,只怕日後又是一個金門羽客!”

說到這裡,他一瞪自己手下人:“還愣著做什麼?還不快追上許侍宸?這等人物,可是我們吃罪得起的?”

……

………

艮嶽的景緻,再怎樣變化,也脫不開“山水”兩字。

山景是不用說了,朱勔主持的東南應奉局,每年將形態千奇百怪、瘦皺透漏的太湖石、靈璧石、昆山石……等等等等,一塊塊地裝上漕船,送入汴梁。而汴梁的匠師們,就依著這些山石各自的天成姿態,堆疊成一座又一座微縮的奇峰。

而那些高有數丈、獨立成峰的奇石,在運送過程中,扒了多少民居,害得多少人破家,遠在東南的朱勔不會多嘴,而道君皇帝也根本不會去關注什麼。

至於水景,說起來就有點乏善可陳。

汴梁內城佔地就那麼大一塊地方,雖然拆了仁宗和哲宗用來安置廢后的瑤華宮,弄出了一片仿照長安的曲江池,又在池上安設了一座小島,加之以蓬壺仙島的名目,但艮嶽從營造之日起,空間不足就是它的致命傷。

和滿清那圈了數千裡地修避暑山莊的“壯舉”,或者花了十全老人大半輩子修出來、最後全便宜了魏野與慕容鵡的圓明園相比較,艮嶽也不過就是一個大號的江南名園罷了。

單就曲江池和蓬壺仙島而言,不但比不上漢武帝營建的昆明池,也距離圓明園的水上宮闕“九洲清宴殿”遠甚。

引著許玄齡來見趙佶的內侍,又換了一撥,這些內侍都是號稱“恩府先生”的梁師成的得用心腹。對梁師成這等做到了校檢太傅、開府儀同三司地位的大貂璫而言,資序早已經轉入文臣,算是與蔡京並列的文臣班首了,自然也犯不著再和道官們混在一處,仰賴這些道士固寵。

正相反,趙佶的許多宮觀、道官,都是梁師成在替他養著。作為趙佶的大管家,梁師成自然也頗好道,對於內丹之術還有幾分見識,說不定心底還有些“斷根重生”的妄想來著。

但同樣的,梁師成作為趙佶的管家,對道官的考核也是十分嚴苛,若沒有幾分真才實學,不要說官家,梁師成這關就過不去。而除了林靈素這等與官家天生投緣的異數,誰想常伴駕前,不得靠梁隱相的眼色過活?

為首的高瘦內侍,資序也已經轉入武臣之中,一面引路,還不忘敲打許玄齡幾句:“覲見官家,面承清光,這乃是許侍宸你修煉一輩子也難碰到的際遇,卻不可孟浪無禮,在君前失儀!”

說這話的時候,為首這內侍的目光還特地在許玄齡身上轉了一圈,看看這位乍然竄起的守靜先生,是個什麼反應?

然而出乎這個高瘦內侍所料,許玄齡只是淡淡頜首以應,連句多的話都沒有。

他們前行的這條山路,兩旁都是溫潤剔透的昆山石,一股股的輕雲就從那些昆山石的孔竅間緩緩流瀉而出,望之恍如仙境。

在高瘦內侍看來,這等景緻,哪裡是那些荒僻深山中可以見著的?單就是那朵朵從昆山石峰中湧出的輕雲,都是高手匠人小心翼翼地掏空了奇石內膽,做成一個個天成香爐,內建諸色名香,按時點起。

這樣做,就為了在官家遊賞的時候,裝點出艮嶽仙境氣象。

至於這其中浪費了幾十幾百萬貫,哪比得上逗官家開心來得重要?或許艮嶽規模太小,這方面比不過圓明園或避暑山莊,但在“奢靡浪費”四字上,卻是真正做到了極致!

如此富貴氣味,足夠把窮道士們燻得跌上十個八個跟頭,就算是天下有數大宮觀的住持,也未必能有這般見識。

多少在人前一派仙風道骨的有名道官,到了艮嶽裡走上幾步,就統統現了原形,一個個就像是村漢逛瓦子一般可笑。而這般顛倒情態,也算是瘦高內侍少數僅屬於他個人的娛樂專案。

但是出乎瘦高內侍所料,許玄齡只是點了點頭,應了一聲:“多謝內使指教。”就沒了別的話。

對於那些名花,那些異草,那些孔竅流雲的奇石,許玄齡就像是看見了路邊的狗尾巴草一般,全然是熟視無睹的模樣。

說穿了,這不過是一個眼界開闊與否的問題。

對瘦高內侍而言,艮嶽便是天下間一切珍異之物薈萃的福地,天家富貴,足以驕人,震懾全天下的鄉巴佬。

而對許玄齡而言,在洞光靈墟修行多年,見慣了天桂山福地的真山真水,學得了招雲弄風之術,哪裡還會對艮嶽這種專門在櫻桃核上做微雕功夫的天家庭園有什麼太多的感想?

許玄齡要說感想,其實也是有的,但卻和這等沒卵子閹人狗仗人勢的炫富沒什麼關聯處。

一路南來,自家山主雖然還頂著一個“竹冠子”的名頭,但往來有道高人,誰不畢恭畢敬喚他一聲“魏真君”?

從燕地至此,自家這位山主每每行動,看似出人意表,卻皆是饒有深意之舉。說他一路南來,是來裝點道君皇帝治下,煌煌大宋的豐亨豫大之世,別說自己,魯提轄都不肯信的。

要不然,怎麼山主自己怎麼不來一場白日顯聖的天降祥瑞,反倒打發自己這個做學生的,一步步爬到葆光侍宸位置上?

當然,就自家山主那等說好聽叫豪縱、說不好聽叫狷介的性情,讓他來伺奉大宋官家,也未免太為難了些。

以自家山主的個性,說不定當下見著面前這些陰陽怪氣的內侍,就已經祭起桃千金,然後將艮嶽燒成了一片白地。

魏野自己只怕也不曉得,自己那個縱火狂的名聲,起於南北漢對立的漢末時空,再輾轉於星界冒險者口耳之間,與慕容鵡聯手推翻滿清時候差不多落實。現在終於連自家這些只不過聽了幾堂課的學生,都開始在心裡把道海宗源之主當成是只會放火的縱火狂了。

被內侍引著,走過一片青翠山徑,再乘舟駛向山下湖中小洲,洲上流碧館就是趙佶今日召見許玄齡的所在。

小洲亭臺之間,就見著趙佶頭戴玉冠,身披鶴氅,手持一柄玉如意把玩,一派山居修道之士的閒雅之氣。

趙佶既然自封道君皇帝,平日裡也常作道家裝束,此刻他見著許玄齡手持蕉葉扇緩步行來,卻將手中玉如意舉起,點著許玄齡道:“許卿許卿,甘法師推說真元大損,避居醴泉觀,卻要勞卿家為朕解說一二。昨夜是何鬼物,攪擾都城,丹鳳之瑞,又從何而來?”

知道自家已經被山主打發來給大宋官家當清客,許玄齡心下苦笑一聲,隨即一擺蕉葉扇,將仙家氣派擺了個十足:“聖人,昨夜丹鳳之瑞,乃吾師下元太一君,遣炎官朱鳥,斬除外道護教法王而起。詳情如何,且容小臣細稟。”

……

………

炎夏的陽光下,有人毫不在意地品嚐著燙得溫熱的青梅酒,並拿彼此的唇槍舌劍當作是下酒菜。

也有人置身於恍如清涼世界的皇家園林裡,聽著面前蒼髯大耳的道人講述著仙神鬼魔廝殺的怪譚,作為消暑的調劑。

但是有些人的夏日,就過得不怎麼美妙了。

開寶寺裡,一眾和尚卻是人心惶惶。不為別的,就因為仁王院裡那尊上千斤重的鎏金護國明王像,不知被誰一劍劈開,就這麼整齊劃一地倒在了地上,明王像銅胎裡盛著的一部泥金抄寫的《仁王護國經》,也變成了滿地碎屑,不成個樣子。

而守夜的沙彌也差不多要廢了,又哭又笑的滿口瘋話,什麼明王像裡跑出妖怪來,什麼天上落下一口劍劈開了明王像。

雖然這些話荒誕不經,但是開寶寺二十四院的一眾院主望著那尊被輕鬆剖成兩半的高大銅像,爭論了半天後,還是先將仁王院鎖住,這事上報給了開封府。

仁王院被鎖了大門,可開寶寺二十四院,佔地也不比大相國寺小多少,過了仁王院,便是福勝院,這座僧院裡曾經修造起一座靈感木塔,塔中供奉了吳越王錢俶送京的一粒釋迦牟尼真身寶珠舍利。

修建靈感木塔的大匠,就是在民間頗有一點傳奇色彩的都料匠俞晧,在如今的汴梁匠人口中,這位有幸留名後世的建築大師,差不多就被視作了魯班祖師下凡投胎,正兒八經地成了工匠祖師,稱之為俞都料而不敢直呼其名。

據說當初他修建的靈感木塔,偏向西北。時人問其故,他卻只說是汴梁四周無山,又多西北風,靈感木塔修造百年之後,自然會被風吹正。恰在靈感木塔修造滿一百年的時候,塔身是整個扶正過來,可隨即就被雷火焚毀。

這件戲劇性的事故,雖然成全了俞晧的大名,但天家又不得不撥款在福勝院旁的上方院內,藉著上方院裡的小土丘“夷山”的地勢,重修了一座鐵色琉璃塔,便是如今汴梁城的一大地標式建築,開封鐵塔所在。

至於靈感木塔原本用來供奉舍利的地宮,如今就被廢物利用,改建成了福勝院裡的放生池。

原本放生池裡遍植蓮花,又有不少富戶家的大姐、官宦家的女眷,沒事愛叫家人買上十幾尾的魚鱉蝦蟹,到這裡放生,也算是福勝院裡的一景。

但今年不知道怎麼回事,放生池裡蓮葉都長得頗為單薄不說,還經常有大片蓮葉枯死。放生池裡的魚蝦更是一天少過一天,就算那些好善之人每天幾十斤地放生下去,到了第二天,這池子裡照舊是一片冷冷清清,別說魚鱉了,連個水蚤都看不到。

只是隱隱有人傳言說,夜裡曾經看見過奇怪的黑影在放生池裡攪動不停。但是走近去看,卻又看不見什麼東西。

這種小事,也沒有人真個在意。誰也不知道在放生池的下面,卻隱隱有一條長蛇蟠伏的甬道,直連著鐵塔下面供養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地宮,而另一頭就直通到仁王院的般若波羅蜜多護國明王像下。

只是如今的甬道中,卻有一環環圓潤佛光,巢狀如蓮。

佛光凝如實質,在每一環佛光的正中圓心內,皆有一尊佛陀或菩薩,坐於蓮臺之上,四周或有鬼神皈依,或有天人禮敬,或有金杵、寶珠、缽盂、錫杖、經篋諸般佛門法器環繞。

這一環環佛光,重重疊疊,卻都是佛門護御法咒,將甬道盡頭的地宮護持得密不透風。

甬道盡頭的鐵塔地宮中,青石琢成的蓮臺上,用香木、金、銀、白玉連套了四層的舍利寶函已經被人開啟。

那一枚渾圓如珠、通體金黃的寶珠舍利,被一朵白蓮托起,散出柔和的光暈。

在這枚寶珠舍利兩旁,是兩尊潔白的石質神像,左側是一條怪異的魚,生著龍頭,卻又長著象鼻,而它的尾部,卻被雕琢成了右旋海螺的模樣。

而右側的石像卻是一位赤著腳的天女,項掛瓔珞,身披紗衣,右手握著一柄三鈷劍,左手捧著一隻隱帶螺紋的橢圓形如意寶珠,拳頭大的如意寶珠上時時有彩光透出。

在這兩尊神像的頭頂,一時間是滔滔巨浪無端翻湧,一時間又是雪白獸影穿梭無定。

種種異象變化間,卻傳來了一陣難耐的咆哮聲,也不知道是來自於哪種蠻荒猛獸。

在一陣陣嘶嚎聲裡,那頭怪魚原本細膩潔白的身軀上多出了無數裂痕,縷縷血水流淌而出,卻在接觸到空氣的瞬間,就蒸騰成一片血霧。

不但那頭怪魚石像如此,天女像手中的如意寶珠與三鈷劍,也不停地閃動起灼熱紅芒,幾乎把整個鐵塔地宮都變成了火窟!

就在此刻,供養在白蓮上的那顆真身寶珠舍利,周身佛光閃動,傳出了陣陣禪唱之聲:“身體安樂無諸痛惱,身無熱苦泰然快樂,身諸長毛惡蟲墮落,亦無一切毒惡禽獸來相殘……”

隨著真身舍利發出禪唱之聲,兩尊石像登時破碎,灼紅劍氣散射而出,卻被白蓮上那一枚真身舍利盡數吞入。

真身舍利清鳴一聲,火勁重又吐出,甬道之中那近百道佛光演化的護御法咒,連著那些佛陀菩薩寶相、鬼神天人虛影,統統都被火勁斬破成一片光塵!

滿地破碎石片中,一僧一尼對望一眼,眼裡全都是劫後餘生的慶幸:“不是說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道門高手麼?這等神通力,就算在總本山,也只有幾位上院的大導師才能和他一戰了!”

女尼想要回話,但是她面色卻猛地一紅,哀吟一聲,跌坐下去,身上的每一個毛孔,似乎都要冒出火焰來!(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