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 日軍坦克與第十六混成旅真正實力!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PS:日軍坦克與第十六混成旅真正實力(選讀章節)

當獨立團戰士趕來彙報,聽聞日軍第16旅團出現坦克後,無論是李雲龍還是趙剛,皆是臉色大變!

坦克,被譽為陸戰之王,從一戰誕生起至今幾乎參加了所有的戰爭,為取得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尤其是在二戰時期,坦克有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對於二戰中一些著名的坦克,不少讀者朋友都能如數家珍般報上名來,比如大名鼎鼎的“虎式”、“豹式”、“T-34”、“謝爾曼”等十分優秀的坦克都可以作為二戰坦克的典型代表。

華夏作為二戰主戰場之一的抗日戰場,並沒有像歐洲和蘇德戰場一樣發生大規模坦克戰,侵華日軍所裝備的坦克自然沒有那麼多。

日軍在華夏到底裝備了哪些坦克呢?

當前盛行的抗日神劇大多不尊重歷史,出現的坦克或裝甲車往往是拿現代的車輛進行改裝、或者隨便做一個粗製濫造的模型,就成了日軍裝甲力量的代表,進一步誤導了觀眾對這些沾滿華夏人鮮血的日本坦克的認識。

總體來講,由於當時工業水平較為低下,日軍在華夏戰場所使用的坦克,和西方國家相比有著很大差距。

加之在戰術上日軍一直強調機動性,極力發展輕型乃至超輕型坦克,導致日軍在抗戰期間坦克發展水平總體不高。

然而,由於當時作為對手的華夏在工業上的實力幾乎為零,完全沒有獨立設計和研製坦克的能力,即使是數量極為有限的一些坦克都是從歐洲進口而來,且仍停留在一戰水平的坦克,在後勤保障和彈藥補給上極為困難。

正因為這種情況,以至於“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造就了日軍坦克儘管孱弱無比,在華夏戰場卻所向披靡的怪異局面。

儘管日軍在抗戰期間裝備的坦克效能平平,在戰略戰術上使用也沒有可圈可點之處。可坦克畢竟屬於重型陸戰裝備,對於當時反坦克火器極度貴乏的華夏軍隊來說已屬十分巨大的威脅。

在抗日戰場為華夏軍民帶來巨大傷亡的鋼鐵小豆丁,主要共有以下幾種坦克。

第一款為89式中型坦克。

自從英國於1916年首次在索姆河戰役中運用坦克並取得不菲戰績之後,敏感的日本陸軍便從中看到了坦克的巨大價值,並馬上引進了英國的MkⅣ型坦克。

在經過仔細的研究後,日本研製了89式中型坦克,該坦克是日本國產坦克的鼻主,分為甲型和乙型兩種。

甲型全重12.7噸、乙型全重13.6噸,成員4人,最大速度25km/h,配備了一門90式57mm火炮,2挺7.7mm車載機槍,分別裝在炮塔後部和裝甲左側。

儘管它並不先進,但卻是世界上最早採用柴油機乙型的坦克。

該型坦克的研製體現看日本人的高明之處,不但看到了坦克這種新式兵器的戰爭潛力,反而努力研製國產坦克,這種超前的思維模式確實十分可怕。

該車效能平平,參加了侵華戰爭,蘇日諾門坎之戰,一直使用到太平洋戰爭初期。

第二款為92式超輕型坦克。

該車嚴格意義來講並不能算坦克,只裝備了2挺機槍,全重3.5噸。

但由於早期的日軍的坦克和裝甲車並沒有明確的界限,且裝備的大多數坦克都在10噸以下,因此,該車也可勉強被稱為超輕型坦克。

主要裝備騎兵旅團和野戰騎兵聯隊,因此也被稱為92式騎兵裝甲車。

該車是日本最早開發的一種超輕型坦克,九一八事變爆發以後,92式超輕型坦克被投入戰場進行試驗,結果發現,在沒有重型反坦克火力的華夏戰場,92式這樣的超輕型坦克反而比機動性較差的89式中型坦克更好使用。

第三款為95式輕型坦克

由於89式中型坦克機動性較差,整體效能落後,92式超輕型坦克火力又太弱,所以日本軍方決定研製一種同時具備89式坦克火力優勢和92式超輕型坦克機動性優勢的輕型坦克,這就是95式輕型坦克。

該車是日軍侵華戰爭的主力車型,總生產數量達到了1250輛,運用於整個二戰期間。

裝備一門94式37mm坦克炮,彈藥基數120發,輔助武器為2挺97式7.7mm重機槍。

全重7.4噸,成員3人,同樣採用柴油動力,相比汽油車來說更具安全性。

然而95式輕型坦克的也有所有輕型坦克都具備的致命弱點,那就是防護能力很差,但由於二戰中東南亞各國及華夏軍隊很少有反坦克武器,致使95式輕型坦克居然能肆虐一時。

不過,在後期的太平洋戰場上與裝備先進的美軍交手時,95式輕型坦克就只有捱打的份了。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還針對華夏東北的地形地貌研製了一種“北滿型”95式輕戰車。

由於95式輕型坦克的負重輪間距和東北地區紅高粱地的壠距正好一樣,致使該坦克在橫跨地壠越野行駛很困難,經常被地壠卡住。

因此,日本人特意在第1、2負重輪和第3、4負重輪之間各加一個小直徑的輔助負重輪,才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這種“北滿型”95式輕戰車,僅改裝了少量,用來裝備關東軍戰車部隊。

第四種為94式超輕型坦克。

該車和95式輕型坦克一樣被大量運用於華夏戰場,主要武器是6.5mm(早期型)或7.7mm(後期型)機槍,還有少量裝備了37mm火炮,全重3.45噸,成員2人,最大時速為40km/h。

因其外形小巧玲瓏,被形象地稱之為“豆戰車”或”小豆坦克“,設計初衷是用於戰場偵察、彈藥運輸、巡邏聯絡。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該車在華夏戰場上居然收到了奇效!

1937年8~10月,共50餘輛94式超輕型坦克與100餘輛89式中型坦克在華北地區大舉進攻,連續攻佔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等廣大地區。

1937年12月共有50餘輛94式超輕型坦克支援著步兵蜂擁衝進南京城,並開始了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

第五款為97式中型坦克。

該坦克是日本在二戰期間裝備的最成功的一種坦克。

這種坦克於1937年設計定型,並開始裝備部隊。

它雖然名為中型坦克,實際上戰鬥全重只有15噸,只相當於別國的輕型坦克。

裝備一門57mm短身管火炮,裝甲厚度一般為25mm,成員4人。

由於重量較輕、火力較弱、裝甲較薄,基本上不具備與敵方坦克作戰的能力。

其特徵為採用柴油機為動力裝置,炮塔不對稱,裝甲車體和炮塔為鉚接結構。

97坦克及相關改進型號坦克的總生產量為2880輛,這種坦克被廣泛用於日本侵華戰爭,東南亞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曾參加過南京大屠殺、臺兒莊會戰、武漢會戰。

第六種為九七式“奇哈”中型坦克。

該車是97式中型坦克的衍生型號,1940年設計定型,戰鬥全重15.75噸,4名乘員,裝一門47mm火炮,攜彈104發。

值得一提的是,華夏解放軍裝備的第一輛坦克“功臣號”即為該車。

於1945年11月,在沉陽日本人開的“918坦克修理廠”裡被發現,由戰士董來扶駕駛,先後參加了攻打錦州、天津等戰鬥,立下了赫赫戰功,被授予“功臣號”榮譽稱號,後來又作為頭車光榮的參加了開國大典。

此外,由於後期發動了太平洋戰爭,日軍在於美軍交手的過程中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現有的輕型、中型坦克完全被美軍吊打,沒有絲毫還手之力。

在巨大的壓力之下,日軍又在97式中型坦克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改進,研究出了一式、三四、四式、五式中型坦克。

這些坦克由於幾乎沒有運用到華夏戰場,在這裡就不加以贅述了。

由於工業水平的巨大差距,在坦克等重武器方面,中日的差距是十分巨大的。

日本有完善的工業體系,可以獨立研製、生產坦克,而華夏在研製坦克上的經驗幾乎為零,這才是中日兩軍最大的差距,也直接導致了抗戰的艱苦以及巨大的傷亡。

所以在聽聞第十六旅團有坦克戰車隨行時,李雲龍與趙剛瞬間意識到了戰局有變!

在正常情況下,日本二戰時戰車旅團一般由兩個戰車聯隊編成。

而獨立戰車旅團除了兩個戰車聯隊,還編有步兵隊、炮兵隊、工兵隊和整備隊等附屬支援部隊。

只不過由於日軍戰車裝備不足,除了少數戰車聯隊外,其餘戰車聯隊多為減少戰車數量,增加步兵、炮兵和工兵的混成型聯隊。

本次由汾陽趕來參與攻擊八路軍根據地的十六旅團,正是擁有戰車的混成旅!

第十六混成旅共由聯隊本部、2個輕型戰車中隊、3個汽車中隊、1個炮兵中隊、2個工兵小隊和1個整備中隊編成!

眼下。

第十六旅團的戰鬥力已經無限被低估,獨立團,還能夠完成既定作戰任務嗎……

家中老人摔倒,就診拍片後幸好並無大礙,只需要吃完在家療養就好。

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一邊帶娃成長,一遍賺錢養家,每天為各種七零八碎的費用而努力,已經成為了絕大中年人生活日常的一部分,各種喜樂悲歡,冷暖自知。

今天的更新字數偏少,更新時間同樣偏晚,請各位讀者大大們諒解……

收拾好糟糕的局面,微笑啟程再次出發!

你好,中年人!

無恥求票,奧利給!

?(???ω???)?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