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九章 還劍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我沒敢伸手去接,因為實在猜不出那是件什麼東西。

那道童小嘴一撅“你就是餘杭吧,老頭師父讓我把這個稍給你,還不快拿去。”

老頭師父,這個代號倒是很別緻,我隱約猜到這是誰送來的了,果然是守信之人。

伸手將那黑色的物件接了過來,入手一陣冰冷,不過心中卻是溫暖的,回身對小童道“多謝這位師弟了,回去替我向萬通子前輩帶個好。”

小童將嘴一歪“切,輩分都不會算了嗎,你應該叫我師叔的,快,叫一個聽聽。”說著便側過耳朵來等著。

我只是在原地站著,對著他笑,這小童腮幫子一鼓,跺了下腳“又讓那老頭師父給猜中了,這還有什麼意思,晚上的碗又該我洗了,不玩了,走了!”說著便一陣小跑沒了蹤影。

從始至終大師兄都沒說過話,這會兒才無奈的嘆了口氣“這位恐怕正是萬通子師叔祖最近新收的那名弟子吧,歲數也真太小了點,不過要是論起來,咱們還真得叫他師叔,搞的我大氣都不敢喘一口。”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這次師兄的觀察力可是輸給了我,那孩子既沒有呼吸,也沒有心跳,哪裡是活人,分明是那老頭子做出來的人偶。”

大師兄聽後回想了下才恍然道“啊,怪不得,我總覺得他有哪裡不對勁,也對,這位師叔祖就好搞這些機巧之類的玩意,做出個通靈的娃娃還倒也不奇怪,只是他送來的是……”

我將長方形的黑盒外面的那層布拆掉,雙手將其捧了起來,兩個拇指分別在左右顆圓鈕上按了一下,便聽得‘啪嗒、啪嗒’兩聲輕響,蓋子便由內彈了起來,露出一把帶著劍鞘的玉質長劍來。

此劍長約三尺左右,材質非金非木,劍柄上刻著一副玄冰紋路,劍尾吊一紅色牙穗。

劍格由兩條黑色的蛟龍組成,雕工精質,惟妙惟肖,仔細看來,倒跟小青所化的青蛟有八分相似。

左手輕握,微微用力,便聽得‘噌’的一聲,劍身便從劍鞘中滑了出來。

此劍一出,周圍的溫度立馬就降了兩度,只覺得左手中本就不多的玄陰之氣好像找到了突破口,一下子就都灌了進去。

大師兄走上前來看了一圈,感嘆道“這就是重生後的陰劍嗎?簡直都認不出來了,劍身前圓後尖,側刃極薄,中間這道菱形縫隙應該是用來導氣的,這種設計妙極,正適合小師弟你,不愧是能跟巍峨器王並列,號稱器聖的人啊。”

我臉一紅“大師兄,快別吹了,我都不好意思了,本來是拼著命救了那老頭,現在倒好像是我欠了他的一樣。”

大師兄打了個哈哈,說了句玩笑,便將我送上了山蟹,自己則快步回山去了。

下山的流程還是老樣子,剛從渡船跳上碼頭,便被帶到一輛黑色的轎車旁。

車子的後門從內開啟,裡面一個穿中山裝的小夥子朝我招了招手“你就是龍虎山的餘大師吧,快請上來。”

我應了一聲便坐了進去,車子在門關上的瞬間就啟動了,拐了個彎就駛上了公路。

我暗暗的點了點頭,光是從加油,換檔和提速就能看的出來,這名司機的駕駛水平很高,看來這個所謂的宗教局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我看了下你的檔案,發現也在國家機關工作,冒昧的猜測一下,你的級別恐怕不低吧?”

這個說話的人看著年紀不大,最多不超過二十五歲,可從眼神中透出的那股老練卻完全不像是這個年紀的人。

好嘛,一個司機已經很不簡單了,照理說我的檔案已經歸入國安口,屬國家機密,一般的政府機構應該無權查閱,這個人卻能看到,更讓我對這個宗教局產生了興趣。

我咳嗽了一下“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咱們說點別的吧。”

那人恭敬的低了下頭,拍了拍自己的胸口“好的,這樣吧,來做一下自我介紹,我姓李,名志國,您可以叫我小李,前面這位師傅姓高,名字就俗了點,三石為磊,您叫他高師傅就好。”

李志國,高磊,確實是很普通的名字,可他們的人絕對不像名字那樣普通。

不過既然是一起的同僚,便不用過多猜測,我笑著跟兩位都打了個招呼,就開始問這是去什麼地方。

小李輕輕一笑,從隨身的皮包中拿出一個黃色的大信封遞了過來“你是系統中的人,自然知道有些事是保密的,這裡有些檔案,先拿過去閱讀一下吧。”

我接過一看,信封的正中印著一個紅色的密字,下方署名是民委和社科院考古所。

折開來,裡面是一疊A4紙打成的檔案,前面十來頁大都是一些保密的條例,以及需要遵守的規定,只有最後的一頁才是對本次任務的介紹。

內容非常簡單,說是有牧民在山區中放牧時,不小心跌入了一個風化的大坑,裡面的佈置類似先人的墓穴。

其中好像有什麼東西在嘶吼,因為害怕,便逃了出來,後來上報了縣裡,縣裡高度重視,又繼續上報,幾經週轉,就有了這次科考。

我將檔案合上,對著李志國道“從字面上來看,這簡直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了,為什麼會驚動這麼多人呢,恕我直言,你們兩個可不像是地方上的那些工作人員,應該是上層直接派下來的吧。”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他有些驚訝,不過很快便點了點頭“餘大師慧眼識拙,我和老高確實是總局直接派下來的,之所以上頭這麼重視,是因為這次行動是由社科院考古所的所長秦院士親自帶隊的。”

這回輪到我吃驚了,他所說的秦院士應該就是秦沐雲,華夏考古界的泰斗級人物,曾經參與了不少國內的重大考古專案,光是由他個人翻譯的古文字就多達數十種,其中還包括許多國外的古文字。

這人的年紀恐怕都要超過七十歲了,怎麼還會參加一線的考古工作。

李志國見我半天不說話,便從旁邊遞來一根筆“餘大師,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如果沒有,就籤一下吧,這是一定要走的流程。”(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