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明工業的基石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崇禎緩了好一會,才有些遲疑的問道:“太祖爺,這東西……您打算放出去嗎?”

“不然呢?”

老朱現在已經穩定了情緒,他澹澹的開口說道:“莫非你還打算毀了它不成?”

老朱知道崇禎什麼意思,這上面的東西,牽涉太廣,涉及的變化太大,崇禎擔心這東西會衝擊到皇權的地位,所以有些恐懼,有些抗拒這種變化。

但有些事情,不是他想抗拒就能抗拒的。

從這本書上記載的時間來看,大概也就是一百年以後發生的事情,而地點則在於大明之外的西洋國度。

所以大明若是不抓住這個時機壯大自己,等到大洋彼岸的那些西洋國家經過變化之後,到那個時候,誰能保證他們會不來打大明?

不僅如此,老朱還從這本書裡,看到了更多東西。

比如說這本書的地點為什麼是在那些西洋國家,而且基本上沒有大明,甚至就連原本歷史上的清都沒有。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西洋在變,而他華夏卻沒有變。

“如果咱沒來的話,按照歷史的發展,大明過後就是那些建奴的清朝了。”

老朱在腦海中推斷了一下如果沒有他,歷史會是什麼樣。

大明人多,建奴人少,建奴若是想統治華夏,就必須把自己融入華夏。

但問題是,在原本的歷史中,皇太極好像明年就死了。

若是皇太極能活的時間長一點的話,以他的能力,按照他的行事風格,說不定還能讓建奴跟漢人給融合到一起,讓兩者儘量同化。

但問題是,皇太極死的太早了。

一個努爾哈赤,一個皇太極,建奴已經出了兩位雄主了,老朱就不信他們還能出第三位雄主。

而且就算出了,他們的能力和胸襟,也絕對無法跟皇太極相提並論。

所以在他們拿下中原之後,必然會興殺戮,這點只要看元蒙統治下的漢人就知道了。

雖然因為建奴人少,再加上他們治下還有很多漢臣,所以在他們的治下,漢人百姓的地位可能要比元蒙時期好上不少,但越是這樣,他們越會對漢人充滿警惕和防備。

若是這樣一來的話,恐怕建奴的當權者,天天想的應該就是怎麼削弱漢臣的影響,怎麼防止內鬥,恐怕根本就沒有時間發展吧。

再聯想到老朱之前看大明通史之時,那些批註中對西洋人的那種異樣感情,老朱完全可以斷定,華夏必然因為固步自封,在後世吃了西洋的大虧!

“這個世界是在不停向前的,你停步不前,那別人就會拿著刀逼你向前。”

“但到了那個時候,刀在別人手裡,別人是割你的肉,還是要你的命,那就說不定了。”

老朱低聲喃喃了一句,對於這個世界的本質,他比任何人都要清楚。

落後就要捱打,這是華夏無數亡國之君用命總結下來的教訓,老朱自然不想讓大明重蹈覆轍。

“去把畢懋康和宋應星召過來。”

下定決心的老朱直接讓王承恩把兩人宋應星兩人召過來,只是這次兩人來了之後,發現皇宮內的保衛森嚴了好幾個等級,就連他們兩人入內,都被仔仔細細的檢查了好幾遍,就連一片紙都不讓帶進去。

這讓兩人覺得十分奇怪,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但兩人也沒有多問,直接躬身對老朱行了一禮,“臣,見過陛下。”

“免禮吧。”

老朱將桌上放好的一堆書籍朝前推了一下,示意讓王承恩放到兩人身旁,然後開口說道:“這些,是你們要的書。”

“書裡基本上都有批註,除了火器之外,還有許多民用的知識,這個到時候拿回去之後,你們自己辨認一下就好了。”

“多謝陛下。”

宋應星兩人,看著厚厚一摞書,心中瞬間有些激動,他們跟老朱要書的時候,怎麼也沒想到老朱能給他們找出來這麼多。

有這麼多書在,只要裡面也跟前兩本書一樣有那麼多批註,他們絕對有信心讓自己的研究更上一個臺階。

至於這些書是哪來的,雖然他們心中都很好奇,但他們也很清楚什麼事情該問,什麼事情不該問,所以兩人在欣喜之餘,也將所有的好奇全都埋在了心底。

“嗯。”

老朱微微頷首,然後把書放在了沒有給出去的那本工業革命詳史上,他的手在書上輕輕拍了幾下,等兩人把目光放在書上之後,他才開口說道:“咱這裡,還有一本書。”

“這本書,雖然不見得有那些批註裡的知識更先進,但它卻勝在很詳細,很全面。”

“所以這本書牽涉重大,你們考慮一下要不要看。”

老朱說完這話,抬頭看向兩人,然後說道:“咱先把話說在前面,這書一旦看了,就沒有退路了。”

“在書裡的東西普及之前,你們兩個恐怕很難再離開京城了,而且不管去哪,都會有大量的錦衣衛人手隨身保護。”

“你們,考慮清楚再決定吧。”

這本工業革命詳史,不同於其他的書籍,這裡面的知識系統而又全面,用這裡面的東西,可以將一個小國很簡單的扶持成強國。

就算退一步來說,兩人看完這裡的東西,隨便洩露出一些出去,就能在大明締造出很多富可敵國的大富豪,所以老朱才會這麼慎重的讓宋應星他們考慮一下。

當然了,這也充分說明了老朱對於宋應星兩人的看重。

不然換個人的話,老朱根本就不會跟他們商量,直接把書塞給他們,讓他們照著發展,要是什麼不對的地方,直接砍了就行了。

聽到老朱居然說的這麼嚴肅,兩人心中瞬間變得有些激動。

要知道,之前老朱給他們看的批註,已經是很超前的東西了。

但給那些東西的時候,老朱從來沒說過什麼,更別說這麼嚴肅的警告。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這本書絕對無比重要啊。

兩人幾乎沒有任何猶豫,直接就選擇了要看這本書。

至於老朱對他們的要求,他們壓根就沒有放在心上。

畢竟他們兩個一個都已經土埋半截了,另一個則是剛升的二品官,老朱的那些要求,對於他們來說根本就不算限制。

看到兩人沒有絲毫猶豫就做出了選擇,老朱心中也感覺有些欣慰,他讓王承恩把書捧了過去,並沒有讓兩人把這本書帶走,而是就在這裡觀看。

老朱倒不是不放心他們兩人,主要是擔心他們把這書帶走之後會出什麼意外,所以還是放在宮裡最為合適。

兩人也沒有在意,如獲至寶般的檢視這本工業革命詳史,想看一下這書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

只是剛看了一會,兩人就被鎮住了。

因為這書裡的知識,是按部就班發展的,原本宋應星還想統計一下怎麼發展農業,現在有了這東西,基本上不用統計了,稍微改改,然後照著這上面的來就行了。

而畢懋康也看到了自己想看的東西,比如說乙醇是什麼東西,應該怎麼提取,還有就是黃火藥的詳細製作步驟等等知識,在上面寫的清清楚楚。

有這些東西在,畢懋康有絕對的信心可以把大明的火器,給帶到新的臺階。

雖然短時間內不一定可以量產,但只要有方向,等大明的生產力發展上來之後,就可以按照他的方法,直接批量生產了。

而除了這些知識之外,最讓兩人覺得激動的是,這本書並不是只教你怎麼做,它還詳細說了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如果說之前的批註就只是他們一把刀的話,那現在這本書,交給他們的就是刀是怎麼鑄造出來的。

這麼厚的一本書,若是讓外行看來,估計會覺得大半都是無用的內容,但實際上那些無用的內容,卻是未來的基礎。

大明完全可以以這本書上的內容為基石,朝著更高的方向攀登,甚至日後超過這本書的成就也不算什麼難事。

而若是沒有這本書的話,大明為了實現到這一步,說不定會消耗多少時間,甚至一個不小心,大明走進彎路,直接出不來都說不定。

“陛下,此書乃無價之寶!”

宋應星看著看著,勐然抬起了頭,然後開口說道:“但此書涉及方面太廣,光靠民器局是很難全部研發出來的。”

“因此臣建議,適當的將一些知識傳播到民間,讓那些商賈去研發,這樣可以省下很多時間。”

宋應星不只是一個科學家,他還是一個優秀的官員,因此他沒將這本書看完就知道,想光靠朝廷的力量把這書上的內容都變現基本上是不顯示的,朝廷有多少錢,也不夠往裡面燒的。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而且這裡面很多民生科技,很明顯是要大規模普及才能使得利潤最大化,若是朝廷花大錢研發,等最後再無償供應給民間,那朝廷不得虧死才怪。

所以宋應星直接就想到了,把技術透露給民間,讓他們去研發製作,甚至改進出效率更高的科技都是有可能。

這樣一來,朝廷跟那些商賈,完全可以算是雙贏。

“此事,可日後再說。”

老朱微微搖了搖頭,拒絕了宋應星的提議。

這些東西他會放出去的,但肯定不是現在。

如今這些商賈豪族,眼中都是私利,一點都沒有大明,把這些東西放給他們,讓他們給自己添堵嘛。

所以老朱決定等他把大明官場給整個犁一遍之後,到時候再把這東西拿出來,剛好有這些東西在,他還能安撫一下那些倖存下來的商賈豪族,拉攏一波人心。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