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報道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既然章名傑都這麼說了,那周明自然也不會拒絕,不過在答應之前,有些事情周明還是要和章名傑說清楚的。

“章院長,你說的這些我也不是不能接受,反正畢竟都在一個學校,也就是一個在東校區一個在西校區罷了,也就那麼點距離。

我都已經在數院這邊擔任教授了,再在生科院那邊多兼職一份教授職位倒也沒什麼。

不過,有一點我想說一下,您也知道我平時比較忙……”

周明說到這裡的時候,章名傑倒是很認真地點了點頭,畢竟周明的名頭現在在學術圈內雖然不能說是人盡皆知,但怎麼說也是家喻戶曉了。

而且周明的研究領域又很是廣泛,涉及到數學、生物與人工智慧多個領域,他說他平時比較忙,章名傑覺得都算是委婉說法了,應該說是相當繁忙了。

“所以,我平時沒多少時間上課,你們給我安排授課任務的時候儘量安排那些課時數少的。而且,馬上開學的這學期我在數院那邊還有授課任務呢。”

周明繼續向章名傑解釋道。

“這沒問題,周教授沒時間授課的話,可以只擔任科研崗位,不擔任教學崗位就不用授課了。

不過,不知道周教授願不願意帶研究生?要是可以的話,可以安排一些博士生名額和碩士生名額。”章名傑道。

對於讓周明帶研究生,章名傑的想法和李明智一樣,都是希望周明帶的。

不過具體怎樣,還得看周明自己的意願了。

“可以帶幾名研究生,不過我在數院那邊也要帶研究生,所以不能帶多,就帶一兩個吧。”周明道,現在數院成了周明的萬能擋箭牌,有什麼事情把數學拉出來就行了。

周明就這麼和章名傑聊著,很快兩人便都離開了這裡。

到第二天上午的時候,便有不少專家連夜趕到了廬州,這批專家是上面在接到章名傑的電話後緊急抽調出來的。

當周明與他們見面的時候,一旁的章名傑便一一給周明介紹著他們的身份。

“這位是農業部研究大豆遺傳育種的專家王林真同志,同時也是我們華國農業科學院的院長。

這位是蓋俊逸同志,蓋同志是作物遺傳育種方面的專家,也是我們華國工程院院士,同時還是金陵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學教授、國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

這位是劉明同志,劉明同志是我們華國科學院植物分子生理學重點實驗室主任……”

這次來的人可著實不少,單單是植物學方面的專家就有四五個,另外還有省裡的一些領導和幾名記者。

“這位就是我昨天向上面說要對其專案成果進行驗收的周明同志。”

章名傑向周明介紹完來驗收和檢視情況的專家和領導之後,又向他們介紹起了周明。

不過對於周明,章名傑都不用詳細介紹,畢竟周明前段時間一連上了十幾天的電視了,大家來之前都已經透過各種渠道對周明有了許多瞭解了。

反倒是周明對於學術界瞭解的本就不深,對於生物界知道的就更少,而章名傑介紹的這幾位,他也就知道一點王林真的事情了。

這位王林真出生於1930年,曾獲得過一項全國科學大會獎、兩項國家發明二等獎、八項高官科技進步獎,長期從事大豆遺傳育種研究,主持選育大豆品種34 個,包括國審品種10 個,是國內大豆研究領域的前輩了。

在和這些前來審查驗收的專家們一一互相問了聲好之後,周明和他們也沒多說什麼,便帶著他們去到了試驗田裡。

“株型改善了很多,種植密度也大大增加。周教授,你這株型是經過設計的吧?”

當前來審驗周明超級豆專案的審驗人員全部都來到周明種植超級豆的試驗田時,對於植物學有研究的專家們都蹲在地上,仔細檢視起周明這個所謂的超級豆的種植情況時。

而那些對這一行不太懂的一些領導們,則是在看到這一大片試驗田中那些不算粗的大豆杆子上,掛著許許多多的大豆時,嘴裡也都接連發出感嘆。

雖然這些領導們不懂大豆的遺傳育種,但是他們在看到這片試驗田裡的大豆後,心裡都已經踏實下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這次周教授的這個專案穩了。

這是這些領導們此時心裡的真實想法。

而剛剛那句說,則是蹲下來觀察大豆具體生長情況的眾多專家們中的一位說的。

“對。而且我不僅提高了種植密度,還增加了單稈的強度和韌性。”

周明看向正在仔細端詳著這一片大豆植株的性狀,包括它們葉子的性狀和枝幹的形狀,並用手摸著發黃的葉子正和自己說話的王林真院長,對他說道。

“畢竟這是提高產量的重要前提,要是單杆的強度和韌性都不夠,就算增加了產量,恐怕也會因為單杆的強度和韌性不夠而被壓彎,甚至是壓斷,這樣一來的話很有可能不僅不會增加產量,反倒還會降低產量。”

周明看向王林真後,繼續向他解釋道。

“周教授,我也發現了一些不一樣,你這些大豆的植株好像要比一般大豆的植株低一些。

你是不是還降低了株高,以此來提高單位面積的有效結莢數?可你這結莢數提高的也太多了吧?恐怕不止是降低株高就能做到的。你究竟是怎麼同時做到這麼多的?”

這次詢問周明的,是蓋俊逸院士。

蓋院士是作物遺傳育種學家,也是金陵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學教授,同時也是國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因此他更好奇周明究竟是怎麼培育,更具體的說,他好奇的是周明究竟是怎麼利用基因技術創造出這種大豆種子的。

難不成周明發現並改造了大豆在這方面的記基因?可這樣做那得找多少相對應的基因?不可能是這短短一兩個月就能搞定的事情。

蓋院士此時的心裡,正思考著周明究竟是如何做到這些的。

要說周明不是利用基因技術改造基因,然後產生相應的經過基因改造的細胞製作成種子,進而改變這試驗田裡這些大豆的遺傳性狀的,蓋院士是不相信的。

更關鍵的是,在場的專家們都知道周明從申請這個專案到現在該專案出成果一共用了多長時間,這麼短的時間內就算是想要用其他辦法也是不可能的。

在蓋院士說完這句話後,其他幾位正在觀察著試驗田裡大豆生長情況的專家們也都紛紛側目看向周明這邊,他們都想要聽一聽周明究竟是如何做到這可以說是違背常理的這一步的。

“降低株高不僅能夠有利於提升它的抗倒伏性,有利於營養輸送,還能夠進一步提升它的抗密植能力,同時也提升了它的各種抗性。”

周明先是解釋了一下自己為什麼會降低株高,之後這才開始說明自己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至於周明剛剛所說的提升大豆的抗密植能力,是為了防止他們太過密植,密度太高也是會降低產量的,正所謂過猶不及。

畢竟周明提升它們的種植密度是為了提高超量,而不是為了降低產量。

“這些超級豆的優點不止這些,相較於市面上的那些大豆,我不僅提高了它們的蛋氨酸和胱氨酸等含硫氨基酸的含量,以達到營養均衡,還大大提升了大豆的蛋白品質,這樣能夠更有利於為發展大豆素肉這樣的終端產品。

同時,我在注重蛋白質含量的同時,還考慮了大豆的油脂含量。

而這些改變,都來源於我對大豆基因的研究和發現,其中一種能控制大豆籽粒大小、含油量和蛋白含量的關鍵基因,如果將這種基因敲除掉,就能透過分子育種提高大豆產量及品質。

透過對多份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基因資源的DNA測序和性狀關聯分析,我還找到了一種在大豆馴化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基因,這種基因在控制大豆種子發育和油分積累方面有非常關鍵的作用。

這田裡種植的這些超級豆,便是對這些基因或敲除或新增,然後再透過一些經過改良的培育手段,便長成現在這樣了……”

周明開始給在場的專家們講解他的研究過程,而驗收也正式開始。

……

測產驗收倒是很簡單,多叫些人,再弄幾臺機器,這裡的大豆又不是太多,很快能結束。

只不過這些專家們還想要看看周明說的提高了蛋氨酸、胱氨酸、油脂含量的說法,到底靠不靠譜,所以真要徹底結束卻也沒有那麼快。

晚上,周明、章名傑還有這些專家們一起去酒店裡吃晚飯。

在這頓飯桌上,他們聊了許多關於植物學,特別是農學上的事情。

而就在周明他們吃飯的時候,隨同而來的鮮花社記者卻沒有同他們一起吃這頓飯,而是匆匆忙忙地跑回酒店趕稿子去了。

這是一條大新聞,他要儘早把這個訊息釋出出來。

周明他們還沒吃完呢,鮮花社這邊便已經將稿子給寫了出來,並且成功刊登了出來。

“季畝產3186斤!周明超級豆破世界紀錄。

16日下午,在白省廬州市流化鎮,‘超級豆季畝產3000斤’專案測產驗收組測產後宣佈:該專案季畝產量達到1593.17公斤,專案實驗獲得成功,並創造了大豆畝產量新的世界紀錄。

2月原本並不是大豆收穫的季節,但廬州市流化鎮的一塊農田裡種植的大豆卻是碩果累累,今天測產驗收在這裡展開……

測產驗收專家組組長、華國農業科學院的院長王林真說……”

這樣一個震撼人心的標題,配上有著具體日期和產量資料的正文,而且發布者還是鮮花社的文章一經釋出,頓時便引起了一片轟動,這個轟動可不僅僅是國內的轟動,那可是全球的轟動。

“操,這也太牛逼了,大豆都能畝產三千斤?”

“樓上的,這還是季畝產,文章裡說周明教授的這個超級豆耐寒性耐旱性耐鹼性等抗性都是極強的,可以說是將抗性都點滿了。

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都能種,並且一個季度內就能收穫。也就是說,你一年可以收穫四次,每次都是三千斤的話,一年就是一萬兩千斤了。”

“官方媒體什麼時候也這麼不靠譜了?還畝產三千斤,而且還是季畝產,這是在做夢呢?”

“樓上的,回你馬呢。”

“簡單的嘴臭,極致的享受【狗頭】。”

“難道就我發現這次報道的這個超級豆專案的負責人是周明嗎?有誰能告訴我,這個周明是不是我知道的那個周明?”

“樓上的,你沒看錯,這個周明就是之前剛證明完孿生素數後,又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並且還是已經出成果的【人工智慧準確預測蛋白質結構】專案的負責人。”

“我發現最近上熱搜的都是這種新聞,我舉五隻手支援這樣的新聞天天上熱搜,終於不用再老是看到哪個明星穿什麼衣服這樣的破事掛在熱搜榜第一了,誰他媽管你們這些人天天穿什麼衣服出門啊。”

“我決定了,我農學要報周教授。”

“我也想報的,可我剛查了下,發現周教授沒有在任何學校的農學院和生命科學學院擔任教授,所以你恐怕要失望了。”

……

鮮花社關於周明超級豆的事情一經釋出便在網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儘管網友們都已經快適應了周明時不時帶著大新聞火速竄上熱搜,但這次周明上熱搜是在生物的農學領域,而且還是這種關乎民生的大事。

網友們就算再怎麼適應也想不到周明竟然剛結束完哥德巴赫猜想這個數學難題沒多久,便能立刻在農學上取得這麼大的突破。

而網路上對於周明的討論,雖然有很多讚揚的,但同樣也有一些質疑的聲音,他們質疑的理由只有一點,那就是人家美利堅都做不到這一點,國內憑什麼能做到?

而且還是周明這樣一位之前沒在農學上有什麼研究成果的人,更重要的是美利堅的最高畝產和周明的這個超級豆差距還這麼大。

“原來還有這種基因探索方法,我們今天真是受教了,而且周教授能夠如此毫無保留地將這個方法告訴我們,這樣的胸襟我們實在是佩服。”

蓋俊逸端起一杯茶,以茶代酒地敬了周明一杯。

蓋院士雖然今年八十了,但他對周明說的話確確實實每一句都是出自肺腑,像周明這樣聰明,這樣多線發展,而且還擁有如此胸襟的學者,他為華國能有這樣的學者感到驕傲。

“是啊,這種方法對於任何一家公司或者是個人來說都是最機密的資訊了,沒想到周教授竟然能這麼輕易的就告訴我們,實在是讓我們有些不好意思說話了。”

一旁的章名傑也說道。

這就是周明為人處世的風格,最早的時候他的老師尹華清,去金工大做報告的廖衛國,還有南開的那些教授們,周明與他們交流的時候都是這樣。

也正因為如此,周明的名字出現在學術圈雖然不過才不到一年時間,但凡是與他打過交到的,不管是三四十歲的年輕學者,還是已經七八十歲的年長學者嗎,在之後與其他人談到周明的時候,無比對他大力誇讚,這也使得周明的名聲在圈內是出了奇的好。

同時,管控著國內大豆以及相關產業命脈的四大糧商在國內的負責人,也是在接受到相關訊息之後,立刻將此事報告給了總部。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