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 無題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蜈蚣掛山梯,可長千百節也。

一個人背一節,一節哪怕是二十階,那麼十人背的梯子勾掛連綴起來,就是二百階。

如前所說,應按軍隊編制大小,配屬不同權重的裝備。

那麼,蜈蚣掛山梯放在百人隊都太嫌拖累了,放在千人隊合適。

一個千人隊,帶蜈蚣梯十節,需穿山過澗時,十節對成一副。

兩百階的長梯,幾乎夠所有行軍時所需。

一掛長梯,如同蜈蚣,高懸懸崖峭壁之上,遠看如長練懸天,想之令人神往。

李孟羲曾說,為將者不能知用匠力,則不能知舟船橋棧之要。

關羽深以為然。

李孟羲片刻時間之內,連說了特種抓鉤弩箭和蜈蚣掛山梯兩個利器,關羽打感收穫滿滿。

夜深了,李孟羲帶弟弟回去休息了,關羽和劉備還在繼續討論掛山梯的妙用。

談著談著,“哎呀!”劉備突然一拍大腿,驚叫一聲。

“羲兒與我說, 得找些讀書識字的人,教娃娃們識字。”劉備看著關羽, “某給忘了!”

關羽忍俊不禁, “大哥明日再找, 也不遲。”

這邊,李孟羲盤膝坐在車頭, 昏暗的光影下,奮筆疾書。

今天沒有行軍,停軍了一日, 正因為停下沒走,軍中幹的活兒多,因此李孟羲見識到的多,學到的也是極多。

“古來行軍,大軍補給大抵幾種?

大抵四種, 一為, 沿途採買, 二為紮營之時, 就近採集野菜柴草等,三為,遇河和漁,遇山則獵, 所獲之多, 可大緩軍糧損耗。

至於第四, 為劫掠四方, 此法確也可得糧草補益,然, 劫掠百姓,仁義之師不為也。”

至此,李孟羲入漢末以來, 所見所思, 終於大致見到了古代行軍的全貌。

古代補給手段,大抵也就這四種常規手段。

之所以只是常規補給手段,那是因為李孟羲還未遇到真正殘酷和慘烈的戰鬥, 真正慘烈的戰鬥中, 連屍體都是糧食。

也許直到那時, 李孟羲才會學到,除常規補給手段以外, 還有非常規的極端補給手段。

往下繼續寫。

“古之行軍, 受氣候影響極大。

一夜暴雨,夜雨狂風損毀帳篷不知幾何,更兼民夫眾人被褥為雨淋溼著眾。

故,無論暴雨風雪,若氣候惡劣,暫緩行軍,比匆匆行軍更好。

暫緩行軍,民夫可升篝火烘烤被褥,軍中損毀帳篷亦可有充裕時間修補。

再者,大雨過後,等一日,路面好行數分。”

這是李孟羲學到的,應對行軍途中惡劣天氣的對策。

再往下是,屠匠營。

“不管行軍之時,亦或戰時。

行軍之時,可能有牲口暴病而死,可能有獵得猛虎麋鹿,諸如此類。

戰時,一場大戰,戰場上遺留死亡馬匹多矣。

故而,軍中需有熟手屠匠,以高效宰殺大型牲口。

白日見,死牛一頭,需壯丁六人前三後三才能抬起。

又見,宰牛之時,從四處張羅人手,找長棍搭三角架起, 前後花費兩刻不止。

若有專一屠匠營,屠宰工具並搭三角架之木頭,連同人手,聚於一處,需屠宰牲口時, 瞬息人手齊至。

故需特立屠匠營一營, 人手不需太多,三五隊足以。

又因,大型牲口,如黃牛,騾子,戰馬等,抬時最少需六人,故,屠匠營最少,六人一隊。

此所以,屠匠營不同於戰兵五人一伍,不同於板車匠人十人一什,而用六人一隊之緣由。”

屠匠營既然成立,有了基本框架還不夠。

白日想到的還有其他細節。

李孟羲停筆片刻,又寫道。

“但凡需要多人協同分工合作之任,如做板車,如屠宰牲口,則必須有組織架構,且必須有能協作之能力,及基本紀律。

於當下,紀律只養成,在於先有組織架構。

組織架構之成,在於板車。

因何在板車?

一板車,上可放屠匠營忙碌之時所有工具,如長棍,如各類刀具,掛鉤,及分肉之案板。

屠匠個人鋪蓋和雜物,亦可放於車上。

此時,一營屠匠,板車誰拉?拉多久有替?誰人來替?

方方面面,利益糾葛,屠匠之間,在協調此中糾葛之中,便鍛鍊了協調和組織能力。

如同航母未成,先練水兵,就是此道理。

板車之於屠匠,等同航母之於水兵。

由此微小節學得,若軍練立營,不管騎軍水軍,縱無馬匹船隻,亦可先練組織、紀律。”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屠匠營的方方面面細節寫完。

該寫什麼了?

李孟羲抬頭看天,今夜大晴,月明星稀。

對了,屠匠營的細節還沒寫完,差點漏了。

“刀具。屠匠營刀具不夠,宰殺牲口需用尖頭屠刀,剁骨時需用厚背刀,而軍中只有環手刀。此刀刃不尖,剝皮不利索,環手刀背也不厚,剁骨時傷刀。

故,屠匠營立營之後,需尖頭屠刀幾十,需剁骨斧幾十。

還需剁肉門板數面,牛皮處理或還需別的工具。”

寫完,屠匠營的事項這才差不多全記下了。

再後,是今日最大的收穫——漁。

“中原地區,河網水系密佈,以一日行軍三十裡以上的漫長跨度,一日之內,或溝或溪,或湖或河,大軍沿途必遇水。

可立一漁營,每紮營,出而漁作,一日若得漁數百,則等同糧食千餘斤。

此可大解軍糧損耗。

由此又知,若想漁作高效,則船隻必不可少。

無船,則不能深入河中,只能岸邊撒網,可河岸水淺草少,魚自然也少,魚獲必然少。

故,若想多網魚,必需捕魚船隻。

又因是行軍途中,運力有限,大型船隻不便攜帶,有魚鷹小舟,恰適合魚營。

軍中無造船工匠,魚鷹舟能否做成,未知。

幼時於池塘觀魚,見早晨,魚群遊浮於水面,至太陽初升,游魚下潛,不見蹤影,此何道理?是否是早晨夜晚水面無光時,游魚多浮水面?若如此,夜晚捕魚,或許效率數倍於白天。”

“漁營立後,可使漁隊,夜晚外出捕魚,一夜忙碌,收穫可能頗豐厚。”

第三百六十一章 無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