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終章:二戰(27)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1943年1月12日9時30分,蘇軍集中2000門大炮和迫擊炮向施呂瑟爾堡地域內的德軍陣地進行了2個小時的猛烈轟炸之後,蘇61集團軍和第2突擊集團軍分別從南面和北面發起進攻,經過7天激戰,突破德軍陣地縱深14公里。列寧格勒和沃爾霍夫兩個方面軍在1號和5號工人村勝利會師,從而突破了德軍對列寧格勒長達17個月的圍困。

1944年1月,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對列寧格勒和諾夫哥羅德的德軍實施一次殲滅性打擊,以徹底將這一地區的德軍逐出去。這也是史稱斯大林式“十次打擊”中的第一次。擔任作戰任務的是戈沃羅夫大將指揮的列寧格勒方面軍、梅列茨可夫大將指揮的沃爾霍夫方面軍和波波夫大將指揮的波羅的海第二方面軍。1944年1月14日,蘇軍3個方面軍向列寧格勒和諾夫哥羅德的德軍發起大規模進攻,到1月27日,收復紅村、烏裡茨克、普希金、諾夫哥羅德和盧加等城市,打通了列寧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鐵路線,使列寧格勒從德軍的長期圍困中徹底解脫出來。在當天,英雄城市列寧格勒以20響禮炮歡慶他們的勝利。

圍困終於在1944年1月27日因蘇軍進行列寧格勒-大諾夫哥羅德攻勢,趕走了在市南面郊區的德軍而結束,列寧格勒被圍困時間長達900天,英雄的列寧格勒人民不屈不撓,艱苦奮戰,挫敗了德軍佔領列寧格勒的戰略目標,並把強大的德北方集團軍群始終緊緊地拖住在蘇聯西北戰場上,從而有力地支援了蘇軍在其他戰場的的勝利。美國軍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資料片中評價列寧格勒戰役說:“一個將軍可以贏得一次戰役的勝利,但是,只有人民才能贏得戰爭的勝利!”英國的《旗幟晚報》也稱頌道:“列寧格勒的抵抗乃是人類在經受不可思議的考驗中取得輝煌勝利的一個榜樣。在世界歷史上也許再也不能找到某種類似列寧格勒的抵抗。”

現在回到時間線,蘇聯紅軍在粉碎了德軍進攻莫斯科的進攻之後,趁著冬季,發動了冬季攻勢,在南部,蘇聯紅軍越過刻赤海峽,在克里米亞半島登陸;在北部,蘇聯紅軍試圖解列寧格勒的圍並且殲滅包圍列寧格勒的德軍和收復迭米揚斯克。但是由於蘇聯紅軍的訓練拙劣,準備倉促不足,指揮失當,這兩個方向的攻勢均以失敗告終,蘇聯紅軍損失巨大。

在1942年5月,蘇聯又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發起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試圖收復哈爾科夫,結果自然不言而喻。蘇聯紅軍參加此次戰役的有西南方面軍(司令由蘇聯元帥、西南方向總司令鐵木辛哥兼任)和南方面軍(司令為R.Y.馬利諾夫斯基中將)。計劃規定:西南方面軍分南北兩路從巴爾文科沃突出部和沃爾昌斯克地域對哈爾科夫實施向心突擊,粉碎德軍哈爾科夫集團,收復哈爾科夫,為向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發展進攻創造條件;南方面軍堅守巴爾文科沃突出部南正面,以保障西南方面軍主要突擊集團翼側。德軍哈爾科夫集團是南方集團軍群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當時,該集團軍與克萊斯特叢集(轄第17集團軍和第1裝甲集團軍)正在準備代號為“腓特烈一世”的進攻戰役,企圖攻佔北頓涅茨河以西、哈爾科夫東南地區。雙方兵力大致相當。

至5月17日前德軍統帥部已在巴爾文科沃突出部根部南方面軍第9集團軍當面建立了強大突擊集團。在該處行動的“克萊斯特”集團軍級叢集(坦克第1集團軍,第17集團軍),步兵比第9集團軍多0.5倍,炮兵多1倍,坦克多5.5倍。為解除德軍第6集團軍的壓力,在空軍第4軍大規模的空中支援下,第1裝甲集團軍向實力薄弱、毫無準備的蘇聯紅軍第9和第57集團軍發起進攻。

德軍的進攻依舊犀利,接連取得突破,企圖包圍。雖然蘇軍試圖打破德軍的進攻,但是在23日,克萊斯特叢集與德軍第6集團軍在巴拉克列亞以南會合,切斷了蘇聯紅軍由巴爾文科沃突出部向北頓涅茨河對岸退卻的道路,將蘇聯紅軍第6與第57集團軍的全部以及第9與第38集團軍的部分部隊包圍。不僅如此、已經完成了包圍圈的德國軍隊還進一步試圖加寬封鎖帶。

蘇軍企圖突圍。突圍部隊由第317,第393和第150步兵師,第49和第26騎兵師,第5近衛,第5和第37坦克旅的殘部組成。他們發起攻擊試圖和第114坦克旅建立聯系。突圍部隊遭受了德國炮火和連續的空襲,很快部隊就失去了指揮。儘管這樣,在遭受了重大損失後,突圍部隊還是衝破了德第60摩托化步兵師和第389步兵師的防線。在這時,德第1山地步兵師接到命令向北堵住蘇聯突圍部隊的道路。29日,蘇聯紅軍第6、第9和第57集團軍主力,包括20個步兵師、7個騎兵師和14個坦克旅的大部被圍殲。只有約2.2萬人的蘇聯突圍部隊衝破了德第384步兵師的後方並和蘇第38集團軍恢復了聯絡。據德方資料,德軍傷亡人數僅2萬人,而蘇聯紅軍陣亡7.5萬人,被俘23.9萬人。損失坦克1249輛、火炮和迫擊炮2026門。蘇聯紅軍在哈爾科夫的失敗使西南方向的形勢進一步惡化。其失敗的主要原因是:錯誤判斷戰略戰役形勢,協同不周,保障不力,指揮失誤,快速部隊進入戰鬥過遲等。此戰,蘇聯紅軍有24萬人被俘,2026門火炮和1249輛坦克被擊毀或繳獲。

在哈爾科夫戰役之後,德軍隨後發動了塞瓦斯托波爾戰役,由曼斯坦因親自掛帥,率領第11集團軍下轄3個德國軍,2個羅馬尼亞軍,共計11個師的兵力,總共35萬人的兵力。其當面是蘇聯南方面軍下屬的黑海艦隊,獨立濱海集團軍,第51集團軍的約23個師及配屬分隊,約27萬餘人。在戰役過程中,蘇聯紅軍還透過海路,向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進行支援。

戰役發起時,工事構築尚未完成。按照分工,海上防禦由海岸炮兵和黑海艦隊負責。1941年11月9日,蘇聯紅軍又將濱海集團軍3個師的兵力編入塞瓦斯托波爾的防禦序列,用於增強防禦力量。黑海艦隊分艦隊,由於受到德軍炮兵和航空兵火力的威脅,大部撤往高加索地區待機,只留幾艘戰列艦和巡洋艦組成火力支援隊,支援陸上防禦作戰。

德軍經過短暫的準備,連續對該城發起了三次猛烈進攻。第一次進攻於1941年11月11日至21日實施。德軍集中4個步兵師、1個摩托化師和1個羅馬尼亞摩托化旅,沿雅爾塔公路向巴拉克拉瓦方向實施主要突擊,並從切爾克茲·卡爾緬地區向卡臘科巴谷地實施輔助突擊。經激烈交戰,德軍雖在兩個方向上的個別地段突入蘇聯紅軍防禦陣地1-4公里,因損失嚴重,被迫於21日停止進攻。但由於蘇聯紅軍第51集團軍沒有守住刻赤半島,塞瓦斯托波爾局勢更加嚴峻。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利用短暫的平靜時機,雙方都積極調整部署並增加了有生力量。12月7日,德軍投入7個步兵師、2個羅馬尼亞旅和1270餘門火炮,發動了第二次進攻。德軍在人員和主要技術裝備上幾乎超過蘇聯紅軍1倍。儘管蘇聯紅軍頑強抵抗,在德軍主要突擊方向上仍出現了面臨被突破的危險局面。蘇聯紅軍統帥部緊急調集部隊,增強防禦力量,同時對突出的德軍翼側實施反突擊,擊退了主要方向上的德軍,暫時消除了被突破的威脅。為減輕塞瓦斯托波爾城防的壓力,調動德軍,蘇聯紅軍決定對刻赤半島實施登陸戰役。這一戰役於1941年12月26日至1942年1月2日實施,迫使德軍從塞瓦斯托波爾調走大量兵力,在近5個月內沒能採取積極的進攻行動。蘇聯紅軍利用這一時期積極改進防禦部署,增補物資,並實施一系列攻勢行動消耗敵人,改善防禦態勢,在個別地段把德軍擊退1-4公里。

1942年5月初,德軍擊敗在刻赤半島登陸的蘇聯第44、51集團軍,得以集中兵力對付塞瓦斯托波爾,形勢非常危急。德軍加強了對塞瓦斯托波爾的轟炸和海空封鎖,切斷了蘇聯紅軍海上交通線,並於6月7日拂曉發起了第三次進攻,德軍不斷增調兵力,而蘇聯紅軍的各種補給開始感到奇缺,同時失去了空中掩護。6月30日,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命令從塞瓦斯托波爾撤出。至7月4日,蘇聯紅軍一部分乘艦艇撤走,一部分突圍後進入山區參加了游擊隊。

就在曼施坦因率領第11集團軍即將摘取勝利果實的時候,另一場大戰有拉開了帷幕,那就是斯大林格勒戰役,也是被稱為二戰轉折點的一場大戰。(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