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海上馬車伕的崛起(4)怒吼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荷蘭的遭遇是尼德蘭地區的縮影,尼德蘭地區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自己的利益,尼德蘭奮起反抗了。

剛開始的時候,他們還寄希望於戰爭之外的和平手段,畢竟無論是誰命都只有一條,不可再生、不可重複而且還不能推到重來,這可是珍貴的很,不到了萬不得已的地步誰願意刀頭上舔血阿。在1566年,以奧蘭治親王威廉為代表的尼德蘭貴族向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請願,言辭謙卑,神態懇切,表示永遠效忠於國王。他們希望透過自己卑微的請求可以換回腓力二世對尼德蘭的寬恕,希望國王可以廢除宗教裁判所,緩和鎮壓異端的政策,解決迫切的問題。

整個事件在我看來就像是西班牙國王看尼德蘭有些不聽話,於是拿著大刀呼呼地練了一套刀法,而且還“不小心”掃掉了尼德蘭的幾縷頭髮,然後尼德蘭被嚇到了,開始服軟說我承認你是我大哥,我絕對沒二心,保證啥都聽你的,你看你是不是就可以別練刀了,這玩意兒怪嚇人的。

奧蘭治親王懷著希望而來,但是他們註定要失望而歸了,因為腓力二世壓根就不理他們這一套,因為在他看來,尼德蘭連跟自己提條件的資格都沒有,但這也並不是因為腓力二世剛愎自用、目空一切,而是真正有著與之相對應的實力。當時的西班牙,有著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有著先進的軍事戰術,有著優秀的士兵,更有著廣闊的西屬美洲提供雄厚的財富,是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作為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君主,如果連自己領土上小小的反抗火苗都撲不滅,那怎麼可能?!而且,他還是個狂熱的天主教徒,恨不得全世界的非天主教異端全部一把火燒了了事,怎麼可能在自己佔有壓倒性優勢的時候談判?

當奧蘭治的熱臉貼了腓力的冷屁股之後,整個尼德蘭沸騰了,既然你不想讓我們好過,那我拼死也得要你一塊肉!就在1566年的八月,尼德蘭地區就爆發了“破壞聖像運動”,暴怒的人民衝進當地的天主教堂砸爛了聖像,緊接著,在安特衛普等地區先後爆發起義,人們組成了名為“森林乞丐”、“海上乞丐”的游擊隊,使西班牙軍隊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這裡的“乞丐”是有淵源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就是對立的雙方往往為了反對而反對,你說什麼好,我偏偏就要說不好,就好比西班牙人罵起義的尼德蘭人為乞丐,尼德蘭起義者一聽你不是罵我乞丐嗎,我覺得乞丐挺好的,於是就喊出了“乞丐萬歲”的口號,再然後乾脆就把乞丐用到了軍隊的命名上。

游擊隊靈活的戰術再加上熟悉的地理環境,使得西班牙軍隊疲於奔命,起義的苗頭非但沒有被撲滅,反而有越燒越旺的趨勢,到了1572年4月,尼德蘭北方地區普遍爆發起義,到了1576年9月4日布魯塞爾也舉行起義,西班牙在尼德蘭南部的統治也被推翻,整個尼德蘭地區基本上已經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

尼德蘭人民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除了自身勇猛頑強等原因之外,我覺得他們最應該感謝的人就是他們的對手,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因為如果沒有腓力二世四處點火、各種樹敵,尼德蘭估計剛點燃根火柴,“譁”一盆水就過來了,澆得你透透的。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他是如何各種花樣“作死”的。

首先,在1565年,也就是奧蘭治請願前一年,奧斯曼帝國圍攻馬耳他島,腓力派遣艦隊對奧作戰。奧斯曼帝國是一個*國家,在當時可以說是整個天主教世界的敵人,作為一個狂熱的天主教徒這倒也說得過去。同樣的原因,在1571年,奧斯曼帝國佔領了地理位置極為重要的塞浦路斯島,西班牙派艦隊參戰。

其次,加入到了法國宗教戰爭。宗教改革開始之後,法國南部地區的大封建主信奉了加爾文教派,但是法國北方的大封建主則留在了天主教這一邊,再然後由於種種原因,雙方打起來了。腓力作為狂熱的天主教徒,一看鄰國法國境內天主教徒和加爾文教徒打起來了,二話不說開始幫著北方的天主教徒打南方的加爾文教徒。但是他沒想到的是這場戰爭一直打到了他死的那一年。

這兩場戰爭在我看來都是不必要的戰爭,可以參與,但是好得得有利益吧,結果宗教一根筋的腓力完全是抱著自己滿腔的宗教熱情激情澎湃地就投入進去了,結果付出和收入明顯不成正比,還搭上了尼德蘭。所以說一個人不能太認死理,得靈活,會變通,才能把事辦的漂亮。

咱們接著說尼德蘭,在1576年9月4日布魯塞爾的起義標誌著尼德蘭基本上脫離了西班牙的統治後,在1576年10月召開了全尼德蘭三級議會,這個三級代表著僧侶、貴族和平民這三個等級。到了11月8日,南北雙方締結了《根特和解協定》,要求聯合驅逐西班牙人,召開新的三級會議解決宗教問題,成立政府。可是,完事就怕一個詞:可是,尼德蘭人民流血犧牲換回的勝利果實最終落到了妥協派的手裡,妥協派認為雖然我們暫時勝利了,但是那是我們趁著西班牙這頭猛虎打盹的時候踹了兩腳,還不趕緊佔了便宜見好就收,要萬一等到西班牙騰出手來,滅我們也就是分分鐘的事。妥協派的做法使得人們怒不可遏,我辛辛苦苦流血犧牲才拼回來的東西,還沒捂熱乎呢你就要轉手送人?!門都沒有!各地又爆發新的起義,反西鬥爭的烈火又開始熊熊燃燒起來。

在1580年1月,荷蘭、澤蘭等十多個省的代表在烏得勒支締結“烏得勒支同盟”,宣佈要同進退,“像一個省那樣”。為什麼這裡要突出“像一個省那樣”,是因為尼德蘭地區的各個省之間彼此獨立,在戰爭之前各自為政,在戰爭開始之後的一段時間內也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互不統屬,沒有配合,就造成很大的不必要的損失。為了以儘可能小的代價達到目的,各個省之間決定聯合起來,統一行動,為了表示出決心,就用“像一個省那樣”來表明。

時間轉眼就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581年,在這一年中,腓力騰出手來,開始反撲。而尼德蘭也採取了針鋒相對的行動,在1581年7月26日,烏得勒支同盟的三級會議正式透過《誓絕法案》,宣佈廢黜了國王腓力二世,脫離西拔牙而獨立。廢黜國王在今天依舊是一條大新聞,在當時那就更是轟動了歐洲。

可是當人們宣佈廢黜國王之後,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出現了,那就是這個國家應該由誰來統治。要是放到其他國家,這哪是個問題,很多人會為了那張椅子搶破頭,可這不一樣,人們發動戰爭的最初目的只是想好好的做生意,所以那些有權有勢的人不想當國王,只想做生意賺錢。可是要是沒國王的話那就只能成立共和制政體了,可是在當時的環境下,這種思想未免太過於前衛。那可怎麼辦呢?最後他們想到了一個方法,既然沒人願意當國王,那就找一個強有力的人來當我們的國王不就行了,順便還能抱個大腿,感覺他們找國王跟找個經理差不多。最後他們還真找著了,找到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因為她比較傾向於新教。

當人們找到伊麗莎白告訴她準備讓她當自己的國王的時候,伊麗莎白當下就答應了,誰不當誰就是傻瓜,白得一塊富庶的地盤,每年能多收多少稅。但是在伊麗莎白當國王之後,當地人開始覺得這個決定似乎不是特別的明智,因為英國女王收的“保護費”比西班牙國王收的還要多。最後他們又把英國女王給炒了,成立了聯省共和國,因為荷蘭省的經濟和政治地位最重要,故又被稱為荷蘭共和國。

在荷蘭人糾結於自己國家的同時,同西班牙的戰爭還在繼續。1585年3月,西班牙軍隊踏進了布魯塞爾,而安特衛普在經過13個月艱苦卓絕的堅守之後也被西班牙攻破,尼德蘭南方革命失敗。在南方鬥爭火焰被撲滅,北方也岌岌可危之後,法國和英國出手了,在1587年,荷蘭共和國與英國和法國結盟共同對抗西班牙,從此,戰爭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連綿的戰爭和接連失利,使得西班牙元氣大傷,從打了半個世紀的義大利戰爭,再到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再到與法國的長期戰爭,再到武力強行合併葡萄牙,再到與英國作戰導致“無敵艦隊”覆滅,再到現在的荷蘭獨立戰爭,這些戰爭一直在給這個西班牙巨人放血,就算是有新大陸的輸血也遠遠趕不上放血的速度,最終西班牙無力再戰,被迫於1606年同荷蘭共和國談判。並於1609年4月簽訂《12年停戰協定》,事實上承認了荷蘭共和國的獨立。荷蘭革命戰爭第一階段告一段落,尼德蘭北方獲得了完全勝利,但是南方仍處於西班牙的統治當中。

雖然停戰協定已經簽署,但是誰都知道更殘酷的戰爭即將到來。荷蘭人最終能取得完全的勝利嗎?(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