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德意志帝國的建立(7)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雖然巴黎人民不甘心失敗,他們還想戰鬥下去,但是普法戰爭的結局已經確定了,法國已經戰敗。在1871年5月10日,法國和普魯士,不,不能叫普魯士,而是應該叫德國,或者叫德意志帝國,簽訂了《法蘭克福和約》,主要內容有:法國將重要的工業區阿爾薩斯和洛林的東部連同梅斯要塞割讓給德意志帝國;法國需要向德國賠償高達50億法郎的賠款,在賠款賠付清之前,德軍將駐留在法國境內,直到賠款支付完畢為止,當然,駐軍費用還得法軍來掏。《法蘭克福和約》的簽訂,也使德法兩國之間的樑子給結下了,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

在普法戰爭中,普魯士國王威廉也隨軍行動,在1870年10月5日,威廉的大本營遷到了距離巴黎22公里的凡爾賽,這座自從太陽王路易十六建成以來,一直是法國國王的主要居住地和政府所在地的輝煌宮殿。在10月19日,威廉在陸軍廣場舉行了閱兵儀式,以紀念在萊比錫大敗戰神拿破崙57週年,這就有點*裸打臉的節奏了。

隨著普法戰爭的順利進行,俾斯麥開始籌算著戰場之外的事情了,那就是發動普法戰爭的目的——統一德意志,重建帝國。而當時的社會形勢,也非常有利於德意志的統一,不但北德意志統一呼聲很高,南德意志地區諸邦也有了統一的要求,他們派了代表來到了普魯士國王所在地凡爾賽。但是,此時的戰事卻開始轉向了僵持,而且其他的歐洲大國有了要干涉的跡象,這其中最明顯的要數英國,因為英國一直以來對歐洲大陸都秉承著“均勢方針”,不可能允許歐洲大陸出現一個霸主。但是老練的俾斯麥抓住了時機,他主動建議召開倫敦會議,進行商討。倫敦會議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會議,因為它一方面使得英國獲得了面子,另一方面又使得俄國得到了實惠,從而排除了對戰爭的干涉。對於奧地利來說,普奧戰爭過去還沒幾年呢,就算奧地利再健忘,估計也忘不了當初拿破崙三世是如何的賣隊友,忘不了普魯士在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是如何異常寬大地對待自己的。

在排除了列強干涉的可能性之後,德意志帝國統一被排上了日程。柏林的帝國會議上,以壓倒性多數透過,並宣佈德意志統一,德意志帝國建立。

在這之後,他們派出了30名議員於12月16日抵達凡爾賽宮,兩天後的下午,威廉接待了代表團。帝國議會主席,已經70歲的愛德華向威廉致辭:願陛下愉快地接過德意志的皇冠,以為我們的統一大業做出貢獻。

在1871年1月18日,威廉在凡爾賽鏡宮正式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意志最終統一起來。至於為什麼選擇在法國凡爾賽加冕,是有原因的,因為法國一直是德意志統一過程中的外來阻礙力量,而且法國和德意志之間還有著舊恨,當年拿破崙在打贏了輝煌的奧斯特裡茨戰役之後,逼迫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也就是後來的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稱號,從而在形式和名義上終結了神聖羅馬帝國。雖然當年的罪魁禍首已經沒了,但是很顯然普魯士沒有忘記這一點,他們進行了報復,在法國戰敗之際在法國的驕傲所在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國確實是件鼓舞德國民族的酣暢淋漓的快事。

德國的統治階級將統一戰爭的勝利歸功於鐵血宰相俾斯麥以及他的兩位志同道合的同僚總參謀長老毛奇和陸軍部長羅恩將軍。威廉曾在慶功宴上這樣說道:您,羅恩將軍,磨亮了寶劍;您,毛奇將軍,正確使用了寶劍;您,俾斯麥伯爵,多年來如此卓越地掌管我的政策,每當我感謝軍隊時,就特別想到您們三位。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後來,有一幅油畫,畫的內容就是威廉在凡爾賽宮加冕時的情景,據說為了突出俾斯麥,畫家將俾斯麥的軍服畫成了白色,使得身穿白色軍服的俾斯麥在一片黑色軍服之中是如此的突出和耀眼。據說之所以畫成這樣,是威廉的意思,依次來表達對俾斯麥的感謝。

而新生的德意志帝國的旗幟,則是在普魯士黑白雙色旗的基礎之上,加上了漢薩同盟的紅色,成了黑白紅三色旗。

而德國統一的事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俾斯麥,人們形象的將他比喻為德意志巨輪的掌舵人。這位出身保守陣營的容克貴族,使用了戰爭的暴力手段,摧毀了阻礙德國統一的內外反對勢力和德意志聯邦的全部舊有關係,完成了300多年來德意志民族統一大業,並把德國帶入現代發達國家的行列。

俾斯麥統一德國,較之以往德意志地區的分裂,可以說是一種“革命”,俾斯麥統一德國的道路,與無產階級或者資產階級發動的革命,卻可以說是一種“倒退”。從前一種的對照來看,俾斯麥的統一的巨大的歷史進步性;但是我們從後一種對照中,又可以看到俾斯麥道路上所具有的深刻的歷史保守性。這種歷史的兩重性在俾斯麥統一的後果中有著很明顯的反映。歷史進步性方面的主要後果:首先,解決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問題,這個問題從1525年農民戰爭失敗以來就尖銳地擺在了德意志民族面前。從現在起,德意志民族不再是歐洲強鄰的欺壓和宰割的物件,進入到了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其次,極大地促進了德國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猶如脫韁的野馬一般奔騰向前;第三,為德國工人階級創造了在全德範圍內進行反對資本主義的有利條件;歷史保守性帶來的主要後果,首先是保留了專制主義的君主政體,阻礙了資產階級民主改革的徹底完成;其次,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傳統和俾斯麥在統一戰爭中煽動起來的民族主義情緒滲透到了新帝國的各個領域,戕害了德意志民族的肌體;第三,俾斯麥在統一戰爭中,割佔了法國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使得普法兩國之間結下了非常深的民族仇恨,促使法國投入到了別國的懷抱,逐漸形成歐洲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爭霸局面,給德意志民族的發展帶來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如果給德意志統一進行一個簡單的總結的話,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觀點。工業革命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德意志統一的程序,德國的統一是一個進步的歷史性事件,是現代化發展的必然。俾斯麥的種種政策、行動基本上是順應了現代化歷史潮流的,因而在統一的舞臺上演出非常有聲有色的場面,成為的德國歷史上著名的現實主義政治家和民族統一的英雄。

但是,才燦爛的煙火也有熄滅的那一刻,在絢爛的花,也有凋謝的那一天,在輝煌的經歷,也在記憶裡逐漸泛黃。威震歐洲的風雲人物俾斯麥,也有自己謝幕的那一天。

當初俾斯麥之所以能夠大權獨攬,是因為德皇威廉一世的信任,但是當威廉一世死了之後,他還能否保住自己的位置,就得看新皇的臉色了。天下間沒有不散的宴席,在1888年3月9日,俾斯麥的老上級威廉一世與世長辭。他的兒子腓特烈威廉即位,被稱為腓特烈三世。可是這位新皇帝註定是沒有當皇帝的命,在當了99天的皇帝之後,因為醫生的誤診,就一命嗚呼了,而德意志皇帝的寶座,就傳給了他的兒子,也就是威廉一世的孫子威廉,史稱威廉二世。這位新皇帝是相當的年輕啊,當時才29歲。有句話說得好,就做年少氣盛,血氣方剛。正是少年得志,正打算大展身手的一位皇帝,最討厭的就是德高望重的前朝老臣。這位年少氣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心受制於俾斯麥,因此在很多問題上故意跟俾斯麥唱反調,頗有點青春期叛逆的影子。而當時的俾斯麥已經是一名73歲高齡的老人了,這位老人叱吒風雲、執掌政壇已經26年了,長時間的爾虞我詐,再加上現在新德皇的態度,讓俾斯麥漸漸有了兔死狗烹的感覺,感到心灰意冷。最終,他在1890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遞上了辭呈,正式下野。這則訊息以驚人的速度傳播著,等到了1890年3月20日的晚上,世界各地都已經知道了這一頭號新聞——德意志帝國的鐵血宰相、德意志巨輪的掌舵手俾斯麥退出了政壇。

辭職之後的俾斯麥還在柏林呆了9天,他到威廉一世墓獻了3朵玫瑰;拜會了腓特烈三世的遺孀;新首相卡普里維將軍就職的那天,他在皇宮做了示威性的亮相。威廉二世特地封俾斯麥為勞恩堡公爵,還將他晉升為陸軍元帥銜海軍上將。俾斯麥譏諷地說:“奇怪得很,皇上把出類拔萃的將軍任為首相,卻把輕車熟路的首相捧出來當個空頭元帥、將軍。老皇封我侯爵即是王侯殿下,還要公爵錦上添花?外出匿名?”9天中,慰問電報、信件、名貼、鮮花鋪天蓋地地向相府湧來。俾斯麥自嘲說,這是一級國葬。

客人們也使他應接不暇,小邦君主、政黨頭頭、各國大使川流不息。此中也雜有不少幸災樂禍看風險者。3月29日,俾斯麥一家在民眾的歡呼簇擁下來到達勒爾特車站。儀仗隊和軍樂隊早恭候在此。列車在《友誼地久天長》的樂曲聲中啟動,俾斯麥眼前晃動的禮帽、頭巾、手帕、飛吻,漸漸遠去,它們全都像他的政治生活一樣,留在了柏林。

在1898年7月30日,鐵血宰相俾斯麥悄然去世,享年83歲。7月31日,《帝國新聞》報道:皇帝陛下親臨弗里德里希斯魯,對上帝為實現德國統一和這一不朽的偉大思想而養育的義工——俾斯麥深表哀悼。對威廉二世,俾斯麥是至死不買賬的,他的墓碑上刻的字是:“馮·俾斯麥侯爵威廉一世皇帝的忠實的德國僕人。”(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