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德意志帝國的建立(1)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在中歐大地上,有著這樣一個民族,德意志;也有著地區,德意志蘭;也有著這樣一個國家,德國,當法國、俄國西班牙英國等德意志的鄰居們都一個個地建立了民族國家、完成了各自國家的統一的時候,德意志地區依舊碎成了一地,以至於德意志著名的詩人席勒曾發出這痛苦的慨嘆:德意志,你在哪裡?但是正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雖然自德皇查理四世發表著名的黃金詔書之後,德國便走向了分裂,但是經過五個世紀之後,德意志將再一次實現統一。我們來看看德國統一的過程。

當戰勝拿破崙被打敗、拿破崙的帝國分崩離析之後,歐洲列強在帝國的廢墟上重新瓜分歐洲,為此,召開了維也納會議這樣一個分贓大會。拿破崙戰敗之後,逼迫於1814年4月6日宣佈退位,波旁王朝復辟,在1814年10月1日開始,參戰各方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行維也納會議,波旁王朝下的法國也參與其中。

當災難來臨時,人們可以暫時團結起來,共度難關,可當拿破崙倒下之後,各國之間的矛盾齷齪全都爆發出來,為了各自的利益而掙得面紅耳赤。但是他們在爭執的時候,他們也是有著相同的目的,首先一定要恢復拿破崙時期被推翻的各國就王朝的統治以及封建秩序;第二,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所迸發出的強大的戰鬥力,讓整個歐洲都心驚膽戰,拿破崙給他們留下的陰影太深,為了防止夢魘重現,一定要壓制法國。

就在各國的使者帶著最優雅的面容討論著最卑劣的話題的時候,一個震驚世界的訊息讓他們都顧不上開會了,因為整個歐洲的夢魘、曾經震動整個世界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回來了,拿破崙復辟了。於是反法同盟再一次組織起大軍,拿破崙再次戰敗,結束了自己的百日王朝。在這過程中,我覺得最尷尬的,要數法國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

在虛驚一場之後,各列強繼續自己的分贓大會,其中,有分量的要數英、法、普、奧、俄五國,而主要得利的是英、普、奧、俄四國。最終,維也納會議達成如下協定:

第一個,是伴隨著拿破崙而生的華沙大公國,也就是波蘭問題以及一直追隨拿破崙的薩克森王國問題。對於這兩個地區,列強分成了兩大派,一派是普魯士和俄國,另一派是英國、奧地利和法國。普魯士和俄國提出了一個對自己很有利的計劃,將此前被俄、普、奧瓜分的波蘭的大部分地區讓出來建立一個獨立的波蘭王國,而這個波蘭王國王呢則由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兼任。而為了彌補普魯士失去的波蘭的土地,將用薩克森來作為補償,薩克森這個拿破崙忠實的盟友可以不用繼續存在下去了。波蘭地區是一片平原,是上好的農業地帶,而薩克森則是德意志地區中工業非常發達的地區。普魯士和俄國想將這兩塊肥肉吞進肚子裡,但是其他三國不幹了,你們要是強大了。那就是自己弱小了,這種事可不能幹,於是在三國激烈反對、甚至是武力訛詐之下,普、俄兩國收回了自己的計劃。最後的結果是,利益均沾,波蘭的土地再一次被俄、普、奧三國瓜分,只剩下了一個克拉克夫自由市,而薩克森被迫割讓子40%的土地給普魯士。

對於奧地利而言,除了波蘭地區的利益之外,還取得了義大利的倫巴第地區以及威尼斯和亞得里亞海沿岸的達爾馬提亞,雖然付出了奧屬尼德蘭。

對於普魯士而言,他獲得了瑞典的波美拉尼亞、萊茵河地區、薩克森領土和波蘭的土地,版圖再一次擴張。

對於俄國來說,則取得了大部分的波蘭以及曾屬瑞典的芬蘭地區。

對於英國來講,要了很多大洋中的小島,雖然地盤不是很多,但是對於英國的貿易網路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

其餘的國家各有安排,其中對德意志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德意志聯邦的形成。在拿破崙武力威脅之下,奧地利皇帝被迫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雖然打敗了拿破崙,但是帝國並沒有重建,而是重新組成了一個德意志聯邦,之前三百多個邦國被合併作三十九個邦國,其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奧地利當主席,而副主席自然是由老二普魯士擔任。這個形成的國際體系,也因會議召開地維也納而得名,被稱為維也納體系。為了維護這一體系,在同年沙皇亞歷山大提出了建立一個政治同盟的建議,並且得到了奧地利和普魯士的贊同,最終,三國於9月26日在巴黎簽署了《神聖同盟宣言》,來鎮壓當時因為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而廣泛傳播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而引起了革命。在這之後,英國和法國也加入進來。為了協調國際間的關係,神聖同盟先後召開了亞琛會議、特拉波會議和凡羅拿會議等一系列會議,但是,不同利益的國家之間,怎麼可能真正的坐下來,凡羅拿會議是神聖同盟的最後一次會議,神聖同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分裂。

維也納會議也好,維也納體系也好,神聖同盟也好,無論多麼強大的聯盟,在歷史的洪流面前,都顯得那麼脆弱。雖然他們干涉了義大利革命,雖然他們對歐洲、拉丁美洲的革命依舊虎視眈眈,但是他們只能暫時遲滯歷史的腳步,而不可能阻擋歷史的前進。而且,阻擋的時間越長,那洪峰爆發的時候就越猛烈。1848年,就是洪峰來臨的時刻。

1848年革命,也被稱為民族之春或人民之春,歐洲大地上普遍點起了革命的烽煙,革命波及範圍之廣,影響國家之多,可以說是歐洲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革命運動。

革命的烽火首先在西西里島的大地上燃起,並且迅速在義大利傳播,並迅速傳到了法國,在1848年2月22日,法國工人和學生走上了街頭,他們高唱著大革命時期的名曲《馬賽曲》,在街上遊行,可能覺得這樣還不過癮,遊行的人群還在大街上當然了雜物。當時的國王是在1830年七月革命後上臺的路易菲利普,他命令國民自衛隊恢復秩序,但是國民自衛隊站到了人民一邊,到最後,路易菲利普被趕下了王位,法國成立了共和國,史稱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是大名鼎鼎的戰勝拿破崙的侄子。

在這之後,歐洲除了俄國、西班牙以及北歐少數國家未受影響之外,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捲入了革命的洪流中,法國之後,影響最大的就是德意志地區。

當法國二月革命的訊息傳到了德意志地區之後,德意志聯邦的西南各個邦國如巴登、黑森、符騰堡、巴伐利亞等首先爆發了起義。在西南各邦的影響下,在3月13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工人、學生和市民舉行了反政府遊行。人們“打倒梅塞涅!”“憲政萬歲!”等口號響徹全城。示威很快就成了武裝衝突,示威群眾和前來鎮壓的政府軍進行了浴血戰鬥。見識到了人民力量的梅特涅被迫辭職,並且喬裝改扮逃出了維也納。在這種大勢之下,奧地利皇帝費迪南被迫進行讓步,宣佈立即制定憲法。後來雖然皇帝不甘心自己的權力被限制,但是奧地利人民用自己的行動實現了自己的要求。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奧地利的劇變,極大地鼓舞了柏林人民,在3月18日,柏林的人民也走上了街頭,革命群眾包圍了王宮。要求國王威廉把軍隊撤出柏林,但是這怎麼可能,要是沒了軍隊,那國王可就被人民捏在手心裡了,威廉不但不允許,而且還命令軍隊向人民開槍,這一下就激起了柏林人民的武裝起義,經過一晝夜的激戰,軍隊戰敗,失去了槍桿子的威廉被迫宣佈召開國民議會,指定憲法,改組政府,釋放政治犯並從城中撤出軍隊。再後來選出的國民議會中,選出來的約400名議員中,分成了左中右三派,堅持王朝的右派大約150人,堅持革命的左翼約有100熱,剩下的為中間派。

經過激烈的動盪之後,在1848年6月26日之後,普魯士的內閣發表宣言,這個宣言可以說是一個妥協的結果,一方面要照顧激進的左翼,另一方面又要團結保守的右派。宣言指出,在這之後,要廢除普魯士的農奴制,改革司法制度和稅收制度,組織對國家有益的公共工程,為失業工人提供工人等,這是給左翼的甜棗;接著又指出,要對人民群眾的鬥爭進行鎮壓,封閉革命俱樂部,取消學生團體,逮捕工人運動和民主派的領導人。

雖然兼顧了兩者雙方,但是原先的統治者容克們表示我們非常的不滿。在8月18日,各地容克的代表在柏林召開了“各階級私有財產保衛者大會”,號召全國的貴族都應該維護容克的共同利益。這個會議被人們稱為“容克議會”。容克勢力還滲入了軍隊,許多有共和傾向的軍官被清洗。雖然民主派和廣大群眾進行了抗爭,但是還是敵不過反動勢力的強大,軍隊多次驅趕議員,同時封閉了各革命俱樂部和進步報刊。12月5日,國王正式下令解散議會,實現了反革命政變。普魯士革命以失敗告終。

這就是當時的普魯士,自由民主思想已經四處開花,普魯士社會正在經歷著痛苦、緩慢而又深刻的變革,這就是普魯士當時的情景。(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