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五章:鈾光波動拳(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杜魯門接的是羅斯福的班。

羅斯福總統在對德戰爭勝利前夕由於腦溢血,突然去世,沒能看到德國投降。

於是,作為副總統的杜魯門便緊急上任,成了總統。

可是,當上總統的杜魯門過的並不好。

前任總統羅斯福實在不愧是一名優秀的政治家,在他去世之前,就為美國鋪平了勝利的道路,甚至連美國戰後的經濟發展、外交方針甚至退伍軍人再就業問題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和這位雄才大略的總統相比,杜魯門完全被他的光芒給遮住了。

以至於現在,全世界都知道美國有個羅斯福,壓根就不知道杜魯門是誰?

比如說軍方的那些高級將領,在羅斯福上任總統時,都表現的兢兢業業,非常的聽從白宮的話。

可自從他杜魯門上臺後,這些高級將領瞬間就變得桀驁不馴了。

例如正在菲律賓的麥克阿瑟,就不止一次在戰後亞洲戰略問題上甩臉色給杜魯門看。

這在羅斯福時代是不可想象的,麥克阿瑟有種甩臉色給羅斯福看試試,保證當天晚上,美國人就會在廣播中得知麥克阿瑟被剝奪軍權的訊息!

前任幹得太出色了,對繼任者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

比如說現在的杜魯門,不管他多麼努力,取得了怎樣的成就,不瞭解情況的人都會說:

“看,還是羅斯福總統厲害,很有先見之明的將所有事情都提前想到,並且做出應對!”

搞的現在好像不管他杜魯門做出多大的成績,都是沾了羅斯福的光,靠著羅斯福打下的基礎才成功似的。

雖然事實貌似也確實是這樣,但是杜魯門還是忍不了。

尤其是現在,華盛頓的那些大佬都再說:杜魯門你就別折騰了,老老實實延續羅斯福總統制訂的計劃方針,咱們就能取得成功啦,想那麼多幹嘛?

作為一位有野心的政治家,杜魯門肯定不甘心充當羅斯福的陽間傳話筒,做一臺莫得感情的錄音機,他渴望著能擺脫羅斯福的陰影,在這個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傳說。

只是,這談何容易?

柏林被蘇軍攻下了,對德作戰的頭功歸了蘇聯,美英法盟軍雖然按照協議拿到了半個柏林,但也掩蓋不了他們沒能攻下柏林的事實。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現在全世界都知道,在對德作戰中,蘇聯蒙受了最慘重的傷亡,也作出了最大的貢獻,把柏林打成了廢墟,直接葬送了第三帝國。

而對日作戰,美軍一直是絕對主力,從瓜島一路反推到沖繩島,光是陣亡的士兵就有幾十萬,受傷的更是不計其數。

可是,雖然美軍付出了如此慘重的代價,但第一個攻入日本四大島的,居然是中國軍隊和蘇軍。

這個結果讓美國人大失所望,都在開始懷疑杜魯門的執政能力:

“看來杜魯門總統還是比不上羅斯福前總統啊!想念他老人家……”

接連兩次被別人搶先一步進入敵國,這對美國的影響實在太大了,讓人無法接受。

很多美國人都把這怪到杜魯門頭上,認為是他的憂柔寡斷導致美國的風頭完全被中蘇掩蓋了,如果羅斯福總統還在,肯定不會出現這種挑釁美國的情況。

羅斯福,又是羅斯福!

杜魯門現在都快要被這種觀點氣瘋了。

那些混蛋,他們難道不知道,讓蘇軍攻打柏林,去承受攻佔柏林的巨大傷亡,那不是羅斯福定下來的策略嗎?

現在看到蘇聯搜刮德國遺產,你們就怪到老子頭上來!

法克!老子上臺是當總統的,不是為了承受你們的鳥氣。

其實倒不是羅斯福不願意搶在蘇軍之前打下柏林,而是當時的美軍為了避免更大的傷亡,故意將這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讓給蘇軍的。

只是讓所有人都沒想到,正因為沒有參與到攻打柏林,在德國投降後,瓜分勝利果實時,美國也因此而落了下風,導致大半個歐洲成了蘇聯的地盤,形成了現在兩大陣營對峙的局面。

西方至此在與蘇聯的對峙中丟了一分,

而現在,在對日本的戰爭中,這一幕很有可能會重演。

中國艦隊以一系列近乎魔幻的操作,讓中國和蘇聯軍人成了第一批攻上日本本土的士兵。

而隨著戰爭的持續進行,很難不保證,那些打的太過順利的中蘇聯軍不會一不小心,成為第一支開進東京的部隊?

如果事情真的變成這樣,數十年後,只要人們談起二戰,肯定會自然而然的認為美國跟英國一樣,在二戰中充當配角,主角是中國和蘇聯吧?

這種情況絕不能發生!

在整個二戰中,美國出錢出力又出人,幾十萬美軍士兵躺在英勇的倒在戰場,而如果付出了如此大的代價,只能在盟軍中充當一個無足輕重的配角,這種結局誰能接受得了!

現在,美軍龐大的艦隊已經朝日本本土殺過去了,不過想要在最短時間內登陸日本本土,怕是還做不到。

因為橫在美國艦隊面前的,是一道由十幾萬枚水雷組成的封鎖連,完全無法逾越。

真想有時候很諷刺,這道曾經讓日本頭疼不已的封鎖線,現在卻成了他們的護身符。

美軍如果沒清理出安全的航道前,根本就不敢靠近日本的海岸線。

而在無法靠近日本海岸線的種情況下,想要發動對日本本土的大規模進攻,談何容易?

而日本也是發現了這個情況,才對美英的最後通牒置之不理。

“笑話!連登陸都無法實現,就想迫使帝國無條件投降,這未免太異想天開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