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資產分割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從套房出來。

坐電梯下到酒店的地下停車場。

出行車隊已經準備就緒。

丁賢座駕的車門處,前助理胡慕芳抱著檔案在等候,看見丁賢走過來,她伸手拉開車門。

關佳慧跟著丁賢坐進了後排,上車前朝胡慕芳說了一句:“謝謝阿姐。”

她見胡慕芳穿了一身黑色職裝,打扮專業又幹練,氣質也相當嚴肅, 甚至有點兇巴巴,一看就是那種厲害的職場人士,她猜測胡慕芳是丁賢公司的高管,所以乖乖喊人。

轎車發動,車隊開始行駛時,胡慕芳把檔案遞給丁賢:“這一個月間, 三方一直在磋商九龍倉與牛奶公司的資產分割,我們點明索要的資產, 環球船務與長江實業基本沒有異議, 他們兩人仍舊沒有談攏。”

目前九龍倉與牛奶公司的持股方是包丁李公司,丁賢在這間公司的股份,是由雲松投資持有,歸胡慕芳管理。

所以最終的資產分割,胡慕芳需要協助處理。

丁賢翻開檔案看了看,裡邊內容是九龍倉與牛奶公司的股份資產情況。

一個月前,怡和置地率先出手,針對九龍倉釋出了回購要約,等要約結束後,怡和置地針對九龍倉的持股量,達到了驚人的68.8%。

除了丁賢與李嘉成置換的股份外,還有一批小股東也把散股出售給了怡和置地。

九龍倉的總股本是9487萬股, 去年孟月楨在市場上吸納一成股本時,股價只有12.5塊左右。

隨著李嘉成與衛理的入場,股價一路爬升,一口氣漲過40塊,怡和置地釋出回購要約後,股價繼續往上躥,直至逼近60塊。

不過隨著包丁李公司的‘兵臨城下’,對怡和置地釜底抽薪,導致對方被迫使用30塊每股的價格,把持有的九龍倉股份全部轉讓給了包丁李公司。

目前包丁李公司掌握著68.8%的九龍倉股份,合計6527萬股,這筆股本的賬面總價值是19.5億港幣。

另一邊。

包丁李公司緊隨怡和置地之後,對置地公司發起了收購要約,他們原本持有置地27.6%的股份,在要約期間,恆生銀行出售給他們6.3%,小股東累積出售給他們3.5%.

等要約結束後,包丁李公司總共持有置地37.4%,合計股本2708萬股。

他們釋出要約前,置地每股價格是:94.4塊港幣。

他們的要約價格是:99.6塊港幣。

經過與怡和系的反覆磋商談判,他們最終使用96.7塊的價格,把37.4%的置地股份賣回給怡和系,賣出的賬面總價值是26.1億港幣。

包丁李公司持有的置地股份價值26.1億港幣。

怡和系持有的九龍倉股份價值是19.5億港幣。

雙方達成的判斷協議,是相互交換股權,如果只交換置地與九龍倉,那麼包丁李公司要虧損6.6億港幣。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於是包丁李公司就提出要求,讓怡和系拿出牛奶公司,使用九龍倉股份+牛奶公司,來交換置地股份。

最終的協議就是如此。

經過一系列的要約、置換、核算,目前包丁李公司擁有三大資產。

其一是上市公司九龍倉的68.8%股份。

其二是非上市牛奶公司的100%股份。

其三是現金。

當初包丁李公司對置地發起要約,總共集結52.2億港幣的資金,要約期間購買了恆生與小股東9.8%股份,共花費7.06億港幣,剩餘45.1億港幣。

昨天與怡和系簽署完協議,包丁李公司優先進行了現金分割。

胡慕芳遞交的檔案上,標明有現金分割事宜:‘丁賢持股包丁李40%股份,當初他注資20.8億港幣,如今收購結束,退回來18.1億港幣。’

也就是說,這一次丁賢僅僅花費了2.7億港幣現金,外加以前吸納的九龍倉與置地股份,聯合包玉港與李嘉成兩位盟友,就把九龍倉與牛奶公司一口氣鯨吞了下來。

他們三人呼叫的所有股份與資金加起來,總價值不超過二十億港幣。

前世包玉港獨自收購九龍倉,他先使用大約十五億港幣現金,從李嘉成手上購入三成股份,又在股市上與怡和系展開收購戰,斥資二十億港幣現金要約了兩成散股,他最終持股量是49%,花費三十五億。

這個時空裡,由於丁賢的介入,收購九龍倉的成本少了一半,關鍵還賺了一間資產超優質的牛奶公司。

今早《明報》社論上講,‘丁賢以最小代價,博得最大戰果!’這是確有其事,而是完全是因為‘丁賢’,才斬獲了這樣的優厚回報。

《明報》是在吹捧丁賢嗎?

絕對不是!

《明報》老闆金墉事先打聽了同行們的社論,他才敢下筆稱呼丁賢為‘股神’,同行們誇的更離譜,金墉已經算是剋制了。

昨天包丁李公司分割了現金。

接下來要分割九龍倉與牛奶公司的資產。

牛奶公司是非上市公司。

九龍倉不止在上市,旗下還有兩間上市子公司。

一間是天星小輪,因為九龍倉持有尖沙咀天星碼頭的所有物業地皮,所以早在上個世紀已經收購天星小輪,作為業務互補使用。

另一間是電車公司。

電車公司是電力牽引的公共交通,不燒油只用電,車頂懸有電纜,車下鋪有輕軌,歷史與天星小輪差不多,都有將近一個世紀,之前電車公司一直劃在怡和旗下。

74年的時候,怡和系考慮到電車公司與天星小輪都是公共事業,為了省事方便,怡和系把電車公司股份轉讓給了九龍倉,讓九龍倉打包管理。

結果九龍倉易主後,天星小輪與電車公司也全部換了新東家。

丁賢早就向包玉港與李嘉成談過,天星碼頭物業與天星小輪必須剝離給華記黃埔。

丁賢持有包丁李公司40%股份,包玉港也是40%,但丁賢擁有挑選九龍倉與牛奶公司資產的優先權。

為什麼丁賢偏偏具備優先權?原因很簡單。

這一場收購大戰裡,丁賢不止拿出了最多的現金,還拿出了最多的九龍倉股份,以及置地股份。

包玉港拿出了與丁賢等額的現金,以及等額的置地股份,但他沒有九龍倉股份。

李嘉成拿出了九龍倉股份,但他出的現金最少,也沒有置地股份。

誰出資最多,誰話事。

這就是原因。

包玉港與李嘉成一致同意,先把天星碼頭上的海港城物業,以及天星小輪分割給丁賢。

但電車公司應該給誰呢?公共事業其實是壟斷事業,這是盈利非常穩定的聚寶業務,包玉港與李嘉成都想要。

丁賢問胡慕芳:“他們兩個什麼時候能把電車公司的歸屬談攏?”

胡慕芳說:“李生看中電車公司位於銅鑼灣霎東街的舊車廠地皮,他已經做了承諾,只要包生願意放棄電車公司,他就不再爭取牛奶公司的任何資產。”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