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妒遺計郭奉孝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人。他“少有遠量”,自0歲起便隱形匿跡,不與世俗之士交往,暗中交結英雄豪傑,談論時勢。這為他的謀士生涯奠定了基礎。為了成就功業,他先在實力較強的袁紹軍中出謀劃策。後來他發現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遂受荀彧的推薦,歸向曹操。曹操本對潁川賢達懷有特殊感情,他認定“汝、潁固多奇士”,所以對郭嘉也就格外器重。

郭嘉從十個方面分析了曹操的優勢、袁紹的劣勢,認為曹操有“十勝”:

第一是“道勝”。袁紹作為世族軍閥,禮儀繁多而雜亂,為其形式所羈;曹操“體任自然”,因時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籌。

第二是“義勝”。曹操“奉順以率天下”,順應歷史潮流,合乎道義。

第三是“治勝”。郭嘉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歷史和現實,認為漢末大亂是統治者“政失於寬”,而袁紹以寬濟寬,所以無以御下;曹操“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寬猛相濟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時要的。

第四是“度勝”。袁紹外表寬厚而內心多猜忌,任人唯親戚子弟;曹操則“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在氣度胸襟上勝過袁紹。

第五是“謀勝”。袁紹臨事無策,優柔寡斷;曹操機警果敢,“應變無窮”。

第六是“德勝”。袁紹沽名釣譽,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曹操以誠待士;“不為虛美”,講究實用,刑賞必諾,“與有功者無所吝”,那些忠正而有遠見的並且務實的士人“皆願為用”。

第七是“仁勝”。袁紹懷婦人之仁,見人飢餓,恤念之情形之於表,而對於自己見不到的,則“慮所不及”。這不是政治家的胸懷。曹操對於眼前事或有疏失,而對於天下大事則“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勝”。袁紹惑於讒言,而曹操則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潤不行”。

第九是“文勝”。袁紹是非不分,曹操對於正確的“進之以禮”,不正確的則“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勝”。袁紹用兵“好為虛勢,不知兵要”,曹操則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敵人聞而畏。

用現在的觀來看,郭嘉所指出的這十個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組織路線及各人的思想修養、心胸氣量、性格、文韜武略等多種因素,這都是關涉事業成敗興衰的關鍵。郭嘉為曹操總結這“十勝”,也可能是初來乍到之際對曹操的誇讚,也可能是對曹操的鼓勵、要求,希望他能保有這“十勝”,完成統一天下之偉業,自己也便有出頭之日。……任何推測都意義不大。無論如何,郭嘉能出這“十勝”,明他不僅僅是一個臨事獻策的謀士,而且還有成套的理論。無怪乎曹操聽後讚不絕口,“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遂“表為司空軍祭酒”。

如同荀彧一樣,郭嘉在重要關頭也總是為曹操謀劃。如:官渡戰後袁紹病死,曹操乘勝進攻袁譚、袁尚,在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南)“連戰數克”。這時,有人主張加強攻勢,徹底剷除袁軍。郭嘉則主張緩兵以待其變。他認為譚、尚都深得袁紹寵愛,袁紹生前又無立嗣,兄弟二人之謀臣“必定鬥其間”。如果我們攻之急疾,他兄弟二人將合謀圖外;相反,“緩之而後爭必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徵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果如其言,曹軍一擺出攻劉表的姿勢,袁氏便出現內訌。曹軍回兵各個擊破,遂平冀州。郭嘉也被封洧陽亭侯。

建安十二年(07年),郭嘉隨曹操平定烏桓。回兵途中郭嘉病重,不久去世,年三十八。諡貞侯。

郭嘉跟隨曹操11年,“行同騎乘,坐共幄席”,君臣相得,親密無間。郭嘉曹操:“真吾主也。”曹操郭嘉:“唯奉孝為能知孤意。”郭嘉病重,“太祖問疾者交錯。”不幸而死,曹操“臨其喪,甚哀”,並不無惋惜地對荀攸等人:“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擬交郭嘉以治國安邦之任,可見曹操是多麼賞識其才。郭嘉死後不久,曹操上表朝庭,全面肯定了郭嘉一生的功績,稱讚他“平定天下,謀功為高”,述追贈郭嘉封邑。

郭嘉英年早逝,給曹操的統一大業以很大影響——至少是曹操認為這樣。次年曹操赤壁失利,還深情嘆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後人有詩讚歎郭嘉: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

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

運謀如范蠡,決策似陳平,

可惜身先喪,中原樑棟傾。

郭嘉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有著過人的才智,但與賈詡不同,賈詡年輕時,就不斷的賣弄和炫耀自己的才智,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有過人的謀略。而郭嘉卻一直默默無聞,只有親近他的,與他同樣有著過人謀略及品行的朋友,才瞭解他還不為人知的才智。

郭嘉交的是什麼樣的人?他自信而清高,喜歡無拘無束,交友非常挑剔,只與心目中的仁人志士來往。但他待朋友非常真誠、熱情,喜歡通宵達旦地飲酒暢談。他拗不過朋友的邀請,到了袁紹的帳下,數十日後,他便離開了袁紹,臨行前,告訴朋友:袁紹非明主。當然意思是讓朋友早作打算,不然何必多,悄悄走了就是。

事實也證明了郭嘉的話,許攸為袁紹出計策,袁紹根本不聽,還反打許攸,確實不是明主。

同樣的,郭嘉的朋友,也沒有將他的話傳達給袁紹,不然袁紹必然會留下郭嘉。亂世中,一方霸主對謀士的態度只有一種:我得不到的,別人也休想得到。

從此事就能看出,郭嘉看人交友是極準的,並且只交有著一定品行的人。由此可見,郭嘉愛玩弄女人,甚至是愛吸食五石散最後致死,都是無稽之談。

郭嘉出生於潁川,當時為各路英豪出謀劃策的謀士,十之六七出於此地。喜歡交友的他,自然也結交了大批生於潁川的謀士,因為那是亂世,他看多了爭伐,見到了太多的流血,讓郭嘉開始思索未來的出路。

儘管淡薄心性,儘管不願意惹世俗是非,但他的血,畢竟是熱的。看到潑灑在地上的血一變冷,他的心絕對不會好受,但他不是出生顯赫世家的公子,他在等待機會。

曾經加入了袁紹陣營,雖然沒有出謀劃策,卻看到了許多,看清了袁紹並非明主,看到了隨軍出去的大批人馬,每次回來都少一撥,即使喝酒下肚,仰天醉倒,但是他的心卻無比的清晰。

荀彧向曹操推薦郭嘉,絕對不是個意外。荀彧與同樣出生潁川寒門的戲志才,郭嘉都相熟。郭嘉閒賦6年,荀彧已經跟在曹操身邊5年。郭嘉這6年,不可能是真的閒賦。郭嘉在成為曹操臣子之前,他就已經從荀彧那瞭解到了曹操,認為此人確實是亂世英雄。因此從不輕易展露才華的郭嘉,才有可能,在曹操的大帳下,第一次展現了他一直不為世人所知的驚人才智。

曹操與郭嘉的互相試探,對弈,讓曹操瞭解到,這個比他年輕15歲的青年,確實有著過人的才智,足以成為自己的智囊團。

而終於成為曹操麾下眾多謀士之一的郭嘉,開始了他賣命一樣的出謀劃策。

曹操這樣信任郭嘉,不是沒有原因的,身子虛弱的郭嘉,是他最忠心的部下,不顧勞累,隨曹操出軍,一路上甚至可以不眠不休的出謀劃策。先平定北方,等若積累了不敗的地位,隨後再南下,直取長江以南,這是曹操的宏業,也是郭嘉唯一能讓這連年爭伐的亂世,快速獲得統一的途徑。

他不是出生世家,因此他懂亂世的平民,有著何等的悲痛,因此他玩命一樣的跟隨曹操到南方。

同樣的出生貧寒的賈詡,與郭嘉正好相反,在亂世之中,他知道平民百姓,命比紙賤,因此他才想躋身官宦,因此他才出謀劃策,為了保全自己全家所有,他可以犧牲太多的人。

郭嘉看透的是自己的生死,他出計謀,必然用險招,為什麼?因為這樣犧牲的人最少,因為這樣才能以最快的速度,統一天下。

也只有這樣的郭嘉,才能讓曹操信任,讓曹操託付自己的孩子,讓曹操視為知己。因為天底下,唯有郭嘉是一心為他成就霸業的人。有了如此覺悟的人,不會為凡俗所困,不會費什麼心機去討好曹操,不會貪圖官爵高低。

這才是低調的郭嘉,為曹操出謀劃策十一載,一直擔任司空軍祭酒的真正原因。

只有徹底被郭嘉的心所征服,曹操才可能對郭嘉言聽計從,曹操並不是愚蠢的人,也不是心軟的人,理解錯了郭嘉的意思,導致了一意孤行,放走了劉備。並不是因為曹操多麼仁慈,而是因為他信任郭嘉,雖然郭嘉的本意是軟禁劉備。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郭嘉並不是不看重名聲的人,他知道人心的重要,就像他看透了人心一樣。因此他才不讓曹操殺劉備,留下罵名。原本就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的曹操,尚不在乎自己的卑劣罵名,但郭嘉卻在乎。

不過郭嘉任性,放浪不羈,不治行檢,估計是個除了吃喝,動腦子,交朋友,其他啥不願意再動的懶散人士,可能平時穿著都夠嗆,夜裡酒喝多了,早上起不來,早朝經常遲到啥的,被古板的陳群參了幾本。不過最瞭解郭嘉辛苦的曹操,又怎麼忍心怪罪他?甚至對郭嘉一如既往的生活作風大為欣賞,替他解釋:“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就這樣,漸漸離不開郭嘉,凡事難以決斷都會找郭嘉商量的曹操,一一的實現著他的宏圖霸業,即使郭嘉身子虛弱,病怏怏的,也依舊配合著曹操,出謀劃策。等曹操滿心歡喜的離開時,他才躺下,以酒鎮痛。

他自己的身體狀況,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也明白去了南方或偏北,水土不服,恐怕難以存活。但即便如此,他還是毅然追隨著,去遠征烏丸。

或許是因為水土不服,或許是病疫,總之這回郭嘉病在了臥榻上。

即使病重,郭嘉還是堅持為曹操出謀劃策。用兵貴在神速,是郭嘉對曹操的話,因此他也比任何人都更明白,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他必須讓曹操離開,為了儘早的統一北方。

但這一次,曹操並不安心郭嘉的病情,但最終還是在郭嘉的催促下,帶軍離開了軍營。

曹操並不知道,那個在病榻上還強裝精神的郭嘉,是以什麼樣的心態等待著他的凱旋。他也不知道,那一面,竟成了見郭嘉的最後一面。

凱旋路上,曹操還在不斷招人詢問郭嘉的病情,直到得知郭嘉病重而死,才終於悲痛大哭……見多了戰場上生死的曹操,真的崩潰了他嚎啕大哭,痛心不已,指天言:“天地廣闊,博納萬物,遂容不下我郭奉孝!豈天妒英才乎!”

他是真的痛哭了,痛哭完了,還沒有回過味,又不斷的給當年推薦他郭嘉的荀彧寫信。寫去了一封又一封。

曹操都已經快神經質了,但是郭嘉的操勞過度,不顧生死,只是為了讓曹操:平定北方,統一天下。

於是起初是這個年輕的人,一心為他完成宏圖霸業,最終是否變成了曹操為已故的郭嘉,繼續他的統一霸業?

08年,僅僅時隔一年,大破荊州的曹操,威脅徐庶北上,但徐庶是一個忠臣,進了曹營,一言不發。曹操再也沒有了郭嘉那樣得力的謀士,不得不事事躬親,引得頭風病加重,才最終有了殺華佗的一幕。

“奉孝,還記得嗎?我們曾經好,要一起取荊州……”我不知道,一心奪取荊州的曹操,一個人,在軍營裡,是否會有這樣寂寞的喃喃?在給荀彧的信中,曹操曾經提到郭嘉:“然與共論計,雲當先定荊”……可見,取荊州,是郭嘉生前與曹操共同的約定。但而今,只剩下曹操一人去實現。

一口氣,奪下了荊州,曹操似乎看到了統一天下的宏願即將實現。於是,我們才能漸漸理解,幾乎是白手起家的曹操,怎麼會在赤壁之戰,如此的急於求成。雖佔據了荊州,卻根基未穩,一路的勝利,讓他不顧眾謀臣的反對,就毅然決定攻取下整片荊州,最終在赤壁下功敗垂成,天下三分。

“有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曹操在赤壁下的悲泣不是諷刺謀臣的不力,而是郭嘉不在了,失去了荊州五郡。統一變得遙遙無期,他一個人,沒能完成當初的約定。

最後,曹操斬除帝黨殘餘力量,加九錫,臨帝位,享年66歲死去,卻僅留下了一個薄葬的曹操墓,等待著忠臣英魂的陪伴。曹操的一生中,只有這樣一個男人,一個比他還15歲的男人,影響了他全部的一生……難怪曹操,這個實際真正重情的人,用“毒恨”這樣的字眼,來詮釋心中極端的痛苦。

郭嘉與曹操統一天下的宏願,並沒有完成,但他們在亂世中的君臣信任,卻超脫了歷史,從來沒有一個謀臣,會得到主公這樣的信任。從來沒有一對君臣,可以如此相交。他們已經不是管仲之交,知音人可以比擬的了。亂世之中,他們本可以並肩一起謀劃天下,謀劃未來……

若論至愛,曹操最愛的,無疑還是他的霸業,但是在失去郭嘉時,他也失去了他實現霸業的未來。若有機會從頭來過,曹操是否還捨得郭嘉,如此操勞謀劃;捨得帶上病弱的郭嘉,一同遠征烏丸?

或許也只有在夢中,曹操才能與那對明眸相視,捧壺相邀:“與我煮酒,共論天下……”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