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狗血的太子位之爭(求推薦)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作為一個現代學霸,特別是一個“明朝通”的學霸,吳二紅當然深知,皇室小帥哥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和他的弟弟朱高煦,也就是永樂帝的兩個兒子之間那場轟轟烈烈的儲位之爭。

史書上只留下了那麼簡短的一段文字,但是,誰又能真正感同身受的理解文字裡真實的波瀾詭譎,愛恨情仇呢?

只有像二紅現在這樣,身處那個時代,她才知道了很多史書上來不及或者根本不會記下來的真正故事……

朱棣的大兒子朱高熾,喜靜厭動,體態肥胖,是個00多斤的大胖子,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扶著,走路也是跌跌撞撞,但是他儒雅,博學,深得文臣的喜愛,朝中支援他的佔大多數,連一母所生的徐皇后也堅決主張立朱高熾。

對於一生嗜武的朱棣來講,他當然不喜歡這個大胖子。

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作戰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在整個靖難中立下了大功,朱棣自己覺得,只有這個兒子,“英果類我”。

當時的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也都看好朱高煦,常在朱棣前稱讚他的功勞,認為這儲君之位只有朱高煦更合適。

可是,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初,為避免後世子孫爭奪儲位,早早地就定下了“嫡長子繼承制”。

朱高熾是徐皇后所生的長子,是按照“嫡長子繼承制”的唯一合法的皇位繼承人。

在“合法”與“合適”之間,一向殺伐決斷的朱棣,也變得舉棋不定。

其實困於“立長立嫡”還是“立德立賢”的皇帝,朱棣並不是第一人。往往越是那些英明能幹的君主,在挑選皇位繼承人時,越是慎重。

因為,他們總想挑一個能跟自己一樣出色,甚至比自己還出色的繼承人,來延續自己的盛世,但往往事與願違。

別的不說,你看那唐太宗李世民,雖然明知道皇四子李恪更適合繼承江山,但為了安慰長孫皇后,還是立了嫡長子李承乾,後來又後悔,一生幾次立太子、廢太子。

到最後挑花了眼,閉眼前,匆匆選了個最不濟的李治,這個小兒子,除了色心強大,其它什麼都弱爆了,膽敢在皇帝病榻前跟父皇小老婆偷情,最後還把江山被武才人給搶了。

就更不用說,康熙大帝對立太子的延宕造成的“九子奪嫡”……

正所謂當局者迷!皇帝在立儲的事情上拖延得越久,後患就越大。

太子位之爭,朱高熾與朱高煦的兩派人馬,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可是皇帝卻遲遲不表態,眼看就要由“暗鬥”模式轉變為“明爭”。

可是這場箭在弦上的激烈爭奪,後來卻因為一句話,而變得塵埃落定。

而這句話只有三個字:“好聖孫!”,卻達到了一言九鼎的效果。

說這話的人,是當時著名的文臣解縉。他可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神童,以急智著名。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據說,當年皇后有喜,朱棣讓解縉作詩,解縉詩曰:“君王昨夜降金龍,”

朱棣說,是個女孩。

解縉馬上說:“化作嫦娥下九重。”

朱棣嘆氣:可惜死了。

解縉再接:“料是人間留不住,”

朱棣說,扔到池塘了。

解縉最後吟出一句:“翻身跳入水晶宮。”

在學霸姚清華的心中,這個解縉可以說是史上最早的段子手吧。比如後來的周星馳電影《唐伯虎點秋香》裡唐伯虎作詩:

“這個女子不是人,

九天仙女下凡塵,

兒孫個個都是賊,

偷來蟠桃獻母親。”

這種諸如腦筋急轉彎的作詩手法,完全是偷師前輩解縉啊。這解縉若是生在現代,隨便吟出一個金句,一定轉遍微信,微博,刷爆朋友圈呀。

這樣一位天才級段子手,說話當然能夠一針見血。

宮裡人人都知道,朱瞻基出生的那一天,還是燕王的皇爺爺朱棣曾經作了一個夢,他夢見自己的父親太祖皇帝朱元璋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

大圭象徵著權力,皇太祖將大圭賜給朱棣,正說明要將江山交給他,朱棣醒來以後正在回憶夢中的情景,忽然有人報告說太子妃生產了。

朱棣馬上意識到,難道夢中的情景正映證在孫子的身上?他馬上跑去看孫子,見剛出生的朱瞻基長得非常像自己,並且臉上一團英氣。朱棣看後非常高興,這件事對他下決心發動靖難之役也有很作用。

看來,正是因為天才段子手解縉,深知皇太孫在朱棣心裡的位置,才用這三個字的勸諫,讓儲君之位一錘定音。

可以說,別的皇子都是因為繼承太子位的父親廕庇,將來再成為儲君。

可是對於朱瞻基來說,正是因為他這個皇太孫,廕庇了他的父親,皇爺爺朱棣才下決心把太子位傳給了朱高熾。

說起來,這場太子位之爭,還真是有點狗血啊。

永樂二年,朱棣正式立大兒子朱高熾為太子,朱瞻基為皇太孫。在歷史上,被正式冊立為皇太孫的只有兩個,朱瞻基就是其中之一。

既然太子位分已定,朱棣就得對朱高煦下狠心,讓他離開南京,去山高路遠的封地雲南就藩了。

可是當時年輕氣盛的朱高煦,怎肯善罷甘休?

宣佈就藩的第二天,在奉天殿裡,當著滿朝文武,朱高煦忽然如風一樣,衝了進去,撲通一聲,跪在朱棣面前,聲音裡全是憤懣:“父皇,兒臣絕對不去雲南。當日父皇在戰場上,親口許諾這皇位是我的,為什麼今日竟然讓我離開京城?”

“高煦,大臣們都說,你性格粗野,脾氣暴躁,將來就算當了皇帝,也一定是個暴君,朕還一直不太相信,方才見你說話,你果然在戰場上的毛脾氣還沒改!更讓朕不後悔現在的選擇了。”

朱棣坐在金鑾殿上,冷冷地俯視著跪拜在王座下面的兒子。

“父皇,想當年,在戰場上,兒臣陪你經歷了那麼多的生死,承蒙老天庇佑,撿了一條命,可是,現在你卻要我拖著這傷病之身,卻千里之外的雲南,父皇是不是希望,我最好能夠死在雲南的窮山惡水,不再回來,這樣你也就不用對我負疚了?”

(親們,這個皇室之爭離我們是很遙遠啦,話說,這麼有脾氣的漢王這回是不是死翹翹了呢?請聽下回分解,哈哈,本說書人講得口渴啦,親,賞個票票啦,求推薦,求收藏,求打賞。)(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