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劉備的用人之法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劉備殺了梁綱,對秦翊卻拜為中郎將,讓他統領自己和梁綱的四千兵,橋蕤和劉詳的兵則分由關羽張飛等人統領。

這一次能得壽春,雖然靠的是周平圍城迫敵之策,但秦翊出降卻是關鍵,其中劉馥說服秦翊又是關鍵中的關鍵。

因此,劉馥也是有大功之人。

清理了橋蕤居住的將軍府,安定了城內百姓,劉備讓秦翊將劉馥請來。

“幸有元穎,孤才能如此快得入壽春啊!”

劉備見到劉馥,顯得甚是歡喜,不但因為劉馥有功,更因為周平稱讚劉馥是個人才。

能讓善於識人的周文安誇讚之人,必不會差。

劉備已經被朝廷封為宜城侯,他此時可以自稱為孤。

“將軍能得壽春,靠的是將軍之威,還有軍師中郎將之謀和秦翊將軍之明大義,馥只是順勢而言,跟秦將軍多說了幾句而已。”

劉馥謙虛答道。

周平笑道:“哈哈,你這多言幾句,卻可頂得上數萬勇士啊!”

“周中郎將過獎了,馥與周中郎將皆為沛國之人,此前劉將軍任豫州刺史時,曾散分軍糧救濟豫州百姓,此乃仁善之舉,可見劉將軍乃是心繫天下百姓之人。如此仁君,有志義士皆欲歸心,秦將軍先有歸降之心,後才能有馥勸言之語。”

“你我既同為一郡之人,你也不要稱我為中郎將,那會顯得太過見外,稱我文安即可。”

“馥豈可失禮!”

劉備大笑:“哈哈哈……元穎,你不如與孤一樣,稱文安為先生。”

劉馥忙道:“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魯肅的人馬還沒走到壽春,劉備就已經拿下壽春,便又讓他率領人馬回守合肥。

現在九江已平,下一步就是要進兵廬江了。

但九江也需要留下兵馬屯守,所以九江太守的人選是關鍵。

周平的意思,是讓太史慈來當九江太守。

目的是想讓太史慈忠於劉備。

“主公,平以為,太史子義宜任九江太守之職?”

周平來找劉備,說道。

“為何?”

劉備顯得很驚訝,面露疑難之色。

“太史子義甚有勇力與膽略,有大將之才,有他鎮守九江,咱們也可安心進兵廬江。”

“子義之才我當然知道,只是他如今仍是劉揚州之屬……”

劉備雖然說是為了援助劉繇出兵,但他怎麼會拼命打下了九江又拱手送人。

“我曾聽說,之前有人薦子義為大將,劉正禮因子義身份未尊而不同意,只是讓他率領輕騎偵探,可見劉正禮並未重用子義。主公若是委之於九江太守重任,可令子義知道主公待其之厚,從而可讓他忠於主公。”

“你所言之事我已想過,子義昔日曾為孔北海突圍來求援,可知他乃重義之人。如今他追隨同州劉正禮,雖未得重用,只是他也不會棄正禮而歸我。九江太守之職,我想讓雲長出任,至於太史子義,他如今只是自稱丹陽太守,我可正式上表薦他為丹陽太守,先生以為如何?”

周平仔細一想,覺得劉備所說,似乎才是當前最好的安排。

這樣既可以表示了對太史慈的看重,又沒有讓自己人受到輕視。

而且,周平知道劉繇可能快要死了,劉繇一死,太史慈就可以正式歸屬劉備。

但劉備並不知道,而九江對於徐州來說,又尤為重要,不能隨便給了別人。

太史慈聚眾自稱為丹陽太守,身為揚州牧的劉繇,卻沒有為他向朝廷上表正名,現在劉備為他向朝廷上表,也足以表示出對太史慈的重視。

反正丹陽郡現在也沒在自己手裡,隨便給誰都可以。

周平覺得自己看的是長遠,劉備看的主要是眼前,二人所看到的東西不一樣,所處的位置也不一樣,想法便會不同。

“主公如此安排甚好,是平想的不夠周到。”周平對劉備拱手道。

劉備走過去握著他的手:“呵呵,先生言重了,先生所言亦有道理,只是九江之地,北連徐州豫州,我們又要兵馬南下,此地甚為重要,不可有失。也不是我信不過子義,只是有雲長守在此處,我更可放心。”

周平回到房間,終於領悟到一些事情。

自己看的是大勢,在用人方面,主要是以才能用人。

劉備卻不同,他看的除了大勢,還有利益,在用人方面,除了才能之外,親疏關係更是重要的一個因素。

現在徐州的五個郡國守相,彭城相是東海人蕭建,廣陵太守是下邳人陳登,下邳相是東海人麋竺,東海相是廣陵人徐璆,這些都是徐州本地世家豪族之人。

只有琅琊相臧霸是兗州泰山人,臧霸雖然聽劉備之令,但沒有認劉備為主公,還算不上是真正的自己人。

就是妻兄麋竺,代表的也主要是徐州豪強的利益。

所以,在揚州,劉備必須要讓自己人來掌握郡守之權,只有這樣自己佔領的地盤才會穩固。

周平還想到一點,那就是自己只是一個謀士,可以向劉備推薦有才之人,但怎麼用,那是劉備的事。

劉備要是不懂用人,那他就不是一個好主公,也很難在這亂世生存和發展。

自己向劉備推薦太史慈出任九江太守,還很有可能會引起劉備的猜忌。

因為太史慈如果知道是周平所薦,他或許會更加感激推薦的周平,而不是任命的劉備。

劉備有理由認為,周平這是在布植己黨,這是會遭忌的。

周平不知道劉備會不會這麼想,但自己以後絕對不能再這麼做。

除了生殺大權之外,任免之權也是要牢牢掌握在君主手中的。

幾日後,劉備表任關羽為九江太守,又上表太史慈為丹陽太守,讓劉馥出任合肥縣令。

其實劉備的兩位義弟,關羽和張飛,按說是張飛得的功勞要多一些,但在綜合能力方面,關羽要比張飛強很多。

因此,劉備要先用關羽為郡守,然後才會是張飛。

太史慈得了劉備表薦,心中也是十分歡喜。

他之前在丹陽,只是聚了一幫人,自稱為丹陽太守,根本就沒有人承認。

現在徐州牧劉備上表他為丹陽太守,雖然這個身份也還是不實,但至少可以拿得出手。等到了丹陽,會有更多的人來承認和支援,到時候他就是真正的丹陽太守了。

再好好想一想劉繇和劉備對待自己的態度,太史慈還是覺得劉備更會用人,心裡也對劉備多了一些敬意。

劉馥倒也不推辭,直接受了合肥令之任,到任之後,立刻徵召百姓修固城牆,多積木石等守城之物。

劉備讓關羽率領一萬兵馬,和太史慈的五千兵,一起進屯歷陽,一方面是為了吸引分散孫策的兵馬,同時蒐集和造制舟船,只等再攻下廬江,便可以從九江和廬江兩地同時渡江,奪取江東。

到了合肥,劉備見到了魯肅,署任他為別部司馬,照舊統領其眾。

又在合肥歇息了數日,建安元年五月初,劉備帶著周平和張飛魯肅等人,率領四萬餘兵,離開合肥,向廬江行進。

劉備從徐州帶來的兵馬只有三萬人,得了壽春的近萬降卒,加上魯肅的一萬餘眾,如果再算上太史慈的五千人,那就是有五萬多人。

但關羽和太史慈留下了一萬五千人屯守歷陽,他只有四萬餘人帶去攻打廬江。

袁術從壽春帶走的兵馬有兩萬六千多人,被太史慈追襲損失了兩三千人,廬江太守劉勳本來也有一萬多兵,所以現在廬江也有三萬多兵馬。

之前劉備拿壽春沒辦法,袁術暗自高興,以為再過不久,劉備就會因為攻不下壽春而退兵,就如曹操攻不下郯城退兵一樣。

那樣的話,他就可以重回壽春。

可他沒高興幾日,就聽到秦翊與梁綱背叛,殺了橋蕤和劉詳,降歸劉備,並且讓劉備得了壽春的訊息。

這個訊息讓袁術大為吃驚,料想劉備得了壽春,下一步可能就是向廬江進兵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為此,他急忙派人去令孫策帶兵來援。

同時,為了阻擋劉備,他讓吳景和孫賁帶領六千兵進守舒縣,又讓張勳帶領一萬兵進守居巢。

孫策自從渡江打跑劉繇之後,兵力大漲,現在的實力幾乎可以和袁術一樣,甚至是比他更強。

袁術也感覺到,孫策正在有意或無意的想要脫離自己的控制,剛從壽春跑到皖縣時,曾經派人去讓孫策領兵往援壽春,但孫策當時說是要剿賊,等剿完賊之後再來援助。

這分明就是拒絕了袁術的軍令,但他又無可奈何,總不能帶兵去攻打孫策吧!

幸好吳景和孫賁還跟在袁術身邊,現在正好讓他們二人領兵屯守舒縣,只等劉備大軍一到,看你孫策還來不來援。

有了舒縣的吳景和孫賁,還有居巢的張勳這兩道防線,那可比九江的陰陵和西曲陽穩固多了。

梁綱和秦翊那些人會叛,但吳景和孫賁還有張勳都不可能會背叛,這一點袁術很有信心。

況且,袁術知道孫策一定會領兵來援,他現在心中並不是很擔憂。

而孫策在幾個月前,追太史慈和周平到春谷,不但追不到人,還折損了陳武。

看著周平等人渡江,他怕山越賊首祖郎又再為周平所用,便帶兵先去陵陽攻打祖郎。

祖郎跟孫策算是有仇。

之前孫策去向袁術求要父親的部曲,袁術不給,讓他去依靠當時任為丹陽太守的吳景和丹陽都尉的孫賁。

孫策到了丹陽,召募到幾百丹陽兵,結果被祖郎襲擊,把人都打沒了。

但現在不一樣,孫策率領三萬兵馬來攻。

周平雖然已經讓太史慈告訴他,要使用化整為散,敵進我退,敵退我進之策。可祖郎哪裡捨得丟掉這麼多年積攢存下來的東西,不肯遁逃進山,據城堅守。

很快就被孫策攻破,生擒了祖郎。

孫策卻沒有殺他,而是將他勸降,又得了他的人馬。

擒了祖郎後,丹陽其他賊帥不敢再聚眾抵抗,不是降了孫策,就是散入山中躲避。

孫策平定了丹陽諸賊,又帶兵去攻打吳郡的鄒他、錢銅、王成和嚴白虎等人。

這些人也擋不住孫策,很快就被剿滅,而現在正是建安元年四月。

之前劉備出兵攻打九江,孫策當時以為,壽春有那麼多兵馬,肯定能守住。

但沒想到,陰陵和西曲陽先後被劉備攻下,袁術更是因此而懼,領兵逃到廬江,只留下橋蕤和劉詳等將領一萬兵屯守。

這個時候,孫策還以為橋蕤只要不出戰,就能守住壽春。

可是結果又大大出乎意料,壽春城也丟了,九江徹底落入劉備之手。

這時候孫策就不能安心了,因為從九江可以渡江過丹陽,他立刻讓周瑜和黃蓋統領一萬兵馬去守衛牛渚,防止劉備兵馬渡江。

此時的丹陽太守還是周尚,也就是周瑜的叔父。

有周瑜去守牛渚,孫策也較為放心。

緊接著,孫策又得知袁術讓吳景和孫賁統領六千兵守舒縣,而劉備親率四萬多兵,正由合肥向舒縣行進,袁術派人來讓他速速帶兵去援助。

孫策有些糾結為難,他現在正想帶兵去攻打會稽。

現在丹陽和吳郡都已經徹底平定,如果再攻下會稽,江東之地基本可以無憂。

“伯符為何發愁?”孫靜看到孫策面有憂色,問道。

孫靜是孫堅之弟,字幼臺,孫策平定吳郡諸賊後,將他請來。

“劉備已攻下九江,如今領兵南下,欲攻廬江。袁將軍令我領兵往援,我想趁著得勝之勢,攻下會稽,又怕劉備攻下廬江,若是那樣,我便為劉備所圍,難有出路了。”

“呵呵,你大可放心攻打會稽,袁將軍在壽春時,因有廬江可退,所以未能固守。如今他退至皖縣,已是無處可退,必會堅守廬江。劉備兵馬雖多,其中卻是參雜了不少賊眾,只要舒縣與居巢據城固守,劉備必不能破。”

孫靜繼續說道:“你奮力急攻,迅速奪下會稽,便可領兵往援,到那時,你兵馬未到,而劉備必已先退,如此既可得會稽,又可保廬江,甚至還能奪回九江。如若你此時領兵往援,廬江固然可保,但劉備退守合肥,與你相持,則會稽不知何日可得。倘若會稽之兵北上,則吳郡亦危了。”

孫策仔細想想,確實是這個理,有吳景和孫賁守著舒縣,又有張勳守著居巢,皖縣還有袁術和劉勳坐鎮,劉備不可能那麼快就能攻下廬江。

而奪取會稽,現在剛剛平定收編了諸多賊眾,正是乘勝進擊的好機會,不可錯失。

孫策想定,先派人回去向袁術稟報,說自己一個月內便可攻下會稽,只等攻下會稽,便會立刻領兵往援,讓他們據城堅守,不要棄城退走。

他還派人去舒縣,讓吳景和孫賁守住舒縣,自己很快就會來援。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