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是否有秘笈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當我感嘆一無所有之時,其實我也知道這有點虛偽,這不過是顧影自憐的把戲罷了。我其實還有很多東西。有班長的關照、有嶽父母的關心、有戰友的牽掛。最重要的,我還有錢。

錢這個東西,是大多數人缺乏的。當我擁有財務自由之時,它卻變得無足輕重似的,我經常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這是為什麼呢?我曾經那麼貧窮,那麼渴望錢財,到今天,它卻沒能給我帶來想象中的興奮和滿足感。當我覺得用錢能夠解決的事都是小事的時候,我估計是攤上大事了。

妍子恐怕也是這樣想的吧?

也許,我沒有認識到心理的作用。當你把每一件事情排序,這個排序經常是變動的。當我在小山村的時候,錢,肯定是排在第一位。而如今,排在第一位的,是妍子。這就不是錢的問題了,她的問題也不是錢。

當錢解決不了的問題,這就是大問題。

每一個階段,我們都在心理的需求中排序,如同馬斯洛的層次需求論,一個一個的階梯,實際上,最後一個階梯,也就是金字塔的頂端,自我實現,這基本上是個虛幻的目標。我們無法認清自我,也不知道有沒有實現。

我們經常被現實的問題所干擾,轉移心理的目標。我們也被慾望的擴充套件而牽引,給自己創造更大的渴求。

人心不足蛇吞象,沒有滿足的時候。

在心理上,沒有人能夠真正滿足。妍子說要找的安心的家,是不是企圖解決這個問題呢?也許,她只是想試試。

我讀過一些書,企圖找出發財的秘笈,找出命運的捷徑,找出導師般的預言。但是,幾乎沒有這種密籍的存在,所有大師,所面對的心靈問題,無一不受生活的干擾。因為最真實的,是他們的生活。

史鐵生說:我的職業是在家生病,業餘才是寫作。

許多武俠和網絡小說,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讓人做夢。在這些夢中,有一個捷徑或者秘笈,讓人滿足現實中渴望的東西。比如張無忌,從一個孤兒,獲得能力、聲望、美女、地位,這些奇遇,幫助解決了慾望中渴求的結果。令狐沖也是這樣,郭靖也是這樣。他們只要擁有善良,他們最終就因為某個絕世武功或者武林秘籍,而笑傲江湖。

但是善良,哪個讀者不認為自己善良呢?

用一點點的自以為是的優點,就可以獲得巨大的成功。這是一種投機取巧的辦法。

我不否認竅門的存在,也許有人把這些竅門叫做知道。但是,即使是真正的知識,也因解決問題而存在。離開問題,它就沒有意義。

很多知識分子面臨事實上的困境,許多人因此鬱鬱而終。他們在自以為掌握真理的情況,被現實一次又一次的折磨,甚至受到羞辱。他們就會變得憤世嫉俗,如果祥林嫂,天天重複那幾句話,朋友和親人都要遠離他,防止被他的負能量摧毀,讓他孤家寡人。但知識分子是可以用語言來自洽的,他們往往認為自已是曲高和寡,甚至用卓爾不群來讓自己開心。

這是為什麼呢?就象我看了易經,懂得一些算命的方法,但為什麼無法利用它改變自己的命運,是易經錯了,還是我錯了?

有可能都不是。

我們學了一大堆知識,這些知識中有真的,有假的,有不適合現實只是頭腦中能夠自洽的,也有當時管用但現在已經被拋棄的。也許我們學了一車東西,能夠真正有用的,只有一口袋而已。因為即使有許多真知,有許多有用的竅門,你的一生卻根本沒有遇上能夠使用它的條件。

比如,你整天研究帝王之術,但一生卻沒有機會靠近帝王,這種沒經檢驗的知識,其實用性就值得懷疑。況且,即使你說的都對,有什麼用呢?你沒辦法影響帝王,你白學了。你無法用此來解決自己和身邊的問題。

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

而真正成功的能夠影響帝王的,先得學好八股文,這是我在南京貢院時得到的啟示。八股文,純粹文字和智商的遊戲,根本無法用來判斷一個人政治才能的高低,但必須的階段要經過,你必須在你的前半生花上最大的力氣。

只有登弟後,你的政治秘笈才能夠起作用。大多數有政治抱負或者說有些所謂秘笈的人,就倒在這上面,倒在你看不起的八股文。

當然,另一個岔路出來了,就是把手段當目標。

比如你的目標是實現政治上的理想,把多年修煉的秘笈試驗一下。結果你為了實現這個跨越,精心鑽研八股文,精心鑽研為官之道,精心鑽研如何取得權力和平臺,結果,你在這種習慣中,忘記了初心,被官場所同化,這好像是大多數有志於政治的青年的結局,二十四史中就有很多例子。

比如你的目標是一個美好的愛情、圓滿的家庭,那需要錢。你在掙錢中習慣了,把生活當成了掙錢本身。

此之謂失其本心。

還有一些學者,我姑且稱他們為學者,就是抱著自以為的秘笈不放的人。這被稱為理想主義,也被讚頌為堅持真理。這些人有價值,是因為他的秘笈有價值,而他本人,很容易誇大自己的價值,而憤憤不平。

沒必要憤憤不平,因為你的秘笈在沒有造成社會影響的時候,你應該甘願做冷板凳。你堅持你的真理,並不具備讓所有人都要聽你的權力,人人都有選擇權,你憑什麼要大家頂禮膜拜?除非,你的秘笈得到了大家的承認。

沒有市場的物品,就不是商品,你不要指望它現在就能換個好價錢。

如果套用商品的概念來理解,也許比方打起來更順暢一些。秘笈,貌似有實用性,也就是有使用價值。秘笈被少數人掌握,也就有了稀缺性。但,你不能指望,它一定是個好的商品。比如,紅樓夢中妙玉的茶,什麼時候的梅花什麼時候的雪水,稀缺性不可否認。她給寶玉的茶得到了高度的讚賞,也體現了實用性。但是,它是好商品嗎?沒有寶玉的到來,它就很難發揮如此的價值了。受眾太小,難以形成市場。

當然,今天所說的奢侈品不一樣,它的存在,其實是在滿足人們奢華的內心,其受眾是廣大的,而產品故意搞稀缺,這是飢餓營銷,賣的就是你的慾望。

上一次,在張思遠的婚禮上,聽到一個詞叫“輕奢”,被小池當場駁斥:其實就是沒錢。小池這個人說話不給人留面子,太有攻擊性。

在讀《史記》的時候,我對張良佩服得五體投地,因為一個機緣,或者說就是因為他的善良和修養,就得到了一部秘笈《太公兵法》,或者有人說那其實是《太公陰符經》,從此就成名天下,成為所有讀書人嚮往的奇蹟。

在《史記》裡,張良是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我在讀書的時候,深刻地感受到司馬遷對他的偏愛。《留侯列傳》寫得極為精彩極有感情,在那個泥沙俱下的動盪的大時代裡,張良絕對是一股清流。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這話雖然是從劉邦口中出來,但這句話所隱含的意義,確實給秘笈蒙上了神奇的色彩。

在整篇文章中,司馬遷描寫了一個韓國貴族後代的傳奇一生,如果按太史公的筆法,這是一個改變了歷史的人物。比如大鐵椎刺殺秦始皇的事情,那一擊,雖然沒有擊中秦始皇本人,但卻把他嚇死了,這算不算改變歷史?幫助劉邦建立漢朝,這算不算改變歷史?後來又為推翻呂氏恢復劉家天下出謀劃策,這算不算改變歷史?

這個人的成就,就代表了這個秘笈的偉大。看到這裡,我們都想有張良的奇遇,都對秘笈產生了巨大的期待。這也許就是秘笈對我們吸引力巨大的開始吧。

但是,當我看過《太公兵法》,甚至也認真看過《太公陰符經》這些書後,覺得沒有什麼太大的秘密,根本算不上改天換地、一招致敵的法寶。這是為什麼呢?是我沒讀懂?

不對吧,這本書面世不說多久,不說三四千年姜太公的時代,就是從西漢張良得到之時起,也有二千年了。歷史上這麼多聰明偉大的人,讀過這本書,也沒見有什麼巨大的發現和心得。這只能說明,這個所謂的秘笈,不過是一本普通的書。

但為什麼司馬遷要渲染它呢?估計與他自身的愛好有關。司馬遷喜歡道家,張良是道家人物。

當然,姜太公也被認為是道家人物,那本兵書也是道家經典。而張良,後來的功成身退的做法,也符合道家的標準。與其說司馬遷在喜歡張良,不如說他在鼓吹自己的信仰。

太史公,這個職務,既要管歷史,也要看星相,管占卜,這是司馬遷的專業。看星相、管占卜,這正是道家的強項,所以,有人說司馬遷的道家傾向明顯,這是職業特點決定的。

自從漢武帝有儒家傾向以來,司馬遷為了自己的信仰,也作了最大的努力。在政府指導思想的轉變中,司馬遷代表即將失勢的道家,在朝廷鬥爭失敗後,轉向著書立說,為道家的傳承作最後的努力。

但是,歷史終歸發展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代了。

此時,司馬遷是多麼懷念張良的出現啊,漢代開國功臣的事蹟,是不是還能喚起漢武帝對道家的尊重呢?此時,司馬遷是多麼希望有一本秘笈出現啊,一本立馬可以改變歷史,震驚天下的道家秘笈。

等來的失望,抗爭的失敗。讓他情緒很不穩定,為了兒時的朋友李陵,與皇帝情緒化的抗爭,終於觸怒了一代聖主,司馬遷受到了殘酷和屈辱的宮刑。秘笈沒有來,張良沒有來,司馬遷怎麼辦呢?

張良的晚年,是在關中的山上度過的,五百童男童女,他在煉丹,他如果長生不老,此時應該出來啊。但如果他沒有長生不老,道家還有超脫的人物嗎?太史公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和懷疑之中。

在一封寫給同鄉讀書人的信中,他表明了自己的心志。如果沒有秘笈,我就創造一個秘笈。藏之名山,傳之後世。如同《太公兵法》一樣,期望後世能夠出現一個張良。

此時,太史公的心情,與其說是相信張良是因為秘笈起了作用,倒不如說,他願意相信秘笈的存在。即使不存在,他要創造一個。這有點像自我安慰,也有點像自欺欺人。

但以他深厚的學術底蘊,以他飽滿的使命感情,他沒有寫出秘笈,卻寫出了一部偉大的歷史教科書、偉大的文學經典。這本不是秘笈的經典,被稱作“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有意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

歷史上許多經典,產生的影響經常與作者開始的初衷不同,但這些經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高手寫的。

比如《金瓶梅》,作者定作的初衷,不過是勸人不要貪戀淫慾。結果,在我們今天,它的最大價值,是讓我們瞭解了明清市井生活的細節,甚至很多細節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由於描寫生活細膩生動,我們今天看到的,明清時期,人們吃什麼、穿什麼、住什麼,米賣多少價錢、田有多大產量等。

比如《資治通鑑》,本意是要為帝王治國理政和家族傳承提供資料的,結果成了大家通讀的歷史教材。

最有趣的是晉代葛洪寫的《抱朴子》,本來是要修道成仙的,長生不老的,具備所有秘笈的特徵。但他要達到的目的,沒幾個人達到過。也沒聽說有誰因為看了《抱朴子》飛昇成仙的,但今天,這本書,成了中醫藥著作,專家根據它的描述,找到了治療瘧疾的特效藥:青蒿素。

許多人說《周易》是本秘笈,但我認為,這本秘笈有幾個問題:第一,讀不太懂。這本書過於宏大,一般人沒有能力全面把握。比如算命,只是它的功能之一。但孔子又說善易者不卜,因為只要掌握了自然法則,你照著順應就行了。第二,難以和現實對應。這本書從卦像來分析,如同一部哲學,還有數理。但從繫辭來說,就像是拉家常,打比喻。兩者之間,缺乏一個解釋的可供理解的操作通道,這就造成了大量的歧義。與這相對應的,還有一本書《黃帝內經》,這也不像是本秘籍,雖然它是偉大的經典,但有幾個人能夠全面讀懂它,有幾個人能夠全面應用它?只掌握其中幾項功能,就了不得了。

在我們心目中,秘笈應該具備以下特點:好學,一看即會;管用,一招致敵。

我想起了董先生給我的《推背圖》,這彷彿具備了秘笈的所有特徵。這產生於唐代的東西,流傳於社會也大約千年了。如果你讀懂了他的文字或畫面,或許就可以預知五百年了。

這東西好象真有那麼神,解釋已經過去的歷史現象,還真有點像那麼回事。要不然,董先生怎麼傳給我呢?還以如此鄭重的方式:臨終託付。

但這東西存在於社會上,它的功效就很值得懷疑。如果真的像它預測的那麼準確,那麼,每個朝代的帝王都會有這個衝動:消滅它。

當一個帝王看到這圖上推算的,本朝代即將滅亡時,他是什麼心情?比如,一個姓張的人看到,馬上將迎來一個嶄新的張家人建立的朝代,是不是每個自命不凡的張姓人,都有造反的蠢蠢欲動?

更重要的是,如果歷史是註定的,那麼帝王非要如此努力幹什麼?朱元璋如果知道自己的兒子要造反,為什麼不先把朱棣殺了,以保護自己喜愛的孫子?

如果道光皇帝知道自己在位時,註定要受外國人欺負,何必那麼努力奮鬥、勤儉節約呢?穿補丁衣服,皇后生日,只招待大臣一碗打滷麵?該吃吃該喝喝,等到簽訂《南京條約》的那一天。

明末清初的時候,有個才子叫金聖嘆,自認為讀懂了這本書,就給它寫了註解,讓所有人都看得懂,以至於此書大量流傳民間。這當然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重視,把金聖嘆殺了。

殺個人容易,完全禁掉書卻難。民間流傳量太大,分佈範圍太廣,想要收繳完畢,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況且,民間有些人的心態是這樣的,朝廷越是禁止的,我越是要私藏,當書越來越少的時候,我這本就是秘笈了,奇貨可居。

朝廷還是高手多。有人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辦法,魚目混珠。是這樣操作的,將這本書裡的預言,把順序打亂,形成多個不同順序的版本,然後大量印刷,全國發行。這樣,依據物以稀為貴的反向推理,多了,就不值錢了,就不秘了。秘都不秘,叫什麼秘笈?

另一方面,每個人都可以看到不同版本的秘笈,就有順序的爭論,就有正版與盜版的爭論,在這眾多的爭論中。原始的真版本就淹沒在沒有意義的討論中了,現在,沒有誰有能力辨別,哪個才是原始的真版。

當真貨沒有辨識度的時候,真貨也視同於假貨,沒有價值了。這是中國文化史上,劣幣驅逐良幣最成功的操作。

是不是,董先生以為,他給我的古本《推背圖》,就是原始的真版呢?我估計,他也難以確認,我自己更沒判別能力了。

秘笈帶給我們的期待,主要是期待它所承載的秘術。也就是超出常人的能力。這是學習上的投機取巧,總想一術行天下,短期學習,就可以所向無敵。

我們對魔術著迷,雖然魔術師一再告誡我們:魔術是假的。但我們寧願相信,真的有神奇法術的存在。

我們與其是在給魔術師掌聲,不如是在試圖肯定自己的猜想:有超越現實的法術。

有沒有?有。吳承恩在《西遊記》中所描寫的千里眼、順風耳,是法術。但經過幾百年的科技發展,有了電話,電視,電腦,這些技術都成了現實。但這些技術的進步,是長時間數代人積累而來,而不是古人留下的秘笈中就寫好了的操作指南。

我們都是懶漢,總想一飛沖天。

當人類的思想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品種的時候,就產生了一個巨大的矛盾:現實的有限性約束,與思維無限性之間的矛盾。你可以想象到宇宙邊際,你可以期盼未來,但你必須始終地留在現實之中。

凡是能夠有超越現實的可能,都會寄託人們最大的熱情。比如武俠小說中所描寫的大俠境界,人們超越現實獲得的自由空間,就成了暢銷的理由。

武俠因為得到秘笈,實現了三個自由。一是財務自由。武俠的世界裡,銀子總是花不完的,這在現實中,也許只有極少數人才能夠做到這一點。僅憑這一點,就夠讀者意淫了。二是行為自由。殺人隨便、盜搶隨便,好像法律和政府都不存在,有的幫派領袖,彷彿自創了一個政府,當上了事實上的皇帝。三是身體自由,有輕功,可以隨便擺脫地心吸引力,飛來飛去。有氣功,鋼筋鐵骨不怕打擊,還有不怕雪山冰冷的,不怕高原缺氧的,不怕海水淹沒的。這些自由,可以快意人生,心情地滿足自己的慾望。其實,讀的慾望在閱讀中,也得到了釋放。

正確利用人們追求秘術的心態,有藝術作品,也有魔術表演。而不正確地利用,與斷手人之類的江湖騙子類似。

偽秘笈只是讓讀書人自以為是,也還罷了,但有人偏要把它運用於真實的實踐,就造成了災難。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比如義和團,總是相信那道符、這道咒,可以令人刀槍不入,於是成批成批地倒下,血流成河,成為慘劇。在物質面前,在現實面前,這些可提供速成超能力的秘術,都不堪一擊。

我不敢否認秘笈的存在,也許是前人經驗的總結。但總得要試一試,才能判別它的真偽。而不是以為自己讀了幾本稀缺的書,就以真理在握的姿態,搞知識霸權。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