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卷 第一百九十二章 無慾觀其妙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我現在的讀書狀態,與原來明顯不同。在學校是為了考試,在董先生處是為了學習知識,在北京聽講座是在尋找答案,而今天,純屬消遣,習慣了看書這種消遣方式,就是沒目的的讀書了。沒目的,就讀得雜;為消遣,就很輕鬆。

在讀南先生的書時,有時也覺得他引用的書籍和知識來源太多了,也太雜了。估計年輕的時候,也是沒目的讀書,才有今天的風格吧。

他提到多次古代禪門的一本書《禪林寶訓》,引起了我的興趣。我是打坐的,劉大哥也講了一些有關禪坐的常識,我何不也來看看?況且,我打坐水平連妍子都趕不上,佛經也看不太懂,看些花邊新聞總可以吧?

在溫州有一家書店,我經常路過,也去瞄一眼。我對書市的認識,也是從觀察這家書店開始的。

民營書店一般賣些暢銷書。最多的針對學生的教材及輔導資料,還有各類習題、真題,這是為中國讀書最刻苦的人準備的,是剛性需求。有人開玩笑,說一個人知識最豐富的時代是高中時代,這有點諷刺高考的意思。其實,我有時也覺得,高考與古代的科舉有相類似的地方。“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話,人人都這樣,誰也別笑誰。雖然死板,甚至埋沒了很多創新型的天才。但是,如果沒有高考呢?李茅或許還在鄉間教書,繼承父親的事業;小蘇永遠追不上思遠的步伐了,估計還在賣早點。高考有科舉的弊端,況且,許多學生高考過後,再也不看中學的書了,也許這些知識今後用得也少了。但是,就能抹殺它的作用嗎?我認為,它至少有兩樣作用。第一,它把知識作為上升的階梯,把苦讀作為上升的手段,這是從根本上肯定知識的力量和勤奮的價值,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傳承,所謂勤勞與智慧的民族特性,就是在這種制度下得以延續的。第二,它的公平性。不管你家庭如何、背景如何,都給你公平機會,考試的題目是一樣的,也杜絕了其它操作的空間,就是二娃這種貧困山區出來的窮人,也可以透過高考改變自己的命運。這個公平性,是中華民族一切道德最根本的基礎,是我們社會價值觀的最大來源。如果沒有這種制度,下層民眾怎麼上升?社會階層的嚴重固化,只會帶來革命。

其次是大量消遣性書籍,如《讀者》、《故事會》等,現在,許多人在這裡面加入了心靈雞湯,這是普通人的心理安慰劑。但現在有一個不好的現象,就是言必稱歐美。我承認,歐美是比中國發達。但《讀者》之流,似乎要把歐美打扮成西方極樂世界,讓人們充滿美好的想像,彷彿那是我們學習的終點,是我們最值得嚮往的地方。我雖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擁護者,但也自認為看過幾本外國書。如果西方那麼好,妍子為什麼要回來?它的文學作品中還充滿著那麼多矛盾?如果普通人拿來安慰自己的弱小,可以理解。但有文人吹捧西方,導致盲目信仰西方,這就是迷信。中國人對西方的瞭解,還是問問那些到西方生活過的人,妍子就不撒謊,當然她也不寫書。我發現,這些二流甚至是三流文人寫的西方,還真是不講邏輯。用特例來證明普遍性的道理,完全沒有機率的科學精神。甚至他所說的特例都是自己假想的。有的不是假想,也是斷章取義,抽離了實際故事發生的背景,片面地勾引出他的結論,這有點故意使壞了。比如描寫對房子的理解,他舉例子是一個中國老太太和一個美國老太太的故事,來說明中國人的價值取向不正確。說一個中國老太太退休碰到一個美國老太太,中國老太太說:“終於成功了,我終於給我兒子掙到一套房子了。”美國老太太說到:“我沒有買房子,但我這一生遊歷了世界,你看,這些世界各地,我瀏覽過的,照片。”他這個故事,用來安慰那些被房貸壓迫的人,確實有心理疏導的作用,但對中國人來說,這是不現實的。中國人注重家庭,沒房子,家何在?中國人注重親情,本來祖上沒錢,好不容易實現了財產的代際繼承,這正是一個母親對兒子愛的體現。中國人都有社會保險嗎?中國人都領養老金嗎?中國人的退休工資可以支撐世界遊嗎?更重要的是,如果現在不買房,今後房子可能更貴,這個損失,作者是不負責任的。況且,這個故事本身,我估計都是他瞎編的,沒有可信度。即使這個故事有真實性,一件事能說明整個社會問題嗎?孤證不立,有沒有科學精神?當然,中國大部分寫這些東西的人,根本沒有科學素養,他們本身也是想賺點小錢而已。

還有一類書比較顯眼,就是所謂的成功學書籍。簡直搞笑,作者你成功了嗎?如果真成功了,寫這書賣錢,既無學術價值、又不能開拓眼界,讀者也是瞎,相信這些跑江湖的人,自己沒成功,還教別人成功。況且,每一個人的成功,都是特殊際遇的產物,是不可複製的。有時間看這書想找成功的竅門,不如像二牛那樣開個手機店。

當然,書店也不是完全沒有好書。有一些經典讀物,用來新房裝點門面也好,偶爾自己看一看也好,總算是開卷有益。有一些工具書,這是必不可少的。還有一些科普類、技術類的書籍,這就非常有用了。當然,滿足藝術學習和愛好的書籍,也是對的。所有藝術,都有神性,故能陶冶情操。

關於自己喜歡的文史哲之類的書籍,值得我買的書其實很少了。除了偶爾一期的《讀書》雜誌外,幾乎沒有多少書有讓我掏錢的慾望,雖然我並不是捨不得,我並不是沒有錢。

今天,我又去打轉,眼前一亮,在那個角落,散亂的書堆,我發現了這本《禪林寶訓》,是民族出版社的正規版本,如獲至寶:又有精神糧食了。

一般我看書,沒那麼正規,大概先看看序言,大體上知道它說的是什麼,再看看目錄,知道框架。最後從目錄的標題中挑出有意思的章節,細看。這樣隨意性比較大,這許這本書看了幾遍,有的章節也沒翻過。但就這樣,我是為快東而來,根本不需要整本翻完。“書非借不能讀也”,是袁枚說的吧?這個享受榮華富貴的老頭,後來的奢華是彌補你貧窮的童年?不要騙我,老頭,我曉得你買下了大觀園。

這是一本南宋時代編成的書,那個時代,讀過歷史的都知道,中華文化到了動盪散亂的境地,必須要正本清源。“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中華文化的偉大之處,就是在最危險的時刻,出現了文化上保留精華的偉大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本書價值巨大。

看了目錄,從中間翻起,我對一個叫“雪堂道行禪師”的事蹟產生了興趣,沒其它原因,主要是他的名字好聽,有一種高風亮節的感覺。

雪堂道行得法於佛眼遠禪師,南嶽下十五世。而此書的編者大慧杲禪師,也是南嶽下十五世,他們時間相近,輩分相同,所以故事可信度比較高。

雪堂和尚住持薦福寺時,因為自己年紀太大,就想辭職。當時這些寺廟主持屬於事業編制,要辭職,得推薦繼任者,報請郡守同意才行。有點類似於今天大學校長,雖管學術,但也由政府任命。但在選接班人的時候,就犯了難了。這人必須佛法精深、管理能力強。這不僅僅是個人修為問題,而且事關上百和尚及佛事的管理,也屬於公共管理的範疇。

估計他考察了好多個人,沒有定奪。有一天,一個外地來的學僧,雪堂問他從什麼地方來,他說他從福州來。雪堂又問:“沿途遇到好的長老嗎?”這是要擴大考察範圍,瞭解其它長老的群眾談話了。學僧說:“我過信州時,博山悟本和尚我雖然沒有拜見他,但知道他是個好長老。”

“你怎麼知道的呢?”

學僧說:“透過六件事,我就知道他是個好長老。第一,進入寺院的道路開闊平整;第二廊廡完備;第三殿堂香燈不絕;第四鐘鼓分明;第五粥飯清潔;第六他寺內僧人待人有禮。”

雪堂笑到:“這個悟本果然是個好長老,你也是慧眼神人才。”於是向官府推薦悟本為薦福寺住持,得到了批准。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了當時天下的和尚雖然很多,但具有管理才能的人很稀缺。雪堂需要的接班人,是能夠對大寺院進行正規管理教育的人才。由此反向推測,當時,中國佛教界的紀律是鬆弛的。當然,這也反映了南宋時期國家管理混亂的現狀。

得到這樣的結論,我覺得自己彷彿離南宋的歷史更進了一步,有點自鳴得意的感覺。

傳說佛陀圓寂前,告誡弟子“以戒為師”,管理是戒律的外化,對佛教僧團的管理,關係到佛教的生存,用這個標準來選住持,中合適的。

書中還記載了雪堂禪師父親的故事,這就很有意思了。一般來說,出家人出家後,就與本人的親屬和家庭沒有關係了。記錄他父親的事情,有什麼意義呢?

雪堂對他的徒弟庵光和尚說:“我二十歲左右的時候,我的父親叫獨居士,他曾經說過:心中沒有主宰的一定不能立,外面不端正的事一定不要行。這兩句話應該終身奉行,聖賢的事業自然具備。我經常把它佩帶在身邊,在家時用來幫助我修身,出家時幫助我修道。等到擔任住持時,用它來率身臨眾,例如用秤可以稱輕重,用墨斗曲尺可以劃方圓。離開這兩句話事事沒有準則。”

這個故事透露了幾個秘密。第一,雪堂出家很晚,二十歲時還在家聆聽父親的教導。第二,他父親信佛,不然不能叫獨居士。第三,他父親道德修養很高,不然不能說出如此水平的話來。第四,他受他父親影響很大,也許在世界觀形成時,他父親是他最主要的導師。以上四個秘密,是不是可以讓我得出這個結論:佛法與世間的道理是可以相通的?如果這個推論有道理,那麼,他父親也是個高人啊。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編者為說明和引申這段話,引用了達摩禪師的一句話:“內心無喘,身如牆壁。”這句話該怎麼理解呢?如果從身體上理解,是不是像我們打坐一樣,呼吸平穩到幾乎難以察覺的地步,身體就穩如牆壁了呢?

應該不是這樣理解,因為他講的是“內心無喘”,大概是心理上沒有波動沒有猶豫的狀態,那麼身體也就百物不侵了吧。當然,我並不試圖真正弄懂它,因為我知道自己的實踐和理論水平都沒有達到。但是,能夠得出上面四個秘密,是不是也有很大收穫呢?

還有一則故事透露了雪堂禪師的情況。

原文是這樣說的:雪堂禪師生於富貴之家,然而卻並沒有富貴子弟的驕奢倨傲,平時生活簡樸,品格清雅,不喜歡珍奇古玩之類的東西。他住持烏巨山時,有一個僧人送給他一面鐵鏡,雪堂和尚說:“山裡泉水清澈,毛髮可照,留著這面有什麼用呢?”

從這個故事中,我發現了,雪堂禪師是個富二代,說不定還是個官二代。

這裡還有一個資訊,就是鐵鏡。我在博物館見到過銅鏡,在沒有玻璃鏡子之前,這是中國人鏡子的主流。但是鐵鏡就比較稀罕了,因為鐵的硬度大,要把它磨成鏡面,得費多大精力?所以說,鐵鏡是極其珍貴的。

作為富二代,雪堂不愛珍寶,這個好解釋。一個人喜歡什麼東西,是因為這個東西帶來的愉悅感。隨著擁有的增加,物品帶來的愉悅感,會呈現邊際效用遞減的現象。比如,當你年收入只有十萬時,老闆給你一次性地獎金發放了二十萬,你會喜出望外,愉悅感爆棚。就像當年,我給王工發資金的情況。但當年薪超過一百萬時,獎金二十萬,你的愉悅感就銳減了。

妍子就是富二代,她對所謂的好東西,並不奢求,因為她見慣不驚,也許一顆鑽石給她的驚喜,還趕不上我給她一個真誠的笑臉。

雪堂和尚這位富二代,出家肯定不是為了生存,其父親的高潔,肯定也不是因為家庭感情原因,更不可能是為了避禍或者掙名聲,這種人做任何事情,主要是憑自己的志趣,所以他的教導和行為是一致的,顯得簡單而真誠。

雪堂本人的道德要求很高,從他父親的言論看來,就可見其家風對他的影響。西方有句話叫“三代人才能成就一個貴族”,這是指家庭傳承的積累。雪堂本人成為一代宗師,估計也有家庭教育的原因。

弟子們有記述雪堂性格和行為的片斷,非常生動,猶如雪堂就在我們身邊。

原文的意思是這樣的:雪堂生性仁愛有禮,慈忍有德,忠以盡已,恕以讓人,尊賢敏能,出言慎重。從不冷嘲熱諷,也不說鄙語粗言,臉上沒有孤峻險阻之色,行事沒有橫志暴怒之氣。出入叢林毫不留戀,極為耿介清潔。他曾經說:“古代修道的人對於身外之物看得非常淡泊,沒有特別的嗜好,沒有玩物喪志的憂慮,因此能忘勢位,去聲色,沒有絲毫勉強,自然如此。現在的修道人則大不相同了,費了許多精力,做了許多伎倆,仍然不能成就道業。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他沒有生鐵鑄就的堅定志向、行事不篤切專一,盡挑些無關緊要的事做。”

從弟子對他的這段描述來看,他基本上對於儒家的道德修養,是一個身體力行者。但從他本人的那段話來說,淡泊名利是他的本分,如果他要名利,何必要出家呢?但是,也側面證明了,在當時,許多和尚是不能淡泊的。才有他所說道業不成的後果。因為出家學佛,應該以成道為根本目標,如果不把精力集中在這上面,只為名聞利養工作,那就失去根本,就是無關緊要的瞎折騰了。以我的知識,我知道,唐代的佛教大師比宋代出得多,南宋當時估計就更少了,所以,雪堂所說的古人,也包含了對已經離去的過去大師,深深的景仰和懷念。

他的道德修養,在對待人上,就看得出來。應庵曇華禪師,按宗教師承來說,輩分是雪堂的師侄,雪堂是長輩。但在曇華禪師住明果寺的時候,雪堂和尚常主動到曇華禪師的寢室去看望,有人私下議論:這恐怕有失尊卑之禮吧。在古代,這個禮是重要的社會規範,相當於法律制度;在佛教,這個禮也是非常講究的。但雪堂和尚不這麼認為,他辯駁說:曇華和尚論師承他是我的法侄,然而他為人端正,不喜歡名聞利養,不因為自己的好惡而稱讚或誹謗人,不花言巧語、阿諛奉承,見地高明,任運自在,非常難得,因此我十分敬重他。

從這一段,可以看到,雪堂禪師尊重道德高尚的人,不管他的地位如何。不服真理,不端架子。倒是我有一事不明,前面他說曇華和尚道德如何,我都可以理解,但末後那句“任運自在”是指的什麼,我真的不知道。難道是指佛法中的某種境界?也許吧。

雪堂禪師的事蹟還有一些,但在我看來,他有關道德的記述比較多,屬於中華道德模範的人物吧。

但在我看來,有些道德規範是儒家思想本身就有的,這是不是反映了儒家思想與佛教思想的某種結合呢?如果這個猜測為真的話,就可以解釋,佛教為什麼在中國迅速流行,禪宗在傳統知識分子中受到追捧的原因了。因為道德基礎和行為規範的一致性,雙方有了學習和理解的交集,才使某些方面儒禪不分的情況吧。

如果這個猜測為真的話,還會有第二個推論。中國固有的思想文化,在某些方面,尤其是道德方面,也影響甚至改造了佛教的傳承方式,這就是所謂佛教中國化的思想基礎吧。

從制度上來說,也看得出一些痕跡。比如,寺院的住持,需要由官府來認定,那麼,佛教的理論肯定得到了主流價值的某種肯定,要不然,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朝廷,是不會如此認真地對待佛教的。從這個意義上看,當年韓愈反對佛教的努力,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佛教畢竟已經進入朝廷的事業範圍了。

雪堂禪師強調用心專一,也許這就是我和妍子的區別。我打坐帶有試一試的感覺,有點三心二意。但她是純粹愛好,用心就容易專一,所以進步也比我快。我不知道這個推理是否正確。

但是,我愛看閒書,閒著看書的態度,卻給了我很大的利益。第一,讓看書變得有趣味,使我的生活也有了趣味。第二,得到某些推論,彷彿自己也有收穫。

反過來檢討我過去讀書的方式:剛日讀經、柔日讀史,雖然一本正經,但有時覺得枯燥。況且,讀經,我能讀出什麼成果出來呢?古人讀經幾千年了,也沒見出現什麼巨大的理論成果。讀史雖然像看故事,但很多故事寫得不生動,印象也不深。更重要的是,歷史主要是給執政者看的,我算老幾?但是讀雜書就不同了,正因為沒有欲求,所以輕鬆,得出一兩個所謂的結論,還可以自我安慰、自我欣賞一番。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故常有,欲以觀其徼。是這樣理解嗎?(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