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卷 第一百五十五章 老幹部喜好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老幹部中,有很多人比普通老人更願意相信迷信,這是為什麼呢?”

“這恰恰是他們自信和良好願望的體現。”班長對此事如此高的評價,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馬上說到:“好像你還蠻肯定這件事似的。”

“從願望上肯定,並不意味著贊同這件事情本身。”班長的轉折,讓我一時半回會不過神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你想想,一個人老了的時候,最關心的事,除了健康以外,還有什麼大問題?”班長的提問,答案就非常明確了,我回答:“是生死問題。”

“魯迅先生說過,真正的勇士就是能夠直面慘淡的人生。人總是要死的,這是人的天然悲劇性。但老幹部們不是在顧影自憐、退縮哀嘆,而是面對它,並試圖尋找答案,這是不是進取精神?”

我不得不承認,要面對生死,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的。班長繼續說到:“以我在養老院的接觸來看,大部分老人都無法真正面對這個問題。一是因為他們連自己的生活問題都充滿麻煩,無力應對,根本沒有精力思考形而上的東西。二是他們沒有勇氣面對,覺得混吃等死就行了,美其名曰:順應自然。這其實是不敢面對的表現。”

“老幹部們就不同了,他們是人生的成功者,他們沒有生活瑣事的干擾,可以專心思考大問題。他們的地位,是一次次勇敢面對挑戰積累起來的,成功的習慣讓他們培養了自信,他們認為,透過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找到,或者接近終極答案的。這是什麼精神?是直面生死的勇士精神。這是什麼氣質?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的拼搏氣質。”

把沉溺迷信說得如此高大上,班長還如此一本正經,如果你不瞭解他的為人,還以為他在故意說相聲。

“當然,面對命運的問題,他們還有一個自身的大疑問。沒有疑問就沒有探索的動機,這在老幹部們身上顯得尤其突出。”班長越來越具體話,我倒想聽聽他如何自圓其說。

“他們今天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成功,與機遇、努力、才能等多方面因素相關。最難以解釋的是機遇。比如老將軍,他的同村戰友各方面都比他優秀,為什麼就犧牲了呢?他們一起共過事的同事、朋友、熟人,有的比自己條件好、有的比自己知識多、有的比自己修養高,但為什麼自己就一次次幸運,走到今天這個高度呢?並且,他們也許看到比自己更成功的上級,還有許多特點比不上自己,那作何解釋?命運的解釋實際上是對機遇的理解,而機遇不僅僅具有隨機性,它們是不是還有確定性的規律呢?如果有,是什麼,是可以計算出來的嗎?原理在哪裡呢?實踐證明在哪裡呢?是風水?是陰陽?是周易?是佛?是道?是儒?是奇門遁甲?是巫術符道?總之,無論多難,他們都要瞭解;無論多虛,他們都要掌握。這是自信、這是求真、這是勇敢、這是對人類普遍命運探索的擔當精神。”

班長感慨到:“風險投資的大師給人的印象是:沒有風險,絕不投資。老幹部們的習慣是:沒有難度,不叫挑戰。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教育他們: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班長一番話慷慨激昂,搞得跟真的似的。“別人迷信是解決現實困難,他們迷信是追求真理?”我反問到,我自己也快被班長的結論弄糊塗了。

“從動機和願望來說,是這樣的。”

“但是,這明顯與他們平時講的東西不一樣麼,這轉換咋這麼快呢?”我顯然不太理解,平時高喊唯物主義的傢伙,對風水巫術還有興趣。

“他們也不是真的相信,這麼多年的實踐,他們只相信效果,但他們退下來後,對新的理論感興趣,這是他們追求真理的一個過程。但人數多了,哪怕是小機率事件,也有個別沉迷的。”

他這話我將信將疑,看老將軍的樣子,不僅對傳統文化感興趣,對陰陽八卦也有興趣,但最讓他動心的,也還是軍隊的經歷。

我對班長講“既然這樣,我們可不可以,就在北京,將這個郭大師找到,請他化解那個地煞符的詛咒呢?”

“應該可以,但前提是,你得找到他。更重要的是,他真能夠化解,如果那個符真有法力的話。”

離開前,我把山果居鮑老板送我的水果,從車上提下來,分量比較多,好幾個袋子,都送給了養老院。

剛到家門口,我看到妍子跑了出來,問到:“你聞得到我來的氣味?”

她莫名其妙地跟我笑了一下,裝正經地跟我點點頭:“嗯!”。

“你比得上我外婆家的黃狗了。”我開玩笑,說完就突然意識到這樣一妥,把自己老婆比喻成狗,我是個什麼東西?。

“我不比它可愛些?”妍子真是不在乎這個比喻,裝可愛的樣子,真讓人心疼。

“好吧,我們這對狗男女,進屋吧。”我也得把自己捎帶上,免得她會過來了,說我欺負她。

“不是進屋,是回狗窩”,妍子還來神了。必須停止這種調侃,免得收不了場。“老婆,給我泡點茶行不行?我出去吃什麼都習慣,就是對家裡的茶,想得慌。”

“早就泡好了,加點熱的就可以喝。”妍子估計泡好茶,等我回來,已經好久了。這種有人等待、有人牽掛的生活,讓我體會到歸宿感,這很幸福。

其實,幸福很簡單,安全感、隨意性以及無處不在的習慣和方便,舒適而自然。當你習慣某種東西,就會變得很挑剔。比如我喝茶,原來在家中,貧困始終成為我的影子,別說喝茶,喝開水都是一種奢侈,要用柴,用火燒,哪有那麼多柴,哪有那麼多閒功夫燒開水,能抽時間煮飯就不錯了。對於當時我們農村來說,煤炭都是一種奢侈品,要用錢買,要從下面公路上背回來。當時二娃家條件比我們好,他奶奶在世時,冬天要烤火,從鄉場上買來焦炭,用小火爐燒,我我眼中,這就是高檔享受了。後來在學校,有的同學買飲料喝,我都有點羨慕,學校的開水是免費的,開啟水喝,我就覺得自己比較現代了。一次學校外出搞活動,主辦單位給每人發了一瓶可樂,我稀奇得跟啥似的,一口一口抿,一瓶可樂,喝了半天才喝完,當時覺得,自己就是在享受現代生活了。到了部隊後,夏天訓練時,為降暑,中隊的大開水桶裡,有時是綠豆湯,有時是茶水,都是好東西,我喝起來,猶如加餐。

我想想自己的經歷,最早學會品茶,還是在董先生家裡時,他家有好茶。透過與他一起喝茶,才開始懂得了喝茶的門道,所以,從技術上來說,喝茶也是董先生教會我的。

當我掙到第一桶金,再回到學院算命開始,喝茶就成了我的習慣了。當時對茶的檔次要求並不高,大眾型的就可以,到北京後,開始講究起來。我喝茶的檔次與我掙錢的多少,呈正相關關係。

到今天,只喝綠茶、只喝那幾個頂級的品牌、只喝最新鮮的,彷彿享受到某種藝術的氛圍。其實,這種藝術,只不過是錢多了,閒出來的。岳父說過:“酒差點,還可以表示一下;茶不行,簡直下不了口。”他當年窮的時候,肯定也不會這樣想。由奢入儉難。

賀處長簡訊來了,說明了郭大師授課的地點和時間,大約半個月後,要給老將軍參加的這個小範圍人群上課,我可以去參加。我等著那一天。

平時,我也儘量不外出,呆在家裡喝茶看書,主要是陪妍子說話。她從美國回來後,對我的依賴感比較深,只要我外出一會,她就盼我馬上回來。茶泡了又倒,倒了又泡,要不就坐在門口沙發上打毛衣,拆了又打,打了又拆,總覺得不完美,每天把那個半成品在我身上比,每天都在修改。

現在看書不像過去那樣了,書看多了,就明白一個道理:古書不能盡信。所謂《四庫全書》分經、史、子、集等部分,但其中有許多偽書,清代專門有人考證過,拿他的考證來檢驗今天看到的所謂古書,覺得很有道理。

四部的中間,除了集部很少有假的,其餘經、史、子三部,都包含有許多偽書。從經部來說,《尚書》共58篇,只有篇是漢代時的“今文”所有,另外的5篇都是晉代梅頤假造。我發現晉代,有很多造假的高手,把自己寫的東西偽託古人,迷惑了今天不少人。如孔安國《尚書傳》、《鄭氏孝經注》等,都是晉代產品,以假亂真。

在史書中,正史可以看,但別史告假的就多。《越絕書》號稱子貢著,其實是漢代一個叫袁康的假造的。所謂《飛燕外傳》、《漢武內傳》搞得像真的似的,還進入了《漢魏叢書》、《竹書紀年》等,其實假的東西。

子部的假貨就更嚴重了。《吳子》,所載的器具,在春秋時代根本就沒有,六朝時期才出現,可以證明,這書肯定不是吳子寫的。《列子》寫得好,但也是假東西,因為列子是春秋時期的人,不可能出現佛教的東西來,可見,這本書是東漢佛教傳入中國後,有人假造的。《關尹子》、《孔叢子》肯定是假造的,這個一眼就可以判明。但最令人震驚的,是今天許多國學大師們當教材的,津津樂道的幾本書。

《孔子家語》,是三國時期王肅假造。《黃石公三略》、《太公陰符經》都是唐代人假造的。而這三本書,卻被今天的一些人奉為至寶,可笑不可笑?

在諸子百家中,有了類陰陽家。但他們的作品大多已經不存在了。在東漢五斗米教開始盛行時,道家學問開始被人披上了宗教的外衣,偽造先人典籍也就開始了,到晉代,達到了一個高峰。

東晉名士喜歡談玄論道,有竹林七賢作為標杆。除了政治壓抑的原因外,也看出道教世俗化的開端。魯迅先生在千古名篇《魏晉文章與藥與酒的關係》一文中,詳細描寫了所謂竹林七賢的作派。其中所謂的藥,就是丹藥,煉丹產生的副產品。最開始是以長生不老為目標的,但其功效,卻讓人著迷。比如,發熱,即使在大冬天,也讓人奇熱無比,所有裸行的狂人。這其實是道教外丹派的產品,流傳於世後,有人把它當興奮劑使用了。晉代以前,中國人喜歡使用草藥,在這張仲景的《傷寒雜論》中體現明顯,但草藥畢竟沒有化學藥品來得猛烈,在古代,這種化學藥品可稱為“石”,當然是指自然界中的礦物質,道士們將其煉丹提純後,就形成了化學藥品,按今天的比擬,這就是西藥了。西藥來得快,這是共識,功效明顯,毒副作用也明顯,所以搞得竹林七賢瘋瘋顛顛,他們的所謂靈感,有一種吸毒後的瘋狂幻想的成分,根本沒有科學和理論價值。但人們就是愛談論他們的理論,越是不懂的,越是虛無的,就越喜歡。這是追星的效果,沒有瘋狂,不是鐵粉。

他們談玄論道形成風尚後,就有人附麗於後,編造假的古代所謂典籍,來忽悠人。光忽悠當時的人也就罷了,連今天許多現代人,也被忽悠了。

所謂列子御風而行,列子這個人是否存在還是疑問,更不要說他的神仙事蹟了。但可以透過考證證實的是,《列子》這本書是假的。《吳子》號稱兵書之祖,但這本書居然出現了八百年後才出現的兵器,那肯定不是吳了寫的了。這本書最大的傷害是歷代文人,所謂文韜武略,古代科舉時,居然把這本書作為基本教材和考試大綱內容,從皇帝到所有讀書人,都被騙了。

所謂《太公陰符經》,至今還在道藏內,它確實是唐代人偽造的,根本與周初的姜太公無關。

但,書的造假,並不一定完全沒有價值。比如《列子》,寫得就比較好,思想性和藝術性都算得上是佳作。況且,《論語》還有今本和古本的不同,你就能否定它的價值嗎?只是,原則要分清,著作權要保護。而目前,大量的所謂講授傳統文化的人,根本不從考證中來,根本不從主幹中來,就比較可笑了。

那麼,古書就不值得尊崇了嗎?不盡然。史書假造的少,因為中國古代修史的原則是後朝修前朝的史,弄不明白的少寫或者不寫,只寫明白的事實,這從司馬遷的《史記》到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延續了光榮的傳承。這是中華文明的文脈,也是五千年不滅的聖燈。

民國時期,按傳統,要為清朝修史。但在那個戰亂紛飛的年代,文人們幾乎安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也憑藉巨大的熱情和強烈的使命感,寫出了一部紮實的《清史稿》,為什麼叫稿,不叫史呢?因為清朝時留下的檔案材料太多了,他們還沒時間看完,日本人就打來了。沒有完成的工作,不能叫嚴肅的史,所以就加了一個稿字。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清理故宮檔案,光皇帝起居注,就有十幾萬冊,要看完,也要幾十名專家,窮其一生。所以,到現在,我們還沒修出清史來,這不是政府不努力,也不是專家不認真,實在是工作量太大了。

最近,對道家感興趣,主要是這符鬧的。但在看道家的東西時,免不了對佛家有所牽扯。道教是東漢年間在中國興起的,但道家思想卻是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道教和道家如果不分清楚,學術上的後果非常嚴重。思想和宗教有本質區別,重要特徵在於偶像崇拜。思想,是沒有偶像崇拜的,但宗教有。

雖然有區別,但其思想主幹大體還是不矛盾的。道教是根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宗教。在它產生之時,佛教也開始傳入中國,並以迅速擴充套件的勢頭,將剛剛流行的道家,壓制在一個很小的範圍了。這是為什麼呢?外來的和尚會唸經?

肯定沒有這麼簡單。這得先從道教的思想和發展脈絡梳理起。從思想上,如果說老子是在下定義,那麼莊子就是打比方。我們可以背誦《道德經》,但窮其一生,也無法真正理解。莊子為了讓人們理解這些深奧的道理,他深知下定義不如打比方的竅門,於是就編故事打比方,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生動有趣的寓言和雄奇大美的文章,我們開始理解其中的一些道理了。而道教作為一種宗教,必然是社會化的,生活化的,也就是把思想在現實中進行試驗,據說可以成仙,才出現什麼內丹、外丹、符咒等具體化的行為流派。

老子我不懂,但莊子的思想有一個特徵,就是極端的相對思想,有早期辯證法的苗頭,但相對必須要相聯,相聯的基因,他沒說明白,後人用修道成仙的各種辦法,就是對這種相聯的嘗試,據說有人成功,但確實比較稀少。這是理論與實踐連線出了問題,因為理論原先都沒有這方面的規定性和原則,以至於後來良莠不分,真假難辨了。

而佛教就不同了,它從理論上就規定了實踐的原則和方向,也直接說出了本教派的特徵。比如四念處、比如三法印,最終歸結到心:心即是佛。心是無量的,提供了佛教發展的巨大空間。心又是特定的,不能把心外的東西當成根本,又給佛教的實踐規定了具體的物件,這確實是一項原則明確、特徵明顯、操作性強的宗教,所以興盛起來,肯定的了。

在唐代,最開始皇帝把國教定為道教,是因為老子姓李,皇帝也姓李,皇帝要給自己找一個偉大的祖先,為自己的地位給一個血緣上的答案。但後來,佛教的魅力大放異彩,玄奘大師將這種光彩推向了高潮,以至於皇帝都想把舍利子請進皇帝供奉,這讓儒教的韓愈奮不顧身,也讓道教的一些人羨慕不已。於是,有人就撰文,說是佛道一體,但這種魚目混珠的做法,受到了玄奘大師的堅決駁斥,用宏大的理論和巨大的影響力,維護了佛教的純潔性。

從此,道教再也無法在中國的政治廟堂上佔據高峰,被擠壓至民間角落,以迷信的方法,求得生存。雖然在明代有一個小高峰,短時間內得到皇帝的垂青,但那也是曇花一現。

我前面說過,中國的老百姓,大多數人本質上是不信仰宗教的,他們只相信對現實有幫助的東西。當階層固化時,百姓無力透過正常的渠道改變自身命運時,總想藉助神仙的力量,或者說超自然力量,來改變自己的處境,道教在這個市場中求存,就必須有些鬼神迷信和方術的東西,不然,誰給你飯吃?

我有時想到,儒、道兩家,都尊崇易經為基本經典,但卻發展出完全不同的兩個實踐樣式、完全不同的學術理念,這是為什麼呢?

是周易的規定性不明確嗎?明明大量的數字規定性,寫得很明確的啊?數字的加減乘除,是起卦的方式啊,是量的規定啊。陰陽、正反、體用、生克,是質的規定性啊,就像數字的正負性質,規定得很明白啊。為什麼發展出如此巨大差異的運用呢?也許,是周易真的提示了某種宏觀的真理,會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儒、道,不過是它真理性體現的不同形式而已吧。

我正在思考,被一陣笑聲打斷,我一回頭,妍子在我身邊,呆呆地看著我。我問到:“我那麼好看?”

“我就喜歡,哥,你看書後想問題,那傻傻的樣子,好可愛的,我越看越喜歡。”

“還有這種喜好?”我不理解,她為什麼喜歡我這個樣子。

“哥,我明白自己為什麼喜歡你傻。”

她接著說出的理由,是我以前沒有想到的。(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