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心理學課程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心理學課程

以前我從街頭算命中得出啟示,傳統街頭算命更多體現出心理諮詢的服務。我想,作為一門科學,也聽聽專家們怎麼說。

首先,想說說這個老師。明明是個中年男性,卻故意擺出神采飛揚、眼神顧盼的狀態,他上課的特點就兩個字:飄移(也許他自認為是“飄逸”)。

一上課,就先來幾幅圖片,讓學生來猜哪條直線長或者你先看到的是一個少女還是老婦,後來,又飈出幾個德語詞彙,搞得大家都聽不懂。最後,還要請學生回答幾個問題:諸如你睡眠時間如何?晚上是否反覆確認幾次門反鎖沒?早上是否記得自己昨晚的夢?夢見了什麼?細節如何?當時自己的心理感受是什麼?等等。在互動中隨時給答者安上焦慮、抑鬱、甚至歇斯底里等嫌疑。

一陣鬧騰,在騷動不安的聽眾中,他突然正襟危坐,開始了他的系統講解,從心理傳導機制講起,間或穿插俄狄普斯、大腦皮層、應激機制等突如其來的概念,猶如雜耍,眼花繚亂。

不得不說,他開課首場是成功的。每個人都被他唬住了。大量新資訊的狂轟濫炸,令你沒有思考的機會;大量德語、英語甚至古希臘專有名詞的點射,令你缺乏批判的自信;所有人都有問題、只是程度不同的斷語,令你感受到恐懼。他成功掌握了資訊的專制權,在這場師生拉鋸的心理較量中,他獲得全勝。

這使我想起了某位政治學的一個判斷,要想實現對國民的專制統治,必須製造普遍性的恐懼感。看來,專制統治者也都是諳熟心理學的大師。其實,街頭算命也有這樣的竅門。先根據你的描述尋找線索,找機會下手,說有某日將必有血光之災,因為~~~~(大量玄學巫術專有名詞穿插解釋),這種解釋你越聽不懂越好,然後故作高深地表明,你有辦法解決(當然要給錢了),這種資訊專制權的取得,就與嚇唬有關,因為你如果對未知保有敬畏,那你心理上已經輸了。

當然,隨著課程的進行,老師也會概略講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也推薦大家看《夢的解析》,其實,我個人認為更有價值的書是《弗洛伊德傳》,如果你想瞭解某個人的思想,不如先瞭解這個人。

當這位老師的課進行了一個月後,他開始表演催眠術。他先現場挑選了五名學生,挑選的過程是這樣的。他先讓所有人都閉上眼睛,兩掌在胸前相對而不接觸,掌間相距約十公分,想象有一股巨大的排斥力在兩掌之間,使你怎麼也無法雙掌合攏,你在用力合,它在用力斥,較勁就這麼開始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你以為我真的閉眼了嗎?我沒那麼聽話,我想看看這把戲的程序,因為我是來學習的,不是來當小白鼠的。

他挑選的這五個,都表現出特別的努力,甚至雙手出現顫抖、面部表情扭曲、額頭冒出汗珠,這是極其聽放和心理敏感的人。心理諮詢的條件是信任,或者說是迷信諮詢師,對諮詢師的誘導要極其敏感和配合,或者說是聽話。

老師邀請這五個人上臺,還是請他們圍成一圈,與電影上看到的不一樣,老師對他們不用擺錘,只輕聲告訴他們讓他們眼珠左右擺動,然後想象海灘藍天輕風等舒緩事物,僅僅幾分鐘後,五個人都進入了深度睡眠,並且保持睡前某些定格的姿勢,場面甚是怪異。

這樣的試驗進行過多次,有在睡眠中抽筋的、有哭泣的。還有一個身體僵硬,把他的頭和腳各放在一個椅子上,身體懸空不動,十多分鍾後老師喚醒才下來的。就這個讓我吃驚,我在部隊進行過嚴格的身體素質訓練,就是我的老班長,也做不到肌肉如此長時間緊張用力,而這個學生弱不禁風的樣子,他平時要故意做到,是不可能的。

那麼,這個實驗的機理是什麼呢?我知道,人的行為是由思想控制的,思想的動機是由心理決定的,心理暗示會讓人做出超出自身能力的行為嗎?還是人本身有這個能力,只是沒有開發出相應的心理動機,平時表現不出來呢?

老師還沒有給出能說服我的答案時,就轉向另一個方向了:批評。批評中國人太不重視心理健康,心理諮詢師的比例太小,這就有點自賣自誇的嫌疑了。批評中國人心理不成熟,像個嬰兒般,還沒度過口欲期。由於中國傳統道德對性的壓抑,致使性慾期發展不成熟,轉移至口欲上,所以,中國的美食文化在某方面是個恥辱,因為這只是性慾被壓抑的無奈轉移。這就有點顧左右而言他了。

找毛病容易,學長處難。當年國民黨有位高官拜熊十力為師,學習歷史和思想哲學,熊十力推薦他看幾本書,他看後,在給老師交的心得上,說出了許多書上觀點的毛病,老師並沒有聽到他的收穫和吸取的長處,最後,熊老先生說:你不是我的學生。

在這位老師的心理學課程上,我聽到了一個最令我震撼的觀點:記憶永不滅。一個人從誕生之日起,甚至在孃胎裡,都對所有經歷的事物有所記憶,隨著歲月的增長,人們在心理上有意忘記,或在思想上有意無意地遮蔽,以致於,我們誤認為我們忘記了。其實,在心理學家的實踐過程中,大量的童年、幼年、甚至嬰兒時期的事件,仍然保留在我們的大腦中,透過心理諮詢或者催眠術,可以被誘導或者複述出來,其中,越早的事件對我們心理特徵的影響越大。

在藏傳佛教中有一本書,叫《中陰聞教得度》,翻譯到西方借用了當時西方有名的《埃及生死書》的書名,叫做《西藏生死書》,在內地,也有取名《西藏度亡經》的,書中敘述了作為臨終逝者,在生死之間,會憶起此生以來所有經歷過的細節。在英美關於瀕死體驗的研究中,那些從瀕死過程中搶救回來的敘述者,也共同說出了這個特點,他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一生經歷,包括很多已經忘記的經歷,都在瀕死那一刻,細緻而快速的閃現。

如果這是一個事實,那麼,為什麼越早的事件越會影響一個人的心理發展呢?

基督教因其原罪的教義,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儒家孟子則從仁義的目標來反推,人之初應該性本善。所以當西方心理學動不動就說戀父情結、戀母情結時,我們中國人聽到後非常不習慣。

我們打個折中,假設人之初性非善非惡,那麼,形成人的性格或心理的,只能是他日常經歷及反應。按此假設,我們出生後是白紙一張,每一個事件都是一個墨點,由於事件和心理感受的連續性,基於這個墨點,四周又開始增加新的輪廓和墨跡,一步步,漸漸顯出了你心理特徵的基本特色。就好像,小時候形成一個字母,字母多了形成一個詞,詞多了組成一句話,話多了形成一篇文章。這個文章,就是這個人。

當然,還有些事情不太清晰,比如性格的遺傳。我們在生活經驗中發現,有許多父子、母女間的性格及其相似,難道是他們經歷過相同的事件嗎?肯定不是,因為年代不同。難度是父母的行為習慣導致了子女的模仿嗎?也不一定,有的子女與父母的關係極其緊張,但性格特徵完全相似。是所謂血型決定論嗎?那也太粗略了,並且與觀察經驗不符。難道,性格這種形而上的東西,也與形而下的基因遺傳有關嗎?dna?rna?抑或是雙螺旋結構之外還有未被發現的遺傳載體嗎?

(諸位看官,大家都喜歡看故事或傳奇,但看到這一大堆思想推論,也許大家會非常反感。但是,這是莊娃筆記的主要內容,我也無權更改。因為,愛思考,他才當隱士。當然,我會盡量減少其思想推導內容,把他所有記載的故事傳遞給大家。)

如果,夢是有道理的,那麼莊子夢蝶的問題就值得探究;如果,精神可以遺傳,那麼唯物主義如何自洽?(看到這裡,我也嚇了一跳。諸位,請讓我在這裡羅嗦幾句。以我這樣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來說,不免多聽了幾句笛卡“我思故我在”的話,思想是人類特有的嗎?不一定。但思想是人類唯一可以超越時空限制的能力,這句話沒多大錯吧。但這種能力如何產生?這可就是個大問題了。催眠術企圖透過分析夢來解決問題,那麼夢或許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個真實的存在,是夢中的蝴蝶還是現實中的莊子?哪個更為真實?)

帶著這兩個問題,我從這個心理學課堂退出來了,因為這個老師給不了我答案。他介紹了大量的事實,給給出了大量的方法,但就是給不出邏輯的基點。這像當今很多時髦學問一樣,在推廣上轟轟烈烈,但剝開洋蔥後,什麼也沒有。我也不喜歡他的授課方式:貌似四面出擊,實則一盤散沙。也放這門學問本身也具有華而不實的特點吧,但願不是。(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