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美洲格局明朗化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一言堂的執政帝國朝廷四十幾年,皇帝李察已經被歐洲各王國貼上了獨裁君主的標籤,這種觀念根深蒂固,近乎不可改變。

歐洲主流社會普遍認知;

大唐帝國皇帝陛下是一位有著強烈控制慾望和擴張殖民偏好的帝王,他隱忍而老謀深算,近乎無懈可擊。

他是世界級傑出的戰略家,地道的大華夏主義領袖,對待敵人冷漠而無情。

雖然非議很多,但誰也不會否認;

大唐帝國皇帝陛下是與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陛下同樣不世出的君主,一位帶領華夏民族崛起的亂世梟雄。

最有代表性的評價,來自於英國前後幾位首相閣下,他們普遍認為;

“我們面對的是一位具有出色戰略敏感性的君主,他行事霸道而又冷血,偏偏走在正確的軌道上……”

“雖然他一直在讓倫敦感到困擾,但我們確實無法離開唐國……”

“除了尊貴的女王陛下,我從未見到過對國際局勢認識如此深刻的君主。他就像一個富有經驗的草原狼王,總是極有耐心的蟄伏,知道該在合適的時機出手……”

“毫無疑問,尊貴的大唐皇帝李察陛下睿智而敏感,他是一位天然的領袖。言行舉止總是擁有讓人難以拒絕的獨特魅力,大不列顛帝國應該慶幸他是一位朋友而不是對手……”

“坦率的說,他是一位極難纏的對手。”

高坐御座之上,皇帝李察親自提筆給維多利亞女王陛下寫一份回函,用上了玉璽和加蓋帝國徽章的火漆封印,裝在凋刻精緻的檀木質地盒子裡。

具體的內容,也只有女王陛下知道了。

時間來到了1890年,維多利亞女王陛下已經71歲,進入到其輝煌統治末期。

相比較維多利亞早期和中期積極進取的全球殖民運動,進入統治末期的維多利亞女王更顯保守,更懷舊,也更加富有人情味兒,儼然一副歐洲老祖母的做派。

這些年來

大唐帝國皇室的一些赴歐留學的皇子皇孫們,總會前往倫敦白金漢宮覲見女王陛下,這已經成為定例。

客觀的說

維持英唐兩國皇室密切關係,對大唐帝國助益極大,維多利亞女王陛下對大唐的友善舊情,也直接影響到了唐寧街的決策。

緩緩地蓋上了木匣,皇帝李察輕舒一口氣。

這次在北美的動作確實有些大,但只要安撫了英國人,白人為主的歐洲世界反彈不會太強烈,基本在承受範圍之內。

對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和新澤西州的大規模軍事行動,深深觸動了白人世界的敏感神經,由此帶來的影響在今後二三十年內都不會輕易消退。

唇亡齒寒,自古皆然。

在19世紀末期

以歐洲各國為主的白人世界,不會在意大唐帝國對土著印第安人,非洲黑人部族,南美洲西班牙舊殖民地或西太平洋群島地區殘酷的殖民鎮壓手段,但這絕不包含北美白人移民傳統聚集區。

上述三州之地都是如此,至少都有150年以上的拓殖開發歷史,形成相對密集而完善的白人社群,當地白人與原宗主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所以在軍事行動過後,恢復局勢穩定推行的政策要慎之又慎,宜施行“溫水煮青蛙”的漸進方式,慢慢的消化這些東海岸重要地區。

擁有了俄亥俄,賓夕法尼亞和新澤西三洲之地,大唐帝國就徹底打通了聯通北美洲東西海岸的大陸通道,取得了對歐出口的最便捷東海岸港口。

其政治,軍事和經濟意義都非同凡響,值得付出這麼大的代價。

在皇帝李察看來

如今南北美洲的格局都基本明朗化,帝國版圖比之早年間的戰略設想更為完美,已經到了收官階段。

從帝國版圖上看

大唐帝國幾乎獨霸了北美洲、中美洲乃自於南美洲幾乎全部的太平洋海岸線,只有智利和秘魯兩個國家分享了小小的一段。

在南美洲全長1.44萬公裡太平洋海岸線中佔據了約3400餘公裡,其他的盡入大唐帝國囊中。

在瀕臨大西洋一側,大唐帝國擁有三線出海的強勢,最北端是五大湖區各港口,透過英屬加拿大聖勞倫斯河進入大西洋。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中部最便捷的一條運輸通道則是橫貫北美洲大陸的鐵路幹線,在東部貨物運輸的目的港則是紐約,澤西港,波士頓和費城,從這裡進入浩瀚的大西洋。

南部可以透過墨西哥灣的休斯敦,尼加拉瓜運河,密西西比共和國的新奧爾良港口進入大西洋,建立通暢便捷的定期貿易運輸航線。

屬實說

皇帝李察非常滿意現今的南北美洲格局,軍事佔領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和新澤西州的行動格外順利,在各地區都沒有出現較為頑強的抵抗。

當然了,激烈的戰鬥不會缺席,在小部分地區遭到拼死抵抗,但這無關大局。

皇帝李察如今習慣性的從戰略層面考量,以高屋建瓴的宏觀角度去看待問題。不大在意一場戰鬥損失幾百幾千人,也不會關注具體的施政方針。

這個時間點上,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個問題;

一個是如何鯨吞並消化北美三洲之地,令帝國實力再上一層,鞏固加強各北美地區的絕對統治地位。

一個是考慮如何肢解南美洲智利,徹底奠定南美洲國家格局,迎來一段較長時間的平穩發展時期。

1887年5月爆發的“鳥糞戰爭”,經過兩年的菜鳥互啄,秘魯和玻利維亞聯盟節節敗退,基本敗局已定。

在這個關鍵時候

大唐帝國悍然出手以“美盟”名義介入,強勢調停南美洲三國間爭奪資源的“鳥類戰爭”,按下了暫停鍵,至今也有一年半了。

啟動了“美盟”正式國家間調停機制,在巴拿馬舉行的和平談判已進行了11輪,談了破裂,破裂了又談……

誰都能看出來大唐帝國的偏心,以禁止向交戰國提供戰爭物資的藉口,對智利實施全面物資禁運,幾乎將這個以西班牙白人後裔為主的南美國家推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中。

國內債臺高築,物價飛漲,糧食奇缺,城市鄉村已經出現大片大片餓死人的現象。

若不是智利軍政府強力鐵腕統治,早就徹底崩潰了。

在另一邊

聯通秘魯和玻利維亞的南美洲太平洋大鐵路,向這兩個南美國家輸送了源源不斷的大量物資和軍火。

幫助其利用寶貴的休戰期,重整社會秩序和軍隊,並且將其豐富的礦產資源裝上火車運走,換來急需的資金和糧食。

差不多一年半的時間,使得秘魯和玻利維亞穩住了社會局勢,引入了許多大唐帝國退役軍官重整了軍備,準備再次點燃戰火。

這一裡一外,差距就出來了。

下面的戰爭還要秘魯和玻利維亞這兩個國家去打,帝國方面肯定不會插手,只是透過金融和經濟手段左右地區局勢,也左右最終戰爭的走向。

大唐帝國的援助不是無償的,借出去的鉅額戰爭貸款連本帶息需要償還。

戰爭勝利後

秘魯和玻利維亞兩國要麼透過肢解智利償債,要麼透過出售礦產資源償債,要麼透過割讓智利的領土償債,具體細節就再談了。

用不了多長時間,南美洲就將戰火重燃……

面對這種局勢

一直在幫助智利的英國和德國都鞭長莫及,無法扭轉頹勢,更無法帶來實質性的幫助。

主要是禁運這一招制裁太厲害了,完全無解。

智利地理位置位於南美洲太平洋一側,向歐洲出口的銅礦粉無法透過尼加拉瓜運河,等於對外貿易被判了死刑。

自身出口的銅礦粉運不出去,急需的歐洲物資運不進來,國家被拖的經濟危機重重,骨藁肉陷,已經離死不遠了。

僅今年春荒以來,城鄉間餓死的人口就達到5~6萬人,這一大饑荒的浪潮還在愈演愈烈。

智利如今雖然還佔領著大片敵國領土,在軍事上處於有利的位置,可國內情形卻越來越糟糕,極大的動搖了軍心。

智利總統弗朗西斯科·安東尼奧·平託將軍對全國民眾宣佈;

“今年將是前所未有最艱難的一年,也是國家民族處於生死危亡最危險的時刻。全國上下要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度過難關,迎來抗擊帝國主義的勝利……”

三年多的戰爭期間

智利的總人口從戰前的330餘萬下降到了不足300萬,大量的新生兒在惡劣的大饑荒中夭折,自然和非自然死亡的人口增加了數倍,一切都糟糕透了。

這怪不了任何人,當初這三個南美國家都想要用戰爭解決爭端,誰都不肯退讓一步。

還是那句話,戰爭可不是誰都能夠玩的轉的危險遊戲。

在當今世界大國博弈中

歐洲英、法、德、俄、意、奧匈等列強普遍認可,整個美洲和東太平洋地區是大唐帝國的勢力範疇,妥妥的後花園。

能取得這一共識殊為不易,是大唐帝國崛起四十餘年內政外交不懈努力的結果,也是最值得皇帝李察引以為傲的輝煌成就。

翻閱著御桉上的奏摺,皇帝李察被其中的一份吸引住了,開啟仔細閱讀良久,臉上情不自禁露出會意的微笑。

這是一份北方兵團呈上的最新軍情概要,講述了在幾個重點地區的戰鬥。

其中由雷霄少校率領的底特律獨立第一騎兵戰車大隊在兩場戰鬥中表現出色,在北方軍團內部引發了對於新型鐵甲戰車的諸多討論,亦在呈文之列。

第1場戰鬥,是底特律步兵師在阿裡斯堡向約克地區機動挺進的過程中,遭遇了當地聚集起來的約8200餘人白人民兵武裝列陣阻擊。

底特律步兵師迅速從行軍狀態轉向作戰線列,在這一過程中,敵軍不失時機的大舉壓上,試圖一舉重創該師。

在這一危急時刻

獨立第一騎兵戰車大隊17輛戰車(注;另有7輛因故拋錨,落在了行進佇列的後面)迅速前出,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鐵甲陣。

17輛騎兵戰車,在底特律步兵師前方排出一字形橫列,互相間隔約40~50米,以騎兵戰車上裝備的柯爾特風暴重機槍勐烈開火,一舉將這一較為強大的白人民兵武裝力量徹底打垮,取得了完勝。

第2場戰鬥,發生在距離370公里外的阿倫敦。

獨立第一騎兵戰車大隊所屬第二中隊的6輛(注,一個中隊12輛鐵甲車,戰鬥中損失四輛,拋錨待修兩輛)鐵甲戰車,正在執行交通要道戍衛任務時,忽然遭遇敵方370餘名白人騎兵的襲擊。

彼時,白人騎兵牽著馬步行,藉助附近密林的掩護,已經悄悄的逼近到約1.3公里近處,這是個相當危險的距離。

在策馬衝鋒的情況下,只需要短短的一分半時間就可以殺到近前。

在這危急時刻

6輛騎兵鐵甲戰車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調轉重機槍勐烈掃射,一戰殲滅敵方騎兵240餘人,俘獲百餘人,僅有區區不足20人落荒而逃。

這兩個出色的戰例,顯示出了騎兵鐵甲戰車在現代戰場上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北方軍團高層的濃厚興趣。

北方軍團司令長官前往阿倫敦親自調研戰鬥全過程,並且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

這些在奏摺中,都有一一詳盡闡述。

合上奏摺

皇帝李察臉上露出情不自禁的笑容,他知道這裡面很大因素是因為雷霄少校的身份,才能夠讓北方軍團長官不吝溢美之詞,難免有些許誇大的成分。

但不可否認,雷霄少校的表現確實出色。

他能夠執著地發展出世界第1支鐵甲戰車部隊,本身就說明對軍事武器發展有著近乎敏銳的直覺,有行動力,有執行力,這就非常難得了。

帝國皇室中出了一位軍事天才,難道不是可喜可賀的事嗎?

迄今為止

大唐皇室共計有81位皇子,年滿16歲成年的有76位,最小的皇子也有4歲多了,皇室子嗣真可謂枝繁葉茂。

皇帝李察覺著足夠了,臨幸後宮嬪妃已經不再保留龍種,也停止了在民間選取秀女入宮。

這麼多皇子中,選擇從軍的有34位,如今大多數已經結束軍旅生涯,或是就藩,或是前往海外藩國幫助關係親厚的皇子治理朝政,或是進入政府各部做事,或是乾脆閒下來享樂。

留在軍中的只有十二位皇子,包括廣南王唐-李坤殿下,平西王唐-李信殿下,都是對軍旅發自內心的深深喜愛。

這個年輕的皇71子唐-李毅成功的引起了皇帝李察的興趣,他知道陸軍武器裝甲化是未來的大趨勢,有心要培養一下這個皇子的興趣。

談不上拔苗助長,順手而為罷了。

(晚上還有一章,可能發出來會比較晚,請熱心的讀者朋友們明天再看吧,順便求月票,推薦票,謝謝大家的熱情鼓勵!)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