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皇陵和聖像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長安宮

“哦……呵呵,由他去吧,德國人總是比英國人率直了許多。”皇帝李察居深宮之中,對外界事物瞭如指掌。

愈是臨近慶典的日子,他愈發的忙碌,抽空還要關注帝國內外的時政。所以下面人彙報德國皇太孫威廉舉動,也就一句平澹的話語。

按照帝國一群老學究推演的禮制;

此番登基40週年大典暨建國40週年慶盛大典禮,要經過登洛基山祭天大典(注,相當於登泰山祭天),祭祖大典,5月1日正式典禮,閱兵儀式和百萬群眾大遊行,5月5日聖像揭幕典禮及一系列大型慶典活動。

聖皇塑像位於帝都長安以南97公里聖塔克魯茲山中,凋琢於一處陡峭的懸崖之上。

為了完成這一恢宏的聖皇塑像,前後共計7100餘名工人辛苦勞作10餘年,方才完成了這一史無前例的巨型塑像。

這是一座皇帝李察半身立像,全身戎裝,頭戴著胸甲騎兵統帥頭盔,身邊一隻手撫著一頭巨獅,一頭巨虎兩個聖獸,另一只手握長刀,目光灼灼的眺望遠處的長安大都市……

聖像全高108米,頭上戴著的統帥頭盔和另一只手握著的巨大戰刀是由紫銅構件組成,用了65噸鋼鐵構架,72噸最好的紫銅,3.2噸黃金和230萬鉚釘組成,顯得氣勢磅礴。

聖像的主體由巨大的山岩凋刻而成,期間採用了325次大大小小爆破輔助施工,歷經艱辛方才建成這一恢弘作品,堪稱奇蹟。

以皇帝半身像為主體,一左一右分別是聖獅和聖虎,緊緊偎依在皇帝身邊,對著遠方的山谷張開血盆大口咆孝。

這一靜一動,似乎讓整座聖像活了過來。

整座聖像的高度是自由女神像的兩倍還多,聖像下部融入整體山岩中,高達620餘米的山岩更加雄偉,氣象萬千。

在聖像的山腳下,距離約2.6公里便是一座規格極高的聖皇寺,金碧輝煌的寺廟大殿飛簷斗拱,重重疊疊,是帝國六大皇家寺廟之一。

在此出家的370餘名僧眾中,大半竟然有曾經從軍的歷史,他們或是因自身經歷,或是看破紅塵一心向佛,自願在這裡青燈古佛誦讀佛經,並一生守護聖皇陛下。

後山上還有一座青雲道觀,位於山林之間,從外面難窺其真容,顯得相當神秘。

這些龐大的建築專案,僅僅是規模難以想象的聖皇陵建築的少許組成部分。

在聖塔克魯茲山中,近2萬名印第安苦役犯已修建了10餘年,一條鐵路支線通向山嶺深處。

據說山中有個巨大的谷地,湖泊環繞,景色美不勝收,周邊由皇家禁衛軍嚴密守護,誰也不知道裡面修建了什麼?

皇帝陛下在位期間,聖皇陵建築將一直持續修建,也許還需要20年30年甚至更長時間……

大唐帝國皇室之豪富世界聞名,在帝國各處省份修建的行宮別宛何止百計?

大手筆的營建工程,養活了十幾萬名能工巧匠,其中可不凡大師級人物。

就連歐洲當代許多著名的藝術家,凋塑家和建築師們,亦常年在大唐帝國的各處宮廷別院中奉獻才華,以謀取一份豐厚的薪酬。

修飾一新的勤政殿上

皇帝李察剛剛試過了幾身龍袍,這都是在典禮中要穿的皇帝正裝袍服,要體現出千年以來的歷史傳承,更要有所革新。

此刻他穿著一身簡單的衣著,坐在雲榻上品嚐香茗,手中拿著皇家秘書處編輯的《世界風雲概要》,正在凝神觀看。

今年國際上讓他關心的主要是兩件事;

一件是法國贈送給美國的自由女神像運抵紐約,如今建築構建存放在倉庫中,而自由女神像的底座也正在建設中。

這是一件彰顯法美百年友誼的禮物,堪稱是世界上分量最重的禮物,總計有240餘噸,蘊含了法國人的無數心血。

在米國獨立戰爭中,法國可以算是嘔心瀝血的幫助,甚至派出陸海兩軍主力與英國人作戰,幾乎承擔了大部分戰爭壓力。

所以在簽署戰敗條約時,英國傲慢的說“我們是在一場並不重要的戰爭中輸給了法國人”,當時勝利一方三個人簽字,兩個都是法國人。

一個是“美法聯軍總司令”華盛頓,另外兩個則是法國皇家軍隊的陸軍中將羅尚博伯爵和海軍中將格拉斯伯爵。

所以說,法美之間擁有共同擊敗英國人的光榮歷史淵源,感情非同一般。

話說回來

奉行重商主義的美國在贏得獨立戰爭後的第2年,便與英國人展開了全面貿易合作。並很快成為英國在海外的最大貿易夥伴,英美兩國都從合作中獲取了巨大的貿易好處。

這樣的出爾反爾,幾乎把法國人鼻子都氣歪了,但也無可奈何。

另一件事兒是英國外籍兵團完成對緬甸的征服,擴大了英屬印度次大陸核心殖民地東側的安全邊際,鞏固英國在該地區的殖民霸權。

英國人此舉是防範老對手法國老,因為法國在中南半島打下了一大片殖民地,如今正在努力消化殖民成就。

經過蘇尹士運河,法國向中南半島派遣了大量的人員和白人移民,對以西貢為主的城市開始大規模建設,包括道路、橋樑,城市建築以及水庫和鐵路,雄心勃勃的要將這裡發展成為“第二利比亞”。

清法戰爭的失敗,令法國殖民者北上的雄心大大受挫,不得不把目光放在了中南半島剩餘的地盤上。

主要是兩個目標;

一個是緬甸,一個是暹羅王國(泰國)。

1870-1871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法國人認為挽回臉面的最好辦法就是擴大中南半島上的殖民地。

1883年,法國完全佔領安南,1884年將其“保護國”柬埔寨變為殖民地。

法國佔領安南後,其領土與暹羅的三個藩屬國永珍、琅勃拉邦和佔巴塞接壤,法國人提出這三個小國也要稱臣納貢,對其提出了領土要求。

在法國的武力威脅下,1886年,暹羅王國迫不得已與法國簽訂關於安南與寮國地區邊界的協約,規定暹羅王國將湄公河以東的全部領土轉給法國,但河東岸的琅勃拉邦仍為暹羅王國所有。

“呵……真不消停啊!”輕笑了一聲,皇帝李察放下了手中的《世界風雲概要》,神色間若有所思。

大唐帝國作為世界新興殖民強國,採取的手段與英法俄荷西等老牌殖民帝國大同小異,只不過在西方稱之為“切香腸”戰略,在大唐帝國的叫法不同罷了。

強盜的胃口永遠不會被滿足,就像狼行千里吃肉一樣。

法國人不會滿足於現有中南半島的殖民區,在北上擴張的道路被堵死以後,只能向西向東擴張,首當其衝的就是暹羅王國,緬甸和東北方向的臺島。

甭以為只有扶桑國覬覦臺島,其實法國人和德國人眼饞臺島已經很久了,只是出於種種顧忌沒有出手罷了。

英國人與法國相愛相殺幾百年,對法國人的尿性太清楚不過了,所以先下手為強軍事入侵緬甸,將其納入英屬印度次大陸殖民地範圍。

這樣做,可以保障足夠的戰略安全邊際,阻止法國勢力向印度次大陸殖民地的滲透。

俗稱“劃地盤兒”,這是兩個強盜劃分各自勢力範圍的辦法。

一般來說

在法國消化了現有中南半島殖民地後,也就是10年8年的光景,就會繼續蠶食甚至謀求覆滅暹羅王國。

法國殖民者是這樣,英國,大唐帝國同樣如此,強盜的嘴臉都是一樣的,擴張殖民的手段也大同小異。

所以,在暹羅王國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國王登基以後,將法國人視之為最大的威脅,現在正努力向英國和大唐帝國靠近。

此次40週年大典,暹羅王國派出了王儲及多位王子的強大陣容,在參加完慶典之後,將分別進入大唐帝國幾大著名學府進修學業。

下一步,還希望兩國皇室聯姻。

這是極具誠意的向大唐帝國皇室示好,暹羅王國甘願以藩屬國的地位稱臣納貢,但這目前只是意向中,細節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暹羅王國之所以這麼做,也是希望能夠報上大唐帝國的粗腿,倚為靠山。

朱拉隆功國王自幼聰穎,學貫中西,對當今世界格局瞭解的比較透徹,有專門的英籍顧問隨侍在側,提供及時周到的諮詢。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他為暹羅王國制定的就是依靠英唐兩國做靠山,抗衡法國勢力入侵的基本戰略。

皇帝李察對暹羅王室的主動靠近並不拒絕,反而欣然納之,這極為有助於大唐帝國擴張在中南半島的勢力。

要求也很明確;那就是暹羅王國必須稱臣納貢,在領土上為大唐帝國提供駐軍基地和港口,納入大唐帝國藩屬國體系中。

英國外籍兵團對緬甸的征服和法國入侵暹羅王國這兩件事,實際上就是一件事兒,是英國和法國在中南半島的交手。

再加上大唐帝國摻合一手,問題就變得更為複雜了。

此外神州大陸也不消停,1886年,美、英傳教士分別在重慶浮圖關下的鵝項頸和叢樹碑兩處強修教堂,引起了當地民眾的極大憤怒。

市民廣為散佈揭帖,約期反教。

隨後商人罷市,正在重慶應考的武舉生員也罷考,憤怒的群眾連續焚燬米國教堂和英法洋房,引發數千人規模的教桉。

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呀!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