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任重而道遠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鳥糞貿易的繁榮,離不開當前的時代背景。

19世紀初

發源於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席捲歐洲,至19世紀中葉,英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化國家,以蒸汽動力為代表的工業革命深刻影響到歐美各國,大工業生產取代了傳統的手工業,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促進國際貿易繁榮。

歐美各國工廠林立,對勞動力需求強烈,這導致大量失地農民進入工廠務工,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相應的增加了對農產品的需求。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與之相比較

農業領域的發展顯得滯後,在化肥沒有出現的年代,土地產量很低,唯一的方法是透過有機肥促進農作物生產,所以人畜糞便是很搶手的資源。

為了增加土地肥力,歐洲人甚至跑到拿破崙時期的戰場去挖掘骨骸,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進口動物骨渣,埋到地裡以增加肥力。

以上種種的措施,效果都不明顯。

但是鳥糞的出現,解決了歐美各國農業生產中最大的難題,翻倍的提高了農作物產量,這是一種寶貴的農業資源,在國際貿易中方興未艾,熱度空前高漲。

秘魯海島上的鳥糞礦藏,就是奇貨可居的珍貴資源,遭遇到歐美各國的哄搶,價格節節攀升。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秘魯成為輸入華工的南美洲國家大戶,他們可以支付大筆的費用,持續不斷的從神州大陸輸入華工。

另一個輸入華工的大戶則是古巴白人蔗糖種植園,現階段,預計華工總數不低於15萬人,主要分佈在哈瓦那周邊地區。

鴉片戰爭後

緊閉的大清國門實際上已經破防,以英國海峽殖民地和法國中南半島殖民地為首的列強,由於迫切需要勞動力,每年從神州大陸沿海地區輸入的華工數量驚人,年均數量以數10萬計。

僅英國海峽殖民地,數10年輸入華工即高達300餘萬人(從19世紀上半葉至清末)。僅荷屬東印度群島巴達維亞(雅加達)一地,就高達13萬餘華人。

整個19世紀

是華工人口大遷徙的浪潮風起雲湧的時代,華工人口遍及東南亞各地,澳洲,南美洲各國和北美,總數不下於千萬人。

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英國為了在馬來亞進行殖民擴張﹐以授地招墾﹑貸款補助等優惠條件為誘餌﹐鼓勵大量華工前往開發。

早期華工多數是東南沿海的破產農民和無業貧民,因契賣或拐賣而置身異國,備嘗血淚艱苦。

同治年間《救時揭要》記載:

“被騙出洋而死於難者,每年以千百計。有半途病死者,有自經求死者,有焚鑿船隻者。要之,皆同歸於盡。即使到岸,充極苦之勞工,飲食不足,鞭撻有餘;或被無辜殺戮,無人保護,命若草芥。華民無辜,飄零數萬裡,而受如此之刻酷乎!”

這是勞工血淚歷史的一部分,到了19世紀中葉已經愈演愈烈,成為僅次於黑奴貿易的第二大人口販賣浪潮,幾乎波及世界各地。

19世紀20年代

馬六甲附近和半島西部各土邦的錫礦已有幾萬名華工,檳城和新加坡的原始森林很快就被華工開闢貽盡,隨後轉向半島內陸柔佛﹑雪蘭我和霹靂等土邦。

華工在當地自建村鎮﹐就像北美葡萄谷一樣聚村而居,柔佛境內華人聚居達數千家村莊﹐柔佛邦的二十九條河流的兩岸﹐幾乎全是華工開墾的種植園。

海峽殖民地的新加坡港,成為華工不斷向半島內陸推進的據點。

僅以北美為例;

美國太平洋郵輪公司是專業從事跨洋華工人口運輸的輪船公司,其運輸一名“豬仔”成本約6~7美元,抵達北美或中美洲目的地的船票,價值50美元,船公司可以從中獲取暴利。

而一名契約華工在古巴市場上,只需要約350~400美元(18歲以上的強壯男性)。

19世紀初

一名黑人奴隸價值250美元,隨著美國南方棉花貿易產生了豐厚利潤,對勞動力的需求更加迫切,到了19世紀中葉,一名18歲以上強壯男性黑人奴隸則需要800~1000美元,最高的甚至需要2000美元,僅美國一地黑奴總數已經達到390餘萬人。

一個僅需400米,一個則需要800米以上,這是顯而易見的差距,極大的刺激了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種植園主和礦場主對華工的迫切需求,是引發人口流動浪潮的根本因素。

歷史大潮浩浩蕩蕩,沿著原定的軌跡執行中……

在李察的心裡,既有擴大華人勢力基本盤整想法,也有為這些流落到異域他鄉的華工謀一份光明前程的考慮,兩全其美豈不是好?

相比較那些刻薄壓榨華工的白人礦主和種植園主,跟著李察在北美開闢一片事業,這些海外華人的前景更加光明。

能為同胞盡一份心力,李察深感義不容辭。

他的目標並非是三藩市的這3000餘名華工,而是中美洲和南美洲數十萬華工甚至更多,但這要一步步來,急不得。

心中斟酌片刻

李察輕輕嘆了口氣站起身來,肩膀上沉甸甸的壓力,讓他感覺任重而道遠。

現階段

還是要在三藩市打好牢固基礎,將相應的產業做起來,訓練士兵需要時間,鞏固勢力需要時間,掃清前進道路上一個個障礙需要時間。

心中計議已定

李察開啟聲望系統介面,點亮了聲望稱號任務“灣區之王”;

聲望稱號任務;“灣區之王”

當前任務進度;31722人/3331人,進展超過10%。

10%?

李察思索了下,便明白了聲望系統的認定,3331這個數字包括了三藩市2955名華人和部分薩克拉門託市的華人。

在清除了協議堂的影響力之後,他已經被公認為華人領袖,是華人心目中的“灣區之王”,在該地區擁有崇高聲望,得到聲望系統認可。

而要讓整個聖弗朗西斯克地區包括白人,墨西哥人和土著印第安人都認可這一“灣區之王”稱號,顯然不是容易的事。

最起碼,以約翰-薩特數10年經營的龐大勢力,也沒有得到普遍認可,就可以想見完成這一聲望稱號任務的難度有多高?

在這個鬼地方,白人和墨西哥人的死腦筋可不少,想要得到他們的承認,就必須具備碾壓性實力。

李察默默的給自己鼓勁打氣;

好吧,我的未來是星辰大海,這只是前進中一個小小的挑戰,有足夠的信心完成。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