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準備打仗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王琰在簽訂貿易條約後,以一兩銀子的價格購買了一本《華夏外商法》。

在得到了華夏外務部發放的文書後,他就立馬告辭離開。

其實這還不算正規,等以後這邊徹底發展起來了,還會加上一個資格審查的過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諸如派人去明國調查一下家底,摸摸情況,而後才會發放文書。

總之以後將會正規到不能再正規,能拿到文書,就相當於經過一道資格鑑定。

這些有文書的商賈,也將拿著這張資格鑑定,自然而然的形成一個商業上的聯盟。

他們或許會競爭,可當要合作時,一定會傾向於拿了這道文書的商賈。

只是讓顏政驚訝的是,王琰走後的第五天,宋德榮再度來到了莫城。

這是建國後第一次,宋家派來宋德榮來議事。

他來到莫城後,先是祝賀了一下建國一事,而後便是恭恭敬敬的接受了新的條款和規矩。

並且也同外務部簽訂了新的條約,還特意瞭解了一下現在莫城的各個機構。

而後他才說明來意,直接告訴顏政,脫粒機有多少他們要多少。

甚至只要單價不超過五兩銀子,他們都願意花這個錢購買。

又是脫粒機,這讓顏政驚訝的同時,也忙追問了到底發生了何事。

宋德榮沒有什麼好隱瞞的,將漳州知府馮續上獻脫粒機,以及弘治皇帝下發旨意一事告知了顏政。

顏政如夢初醒,他之前想著大明是農業國,脫粒機肯定能有不小的市場,但卻忽略了大明乃是以農耕為國本。

中國歷朝歷代在農事上,絕對不管什麼奇技淫巧。

所以翻閱歷史書,古代科技發明的著作中,農書佔的份額最大。

幾乎每一個朝代的科學著作中,總能找到一兩本的農書,中國的讀書人也不認為總結農書,是一件很低俗的事。

至於推廣農具和良種一事,不單單朱元章做過,朱棣也曾經做過。

只是令人奇怪的是,玉米、紅薯和土豆的推廣,只有明代地方官有推廣的記載,朝廷卻似乎不知道這些作物的存在。

清朝也是如此,象徵性的失明了一般,似乎沒有推廣新作物的記載。

…………

紅房內,會見完宋德榮後,顏政皺著眉頭在想著此事。

心裡頭先是有些激動,後又是有些害怕,但想來想去又覺得這是一個機會。

皇帝下了旨意,那麼就是希望民間能知道這個東西,他可能不在乎能推廣到多少農戶手中,也不會在乎花費幾何。

他在乎的是這個東西利於農事,那麼用的起的人家,可以先試著用起來。

反正慢慢的民間也就熟悉了,到時候總有工匠,會願意去打造。

而地方官的想法,自然是討得皇帝的高興,若是過了幾個月,他們的上官,鎮守的御吏,能看到治下有大量的脫粒機,那麼他們的名字,肯定會被送到皇帝面前。

名字能讓皇帝過一下目,那都是極好!

顏政前世也算是名利場浸淫了好幾年,天下烏鴉一般黑這個道理還是懂的。

他想了想後,找來阿苦,直接寫了一個特令給他說:“從今天開始,第一機械廠三班倒開始生產脫粒機,但脫粒機出貨一事,交由內閣管理!”

“內閣管理?”阿苦愣了一下。

“沒錯,出貨給誰,出貨多少,我需要知情和審批!”顏政嚴肅道。

阿苦點了點頭:“那其他廠需要配合嗎?”

“需要,總之先緊著脫粒機的生產!”顏政說道。

阿苦應諾了一聲,拿著特令走了下去。

顏政又找來魃萬,詢問道:“第六營整編的怎麼樣?”

魃萬彙報道:“已經齊員,一半是周邊部落招募的,一半是明裔村子裡招募的!”

“這就好!加緊訓練,還有就是多編練一個營!”顏政認真道。

魃萬也愣住了,疑惑道:“這才剛擴編一個營,為何又要組建第七營?”

“沒事,現在養得起!向咱們納稅的部落,去年增加了兩成,許多部落是沒有去抽丁的,這件事情去辦了!”顏政澹笑道。

“這麼急,是不是有仗可打?”魃萬突然激動道。

顏政點了點頭:“咱們可能已經出現在了明國的視野裡,我總有些不安心,擴編一個營準備著,總不會錯!”

其實還有一條他沒說,那就是他準備攻打琉球一事!

按照他的打算,攻打琉球,即便是不能扶植傀儡政權,最起碼也能簽訂一個不平等條約。

如此一來,就能落實華夏國在琉球的特權。

只是攻打琉球,肯定會讓大明不滿,畢竟琉球是朝貢國。

所以脫粒機一事,是個意外也是個機會。

意外在於皇帝會下旨,機會在於皇帝下旨了!這件事即是好事,也是壞事!

…………

寧波府,象山灣是一個內灣,呈現出一個“人”字。

由於這裡是沖積出來的泥沙地帶,所以疍戶居多。

這裡有個深水港叫做象山港,由於走私和朝貢,一般不在這邊進行,所以荒涼的很。

李海狗在回村祭拜後,就帶著人一直在這個港灣裡梭巡。

與他同行的還有王江氏,之所以找王江氏一個女子,是因為省事!

畢竟沒剃頭的人已經很少,李海狗和田五這種老往大明跑的人,才一直沒有剃頭。

且王江氏也是疍戶出身,他們先前就去了一趟王江氏的村子裡,在花費了五百餘兩銀子後,說服了三百餘口疍戶去東秦。

這第一批人口,已經乘坐著2號運輸艦,朝著東秦駛去。

事情一開始很順利,但是當親屬關係用完之後,招收的情況就開始不理想。

一夥人走著走著,望著前邊出現的疍戶船隻停了下來,疍戶村子其實就是船加棚子,平常生活都在船上,偶爾靠岸在棚子裡休息一夜。

李海狗望了望說:“前幾批的勸不動,不知道這一批能不能勸動!”

“叫動幾個還是可能,但是我覺得咱們這麼辦,起不了效果!”王江氏說。

“你是說單單給銀子都不行!”李海狗問道。

王江氏點了點頭:“這些疍戶同咱們非親非故,咱們給銀子,他們想要賣兒賣女的,日子實在爛包的,可能會選擇相信我們!可其餘人,可能還是覺得咱們在騙他們!”

“苦慣了,窮慣了,倒黴慣了!”李海狗嘆口氣道。

王江氏停了下來說:“所以啊!咱們得換個法子,你知道君上最常教育幹部的一句話是什麼嗎?”

“什麼?”

“實事求是,一切都會隨著時間、地點、條件而變化,所以辦事一定要先弄清楚這幾點!”

“那你弄清了沒?”

王江氏搖了搖頭說:“我站在疍戶的立場想了想,覺得我要是他們,也不會平白無故的相信咱們,現在重要的是,我們得解決信任問題。我們所擁有的有利條件,也僅僅是手裡有銀子。如果可以的話,咱們倒是可以多費些功夫,日久見人心!可君上這次,明擺著是要快速的收攏這些人口。”

“說一千道一萬,我們把東秦的政策說的再好,他們也不敢輕易就信了咱們!所以我覺得,不如這樣!咱們先在每個村落,以立契的形式,招走幾個人,等他們到東秦,見識一圈後,才讓他們回來幫著勸!”

李海狗想了想,點頭道:“說的有道理!”

…………

…………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