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洲史話:定海古城牆記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中國人對城牆一般都不會陌生,假如你遊覽過長城、北京的紫禁城、南京的臺城、蘇州的盤門、嘉峪關的關城、蓬萊的水城後,會由此而產生一種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中國式的城牆,或蜿蜒山頂,或臨踞水際,或橫亙沙漠,或穿越林在平莽,並都以久歷滄桑的遒勁姿態,向後人無聲地展示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不朽的輝煌業績。它們不但是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和參與者,還成為華夏文化的代表和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城牆的歷史十分悠久,它的內涵也極為豐富。城牆,是一種具有一定的厚度與高度、由土或磚石築砌的剛性實體。它處於城市或建築組群的周圍,起著分割空間、阻隔內外的作用。還有最主要的原因,是出於它的對外防禦性。由於古代戰爭中的進攻手段一直相當原始,因此城牆這種並不十分先進的防禦構築物,在我國竟然沿用到封建社會末期。舟山雖孤懸於東海汪洋之中,但定海的古城垣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雖位列中國七大古城垣之後,但定海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其城垣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之深厚,是有獨特之海島風韻的歷史文物。

一、唐代:置翁山縣後的第一次築城

定海古城已有100多年歷史了,在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8年),定海在義頁河首建翁山縣。築城後因義頁河土輕,於是遷移到定海依鎖山(南宋淳熙年間改稱鎮鰲山)東南麓始築土石城牆,呈方形,城牆長5裡,缺西北角約半里(跨越鎖山部分),設四門。據民國《定海縣志》載:“唐開元間,析鄮為翁山縣,築城於義頁河,後以土輕,移鎮鰲山旁,周廣五里。”不過,到了唐大歷元年(771),因袁晁海上聚義而廢縣。定海的古城也隨之被廢棄,此城僅存世三十三年。

二、宋代:城牆形成了城防體系

宋代的城牆總結了築唐城的經驗,形成了城防體系,有府城、子城兩道。大致由城牆、城門、甕城、馬面、鐘樓、鼓樓、望樓、弩臺、敵樓、馬道等組成。宋代城牆一般高度在11米左右,在城門外構築有甕城,多為方形或者半圓形,厚度與城牆相同。城牆上設定有女牆、雉堞、馬面和弩臺。馬面(又名行城、敵臺),這是依一定距離在城牆外側建凸出的墩臺,平面有長方形和半圓形,與城牆合為一體,上設供士兵休息的戰棚,戰棚四周有木樁圍護。因外觀狹長如馬面,故名。它一般寬度為1~0米,凸出牆垣外表面8~0米,間距為0~50米(一般為70米),即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以內,特點是能夠自上往下從三面攻擊城下的敵人。(由於火器出現,宋、元以後的城牆,已很少使用這種構築物了。但舟山在元、明代因戰事頻多,仍在使用這種構築物。)

為了避免城門不致直接暴露在敵人的攻擊下,常在城門外側添築城牆一道,以形成一區面積不大的防禦性附郭,這就是所謂的甕城。甕城者,顧名思義,一旦敵人進入此處,就會遭到四面圍攻,猶如甕中之鱉。甕城外設定壕溝,上設吊橋,溝通往來,壕溝內側(靠近城牆側)構築有羊馬牆。壕溝外測則設定有拒馬槍和陷馬坑,作用大致是防止敵軍騎兵的快速衝擊。北宋熙寧六年(107)舟山恢復了縣治,改翁山為昌國。依舊址擴築城廊。城牆是土石結構,高.4丈,址廣1丈,長度也有所增加,延袤9裡,北際山,東抱衙山(鰲山),西跨鎮鰲(鎮鰲山),自東南及西160丈,圍成一個0.8平方公里區域的城區。周城設東南西北四門,門樓上增設樓穴,沿城新挖壕河,置吊橋,並羅以月城(甕城),規模比唐代古城大有擴充套件。但在建炎中期,毀於入侵的金人之手。

三、元代:為出入方便增設城門六所

宋以後,或因兵燹戰火,或因風雨侵蝕,城牆屢毀屢建。元至元十五年(178)升昌國為州,“增設城門六所”。據元《大德昌國州圖志》記載,“州城周廣五里”,有“城門六所”。城門是城市內外交通的出入口,其建築之規模、數量常依城市的大小、形制、方位、用途等因素來確定。所以東隅有“東江門”,西隅有“西門”,南隅有“南門”,北隅有“上榮門”、西南隅有“舟山門”、東北隅有“艮門”,舊名虞家橋。比宋之古城多了兩個城門,出入更為方便。

四、明代:改州為縣後按舊址增修城池

史料佐證,明代仍多使用甕城。明代,城牆屢毀屢建,明代制磚業的蓬勃發展,使陶磚普遍用於各種建築。現存各地的磚城牆,幾乎全部建於明代,特別是中期以後。雖然這些城牆絕大多數都是兩側包磚、中央填土的形式。但也有下部以條石上部用皆為由一般黏土所燒製的青灰城磚疊砌的。在定海建的防倭之城堡,其牆垣、炮臺、雉堞皆用石砌。

據志書載:明洪武二年(169),昌國改州為縣,按舊址增修城池。址寬1丈,高丈4尺。闢東南西北4門,上置樓,門前8~10丈拐彎增築城門與城牆連線稱“月城”,以固正門。有雉堞(齒狀矮牆)67個,警鋪60座,城外自東南至西挖護城濠(後稱濠河,西北有山未挖)長160丈,城外是護城河(舊稱“濠”),河上架有橋。水門於東南,各置吊橋。據清光緒《定海廳志》載:明洪武十二年,“增葺昌國城池,改州為縣,旋復設衛所。……闢東西南北四門,於東南各置吊橋。”其中,“展跨鰲山,恢舊制,闢門四。”次年,接任的千戶所許友展指揮續修,增築西北角鎮鰲山腳城牆半里。城門由六座改作四座,題名:“東曰豐阜,南曰文明,西曰太和,北曰永安。”封閉東北隅之艮門和西北隅之舟山門。至永樂十五年(1417),都指揮谷祥又一次加修。正統八年(144)戶部侍郎焦宏,以“城大兵少”為由,拓寬城壕,裁東北半里,並於四城門外增設木柵。《定海廳志》雲:“南文明門壕橋外木柵曰‘迎恩’。東豐阜門外木柵曰‘賓暘’。西太和門外曰‘西安’,北永安門外曰‘北固’。”在城門外的8~10丈外,拐彎增築城門與城牆相連接的“月城”,以固正門。西北城垣,跨越鎮鰲山,東抱霞山,餘皆平陸。成化年間,指揮張勇亦曾增修城垣。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入據,城池部分被毀。三十七年(1558),倭寇進犯定海,城中居民依靠城池誓死抵抗。平倭後,嘉靖四十年(1561),定海都督盧鏜、海道譚綸重修城池,並增設敵臺(炮臺)0處,用的是“辛酉年置”城磚,後傾圯。至萬曆十三年(1585),副總兵張可大重修城垣,歷時半年。並在南門外又增設一座0丈寬廣的月城(甕城),一座9丈寬的水門(隨著跨河而建的水城的出現,供船舶往來的水門也產生了)。另外還增設了兵馬司庫房、總檯鋪各1座,增設4座箭樓、5座敵樓、8座窩鋪。明代的定海城牆酷似中國七大古城牆之一的平遙城牆。平遙城牆建於明洪武三年(170),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周長6公里,高8~10米,底寬8~1米,頂寬~6米,牆身素土夯築,外壁城磚,白灰包砌。環城闢城門6道,門外築甕城。平遙城牆馬面多,造型美觀,防禦設施齊備,為中國歷代築城之僅有,並以築城手法古拙著稱於世。

五、清代:因兵燹戰火所致城牆大修了五次

清代定海城牆大修了五次,定海城牆屢毀屢建,只是城牆總的格局未變,一直保持到上世紀50年代。

第一次:規模最大的一次築城,是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

清順治八年(1651),清軍攻佔舟山,“大兵再至,寇遂墮城而去”,城池被戰火所毀。原明軍將領、人稱“陳鐵頭”的湖北利川人陳世凱,在三十年戎馬生涯中以勇猛出名,他在順治十六年(1659)投降清軍後,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底抱病進京請求康熙准許募捐集資,修復定海城牆,結果客死京師。康熙皇帝被其精神所感動,遂同意修城。當時,沿海一帶反清的武裝已被蕩平,康熙二十七年(1688)剛剛恢復定海縣建制。因定海城池殘破,百姓皆住草屋,且無縣署,又乏稅收。康熙在十二月十六日頒旨撥皇銀31287兩,建定海城,寧波府知府、同知和定海縣知縣周聖化以及周邊諸縣縣丞、典史、巡檢等,分別被授為總裁、監造、營造、管工各官,周邊諸縣還要提供城磚等築城物資。康熙二十九年(1690)四月十六日動工,定海縣知縣周聖化為實際上的總承造官,經16個月辛勞,於三十年(1691)八月十六日竣工,共動支正項錢糧187兩。新城規模循舊址建築,計周長116丈,此城高一丈,址廣1.5丈五。羅月城4座,城身48丈。齒狀雉堞(即”女兒牆”)180個,城堞高四尺18磚厚,7磚寬,堞孔為三磚寬,。設東南西北四門,門上各建飛樓一座,寬1.6丈,深.6丈,高1.丈,又建窠鋪三十八座,分佈四門。城南設水門一座,門外圍繞城濠。後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國派出以馬戛爾尼為首的訪華使團,希望用貿易敲開我們這個富庶的東方古國的大門。舟山群島是英國使團進入中國後所到的第一處,舟山總兵派了兵士護衛英使團在城中遊覽。城門是英國使團最初踏上中國土地即浙江定海見到的第一種建築。在英國副使斯當東的眼裡:“定海城牆高三十尺,高過城內所有房子。整個城好似一座大監獄。城牆上每四百碼距離即有一方形石頭碉樓。雉堞上有箭眼。除了城門口有幾個破舊的熟鐵炮而外,全城沒有其它火力武器。城門以內有一崗哨房,裡面住著一些軍隊,四壁掛著弓箭、長矛和火繩槍,這就是他們使用的武器。”隨馬戛爾尼同行的有一個畫家叫威廉-亞歷山大,他在中國期間速寫了大量的風景風俗素描稿。在亞歷山大畫筆下,定海城門上掛著綵綢,有馬車和小販進城,城牆外的民房裡,還有婦女孩子扒牆觀望西洋景,一派其樂融融。英國著名建築師、插畫設計家、水彩畫家阿羅姆(1804-187),他主要借用了威廉-亞歷山大的素描稿,重新畫了大清國的風景風俗,成了一部集18世紀末和19世紀中國地域風景、民俗風情畫之大成。其中《舟山山谷》描繪了臨海建築的有6英里逶迤城牆的定海城,城外是港口、船帆和一座座懸水的島嶼。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第二次:嘉慶十八年(181),因城池年久失修,多處坍毀,知縣沈泰籌劃重修,於二十一年正式動工,至二十二年八月告竣,耗銀4000餘兩。

第三次:此後又經多次戰亂,城牆毀損嚴重。道光二十年、二十一年(1840、1841)英軍兩次攻佔定海,城毀。南京條約簽署,鴉片戰爭結束,定海城光復,欽差大臣裕謙在二十七年(1847)奏請朝廷批准後,又一次對定海古城進行全面重修。新任的定海知縣受命叫匠人專門燒製城磚,修葺城身及東、南、北門。磚長8.5釐米,寬19釐米,厚9.5釐米,每塊磚上刻有“定海城磚”、“丁未年置”字樣。

第四次:定海城牆第四次修建在清同治十年(1871)四月。廳同知左徵向當地紳民募銀1.4萬兩,4月開工,修城垣10餘丈,重修城垛106個,登城石階處,加高北城尺及窩鋪、盤詰廳、瞭望樓,新置北喉水門,十一月竣工。志書載:“廳同知左徵具詳紳民,捐修城身10餘丈,城垛160個,左右石梯處,加高北城尺,及窩鋪、盤詰廳、瞭望樓,並開北喉。工料費用了1400多,是年四月初一日興工,至十一月十五日完竣。”

第五次:定海古城的最後一次修建。定海城牆第五次修建在光緒年間,當時定海修城燒製城牆專用磚“丙子年”城磚,邊上有“定海縣”款,系清光緒二年(1876)燒製,磚體較小。到光緒二十一年(1895),官府燒製“光緒城磚”,以修葺西、南城牆所用。磚上印刻有“定海縣二十一年”字樣,磚體小巧,平滑整潔,特別是字款細膩清爽,當時燒製數量不多。東南西北四城城牆經修葺後,城牆內處兩側皆砌城磚。

六、城外之城牆——衜頭土城

衜頭土城,又名泥城,是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4月所築。系欽差大臣裕謙因”廳城三面皆環山,南道頭獨濱海無藩蔽”奏請朝廷批准,由善後局所建。當初由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三總兵具體主持修築,東自青壘山西至竹山,總長146丈,高1丈及丈餘不等,土城設門,東門曰”久安”,西門曰”長治”,城上設有炮位,後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巡撫梁寶常奏清朝廷批准,加高培寬土城,並作土垛7堵,中留垛口71個,安置炮位,由定海鎮標右營官兵把守。定海道頭土城在1841年9月6日英軍復攻定海時,土城毀。二十六年巡撫梁寶常加高增寬,築土垛7堵,安設炮位。

七、造城不易拆城易

從民國二十一年(19)開始拆除南門月城,道路成直。翌年,又拆東西北月城。三十一年(194),侵華日軍掘東、西城牆以通軍車,毀部分城垣。三十八年(1949)五月,國民黨軍挖城牆磚石築工事,除南城牆外,東、西、北城牆均成殘壁。1955年冬,學校組織學生跟機關幹部一起參加義務勞動,拆除西門一帶的城牆。1956年,南城牆被拆改築為解放路,至1959年完竣。到上個世紀50年代末,定海城牆陸續拆除完畢,拆除後的城牆牆址成了環城東路、解放路、環城西路和環城北路的一段。

八、一座仿製的定海古城牆

“定海城”是一座仿製的定海古城牆,位於桃花島鵓鴣門後門沙灘上,是電影《鴉片戰爭》舟山攝製地主要景點之一,整個城牆長0米,寬1米,最高處1米,設城樓、古炮位、箭垛、旗杆等設施,飛簷翹角,黑瓦紅牆,整座城牆古樸典雅,雄偉壯麗。(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