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七章 未來前景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董金玲把刺嫩芽用開水燙了,然後擱調味料醃一下,裹上面湖下鍋炸。

這是當地比較流行的一種吃法,吃的時候可以蘸一點椒鹽,也可以不蘸。

炸好的刺嫩芽外表酥香,裡面鮮嫩,帶著山野菜獨特的清香,很好吃。

榆黃蘑清水洗過,跟雞蛋韭菜一起炒最好。

這個時候沒韭菜,但是董金玲擱花盆裡培育了一些蒜苗,此時長的正好。

於是剪下來,搭配著榆黃蘑炒雞蛋,鮮黃嫩綠的色澤,格外吸引人。

那一盒地果兒,被董金玲摘下花蒂,清水洗過後,撒上白糖,也端了上來。

除了這三個菜之外,董金玲還炒了酸菜、白菜木耳,燉了排骨土豆、紅燒肉豆腐,又切了個午餐肉罐頭,正好整了八個菜。

“也不知道老管帶著客人來,家裡沒準備啥,就這些,將就著吃吧。

等哪天再來的時候,讓老管提前跟我說一聲兒,做點兒好吃的。”董金玲笑著招呼四人吃飯。

“哎幼,這就夠豐盛了,嫂子受累辛苦啊。”

常宏發三人過來一看,八個菜了還想咋地?於是紛紛向董金玲道謝。

“嫂子,你也坐下來吃,咱一起。”

桌子上飯菜都齊了,董金玲卻轉身要走,眾人哪能讓她自己擱廚房裡吃飯啊?於是趕緊攔住。

董金玲倒不是因為別的,她就覺得管恩學跟常宏發還有一參場的兩位在一起吃飯,這飯桌上肯定要談工作啥的。

董金玲覺得她在跟前兒不合適,倒不如自己吃省心,可眾人都不讓,她只好坐下來。

管恩學家裡不缺好酒,於是拎過來兩瓶開啟,四個人都滿上。

一邊兒喝酒吃菜,一邊閒聊。

“哎?你還別說啊,這刺嫩芽吃著跟春天的沒啥區別,好像還能嫩一點兒。”

管恩學夾了塊刺嫩芽嘗了嘗,味道屬實不錯。

“嗯,這東西就是從山上砍了刺嫩芽棒子,弄回去放到土裡,溼度大一些。

或者直接放水桶裡,底下水足夠用就行。放到暖和地方慢慢就發芽了。”

許世彥少不得要給講一講這個刺嫩芽是怎麼發出來的。

“哦,哦,那就是說,這東西就能利用一茬。

哎幼,可惜了,這要是有啥辦法,能持續利用就好了。”

管恩學點點頭,又有些遺憾的說了句。

“不太好辦,研究這東西估得費不少工夫,成本估計也不低。

以目前的生活水平來說,老百姓接受的可能性不大。”

許世彥搖搖頭,這也就是他自家有地方,也有人手,不過是閒著無聊弄了留著自家吃的。

“弄這個,不如發展暖棚蔬菜。

尤其是韭菜、小白菜、生菜、同蒿、水蘿卜,這些不需要開花授粉的綠葉小青菜。

如果能發展起來,形成一定規模,還是有利可圖的。”

簡單來說,就是人們的生活水平還沒發展到那個地步,沒人把山野菜當好東西。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到季節了上山薅菜行,這要是花錢去市場買野菜,大多數人恐怕都不能接受。

“嗯,嗯,你說的這是個路子。

這要是能把暖棚蔬菜弄起來,一來可以豐富城鄉居民飯桌,另一個也可以創收。

是個好主意,等年後吧,年後我安排人,去你那暖棚看看,然後再商議。”

常宏發覺得許世彥的這個提議挺好,但是東北的冬天太冷,取暖這方面可能花銷會大。

成本要是太高的話,就怕市場不接受。

這個,絕對不是一拍腦袋就能定下來的事兒,還是要好好研究明白才行。

嘗過了刺嫩芽,再嘗一嘗那榆黃蘑。

眾人都覺得,好像比木頭上長的那種,味道澹了些,沒有野生的那麼鮮。

畢竟是人工培植的嘛,而且還是用菌袋培養,不是木段培養,味道澹一些也正常。

目前來說,食用菌多數還都是木段培養技術,產量低,耗費木材多。

所以管恩學就對這個菌袋培植食用菌很感興趣,詢問了挺多。

當得知,菌袋是用鋸末子、豆秸、玉米芯子等東西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接入菌種培育時。

管恩學連連點頭,說這個挺好,不費那麼多好木頭。

“明天開春,我們場就打算在那些老參地,用菌袋培育木耳。

那個省心,不用啥暖棚,直接擺在池面子上,就著原本的參棚苦蓋點兒東西,這一茬也能收穫不少。”

一參場技術科,算是把食用菌培育技術給玩明白了。

實驗基地那邊培育的木耳、榆黃蘑、平孤、猴頭孤都長的非常好。

靈芝的人工栽培技術也有了進展,估計很快就能攻關最後難題,實現大面積種植了。

木耳出口少,歐美人不認可這東西,感覺像是在嚼膠皮。

但是周邊的一些國家對木耳很青睞,認為木耳是一種長壽菜,可以清除血液垃圾和體內粉塵,對建康有益。

所以這兩年,也有一些出口訂單。

當然,木耳在國內的需求量也很大,畢竟作為一個美食大國來說,木耳可是南北方都認可的有益食材。

但是目前多數採用木段培植方法,產量不高。

菌袋培育方法,木耳的品質比不上木段的,但是好在成本低、產量高,便於田間管理。

所以菌袋培植方式,將會是未來的趨勢。

管恩學和常宏發對這些技術不太瞭解,卻不影響他們聽許世彥講。

“挺好,這些都是發家致富的路子。

小許啊,你得空,把你們場子研究的那些東西,整理整理。

保密的咱就不用說了,就是像蘑孤木耳這些的栽培技術啥的,你看看能不能半個培訓班,把各個鄉村的人弄過去培訓學習一下?”

常宏發對這些挺感興趣,就對許世彥提出了要求。

“對了,咱們縣裡頭還打算辦一期人參高產栽培技術的培訓班。

你是主講啊,到時候可不能推辭。”常宏發忽然想起這件事來。

原本,縣裡提議是從農大請教授過來講課。

結果跟農大那邊一聯絡,人家那頭說,許世彥不是已經畢業回單位了麼?找他講就行了。

在人參生產技術方面,國內現在能比許世彥專精的人,太少了,沒必要捨近求遠,還跑農大找人。

“我來講?能行麼?這事兒不應該是找農業口專家過來?”

許世彥愣了下,又讓他講課?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