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大朝會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唐朝的朝會,按照規模與參會官員的品級,分為會朝,大朝與常朝,所謂會朝,更像是一年的年朝,一般是大年初三召開,參會規模巨大,基本上九品以上的官員全部要參加。

大朝是每月的朔,望兩日,也就是初一、十五各一次,參加的官員比較多,但規模略小於會朝。至於常朝,基本上等同於每天的例行點卯,基本上只需要五品以上官員參加即可,也被稱之為入閣。

朝會點卯,意思是早朝召開的時間在卯時,也就是早上五點到七點,偏偏大唐天子是出了名的勤勉,所以一般五六點便已經著裝上朝。只不過眼下冬季天氣亮的較晚,所以這個時間被控制在七點左右。

大朝會需要例行參加的官員眾多,分佈在整個長安城,所以很多官員為了準時參加,不得不三點鐘就爬起來,一番收拾再吃點早飯,天還沒亮就得出門,路上走個一兩炷香,在承天門外再例行檢查耽擱一會,入太極宮的時候堪堪準點。

不得不說,比後世上班還要辛苦一些。

今日不是常朝,而是大朝。

所以天色還沒亮,一輛輛馬車便從各坊出發,往來不絕,馬車行到承天門外便需要找地方停下,一個個裹著棉袍凍得面色發白的官員鑽出馬車,縮著膀子往太極宮行去。三三兩兩碰頭,拱著手道一聲早安,緊接著一聲苦笑。

“咱們陛下確是勤勉了一些,三九三伏寒暑不忌,我等自愧不如啊……”有人朝著太極宮遙遙拱手,說道。

“那是,陛下仁德勤政,自醒不綽,才有大唐社稷寬宏,四海威服……”

一陣例行公事的馬屁拍完,不免談起昨夜長安城的巨大動靜。

“話說昨晚上怎麼回事,聽聞一眾部曲由懷德坊而出直奔南城,緊接著便傳來南城商鋪被打砸的訊息,長安城天子腳下法紀嚴明,怎會有如此膽大妄為之人?”

那人嚇了一跳,一把捂住說話人的嘴,偷摸四處瞧了瞧,壓低聲音,“莫要胡亂言語,昨日趕馬上街的可是盧國公。”

“……這就合理了,原來是盧國公,噤聲,噤聲!”那人縮起脖子,一臉原來如此的表情。

“知道嗎,昨晚被盧國公砸了的,是南城韋家的商鋪,呵呵,這下熱鬧了,今日早朝之上,兩位韋大人怕是要血諫朝堂了。”

兩人吃瓜的心思很明顯,絲毫不加掩飾,這時第三人抻著脖子湊過來,呵呵笑道,“兩位怕是想的簡單了,恰逢吏部提出春闈免試一事,正和陛下鬧得僵硬,韋家怕是會藉此機會好好要挾一把……嘿嘿,那些世家宗族向來抱團,今日的朝會,怕是會出大事。”

之前兩人對視一眼,略有驚容。

狹隘了,自己在第一層,眼前這位老哥竟然已經看到了第二層……也不知道有沒有第三層第四層?乖乖……一時間略有些心驚肉跳,對今日朝會隱隱不安起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就在這時,眾人看到一輛遠比尋常人家更大的馬車停在承天門外,一位穿著錦繡官服,腰間掛著魚符的黢黑大漢跳下馬車,齜著滿嘴大白牙,大步朝著太極宮而去,行至路上碰見幾個熟人,大大咧咧走過去一陣熟絡,絲毫不覺得自己昨夜犯下了大事。

程咬金。

幾人對視一眼,神色中滿是敬佩。

這老匹夫其他的不說,這泰山崩於前面不改色的氣度,實在是我輩之楷模啊。

盧國公到了之後不久,英國公李績,衛國公李靖緊隨而至,之後便是褚遂良劉洎房玄齡等一眾文臣,長孫無忌壓軸,緩緩而至,剛剛走進太極殿,朝會鐘聲隨之響起。

李世民至,身著弁服,有攀以持發,玉簪導,絳紗衣,素裳,白玉雙佩,革帶之後有鞶囊,以盛小雙綬,白韈,烏皮履。並沒有前隋天子服的奢靡繁瑣,但卻不是華麗尊貴。

眾臣叩拜。

李世民淡淡的掃了一眼眾臣,面色古井無波,如淵似海。

“有事請奏,無事退朝!”

眾臣面面相覷,正覺得李二陛下諱莫如深不可考量的時候,戶部侍郎呂則誦站了出來,“回陛下,前段時間關內暴雪,萬餘百姓流離失所難以為生活記,為賑災濟民,戶部共計支出錢款一百二十萬貫,太子殿下籌募錢款一百五十七貫,共計兩百七十七萬貫,全部用於賑濟之用,截至昨日,共計搭建房舍一萬二千餘座,佈施放糧五十萬擔,關內災情消泯,幾無流民。”

李世民面容稍緩,沉聲道,“甚善。”

眾臣拜服,同時高聲喝誦,“為大唐賀,為陛下賀!”

近來最主要的事,便是關內雪災,戶部作為主管災情的部門,自然需要簡單的日常彙報,彙報完之後,戶部侍郎退回朝列,太極殿內再次陷入了沉寂。

“還有其他事嗎?”李世民環顧一週,眼眸微不可見的瞥向左側文官列的韋氏兄弟,卻看到此二人低眉垂目,並沒有絲毫表態。

就在這時,吏部一位侍中站了出來,躬身拜服,“陛下,臣黃文清有本奏。”

李世民面容微不可查的一沉。

“近年來陛下仁德厚義,威服四海,大唐國運昌盛,吏治清明,全賴陛下之功……眼下年關將近,年關之後馬上便是春闈,天下學子泱泱,皆慕陛下洪恩予以報國。”一通馬屁中,夾帶著幾句極容易挑動眾人神經的話。

“這是吏部列出,大唐各地選拔的優秀子弟,欲以造冊錄用,請陛下批示。”

一本名冊呈至李世民案邊落定,大殿中落針可聞。

李世民望著手邊的名冊,眼神如淵海一般沉寂,只不過與昨日的憤怒不同的是,這位天可汗陛下嘴角竟然挑起一絲微不可查的笑意。

“高尚書,此名冊你可有過目?”李世民轉頭看向吏部尚書高士廉。

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課、升降、勳封、調動等事務,類似今天的中共中央組織部,其權利不可謂不大,而吏部尚書更是吏部的一把手,其下屬侍郎所呈的名冊,自然需要一把手過目。

眼下高士廉默許,那便意味著從某種角度來講,這位三品國公其實選擇站在長安世族的背後。

李世民表情晦暗,帶著一抹譏諷之意。

因為他清楚,眼前此人除了位列國公,統御吏部之外,還有一個不可被忽視的身份。

他的舅舅。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