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管子門徒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李世民也被他激烈的反應給嚇了一跳,這是多討厭商鞅和韓非子啊。

不,應該說是多討厭晉法派啊。

但此時他反而有些明白,陳景恪為什麼會那麼鄙視權貴士族,又為什麼會給徐山鷹幾人說什麼軍民魚水情了。

原來根子在這裡。

不過他還是勸道:“商鞅和韓非子皆法家先賢,不可對其無禮,尤其是不要再外人面前如此不敬。”

陳景恪隨口道:“嗨,我又不傻,也就在您面前說上幾句,在外人面前我能把他倆吹上天。”

李世民啼笑皆非,這越說越沒熘了。他也知道陳景恪的這個毛病,興頭上來了嘴上就沒個把門的。

之所以沒有幫著糾正,就是怕陳景恪突然變得心機深沉起來,性格上有缺陷反而便於控制。

當然了,前提不能是那種原則性的缺陷,否則他可不敢把女兒嫁出去。

“好了好了,我知道你不傻。既然你不喜晉法派苛待百姓,那就是支援管子的富國強民說了?”

陳景恪說道:“對,管子家道中落是吃過苦的,他知道百姓的疾苦,理解百姓的訴求,在施政時會考慮百姓的感受。”

“但他也不是一味的同情百姓,出身權貴之家,後來又擔任國相,讓他有足夠寬闊的視野來看待整個國家,知道國家的訴求。”

“然後兩相結合取其中,尋找國與民之間的平衡點,達到兩者兼顧的目的。”

“他的思想是真正從實踐中得來,是切實可行的,也是長久之道。”

李世民情不自禁的點頭,他的經歷在某些地方和管仲有些相似。雖然李家沒有家道中落,但他也是吃過苦的。

小時候父親李淵在外為官,他跟著母親在老家種地。是親自種地,不是監督佃戶種。

當時全國都缺人口,朝廷隔幾年就搞一次人口清查,又搞均田制給百姓分田,就算是李家這樣的權貴也缺佃戶。

李淵掙來的地沒人種,荒了又太可惜,他母親就帶著他們兄弟幾個親自耕種。

史書上就有李世民小時候耕田,還去地裡撿麥子的記錄。

作為大戶還要小心亂兵和土匪的劫掠,李家就遭過不止一次匪禍,直到二十一世紀武功縣還留有他小時候避難的山洞。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李淵把他們接到身邊才算結束。

所以說,李世民雖然出身關隴權貴之家,但小時候是真吃過苦的。他很瞭解底層的生活,知道百姓需要什麼。

這段經歷影響了他一生,也直接影響著他當皇帝後對待百姓的政策。

所以,他在某些方面確實能和管仲形成共鳴,聽陳景恪誇管仲就像是在誇他自己一樣。

陳景恪並不知道李世民在想什麼,正在興頭上的他自顧自的道:

“商鞅和韓非子不一樣,他們生而富貴根本就不知道百姓在想什麼。或者知道,但高貴的他們不屑於去考慮普通人的感受。”

“他們單純的站在上位者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提出了種種想當然的思想,設定了許多苛刻的法令。”

“短時間來看他們的思想和法令確實很管用,秦國在他們的思想指導下快速崛起最終一統華夏再造神州。”

“然而他們卻忽略了一個最現實的問題,人不是牲畜,有自己的喜怒哀樂。”

“有共同敵人的時候,可以把矛盾向外轉移,百姓為了安全考慮不得不忍受這種壓榨剝削。”

“當外敵被消滅失去轉移矛盾的方向,再和以前那樣壓榨百姓,其結果就是大澤鄉一聲吶喊,天下雲集響應,秦二世而亡。”

李世民若有所思的道:“大家都在說秦因暴政而亡,但你的解釋確實很新穎,聽起來似乎也有那麼一點道理。”

陳景恪得意的道:“那是,當初在網……家族的時候,秦代滅亡始終是重點討論的話題之一。”

“大家從各個角度進行全方位分析,總結出了許多經驗教訓,還有人設想如果回到秦朝該如何化解這些問題。”

“但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秦法苛刻脫離人性,都是它滅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李世民頓時就來了興趣,道:“哦,你們還進行過此類推演?來和我說說。”

陳景恪有些為難的道:“此事千頭萬緒一時間很難說清楚,不如回去我整理一下思路,把討論結果寫出來給您看如何?”

這正中李世民下懷,他哪會不同意,道:“好,儘快把書寫出來,我看看你們家族是如何看待秦亡之事的。”

這對他來說確實是意外之喜,都說以史為鑑,可不同的人從歷史中看到的東西是不同的。

透過陳景恪可以看出,‘陳氏一族’對歷史的發掘和解讀,是超過了所有人的。

他很想知道這個家族對這段歷史的解析,看是否能從中吸取到經驗教訓,避免大唐重蹈覆轍。

不過他也沒忘了今天的主要目的,道:“來繼續說說你對管子思想的瞭解。”

這會兒陳景恪已經明白過來,李世民兜這麼大的圈子,還是為了昨天那一席話。

竟然能把他昨天的話和管仲的思想聯絡在一起,他都有些佩服李世民的腦迴路了。

不過對方也給他提了個醒,確實可以用古之先賢的思想,來包裝自己的新思想。

這樣就不會顯得太另類,也能光明正大的從各家各學派尋找志同道合者。

不過這些都是後面的事情了,眼下還是先把李世民這一關過去,儘可能的爭取他同意宣揚這種思想。

“我家族有長輩分析管子的思想,並以之建立了一個模型,您看到模型就明白了。”

李世民饒有興趣的道:“模型?什麼樣的模型?”

陳景恪道:“能給我一支筆嗎?嘴上不好說,我畫出來就一目瞭然了。”

李世民指了指御桉的側面,道:“來,就在這畫。”

陳景恪過去,拿過紙和筆畫了一個三角形,又橫著把三角形分成三部分,並寫下了生存、歸屬、超越三個詞。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放下筆,他指著畫講解道:“這個三角形就好比是一座高樓,最下面的是地基……”

“生存對於人來說,就相當於地基之於高樓……生存才是人的最基本需求。”

“在生存之上就是歸屬,只有吃飽穿暖生存有了保障,人才有精力去追求倫理道德,追求國家認同感和文明認同感……”

“簡而言之就是,誰能讓人吃飽穿暖,誰能保障人的安全,人們就會對誰產生歸屬感,就會認同自己是什麼人。”

“一旦遇到外敵,人們才會團結起來奮死拼殺,來保護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位於建築最上方的是超越,自我超越。解決了生存需求,形成歸屬感,人類就會產生超越自我的倫理道德需求。”

“比如伯夷叔齊餓死不食周粟,比如寧死不食嗟來之食,比如蘇武北海牧羊依然忠貞不屈。”

李世民若有所思的緩緩點頭,聽起來確實很像這麼回事兒。這個模型雖然簡單,但還真的直指管子思想的核心啊。

他已經肯定了長孫無垢的猜測,陳氏一族受管子思想的影響很大。

能把管子的思想凝練成一幅簡單的模型圖,要說他們不信管子,鬼都不信。

陳景恪繼續說道:“管子的富國強民、藏兵於民都可以套進這個模型裡面去……可以說他就是在遵循這個思想行事的。”

“與之相比,晉法派就有點不切實際了,他們竟然想把地基掏空,這不是笑話嗎?”

“一個國家沒有辦法讓百姓吃飽穿暖,沒有辦法保障百姓的人身安全,人們又怎麼會對它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

說到這裡,陳景恪話鋒一轉開始為‘軍民魚水情’做辯解:“反過來說,一個國家若想長久就必須要營造認同感和歸屬感。”

“華夏文明傳承久遠深入人心,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我們應該強化這個概念,讓所有人都認同它。”

“但對於普通人來說,華夏文明這個概念太大了離他們太遠,遠不如身邊的父母、鄉鄰更有說服力。”

“所以我們要告訴他們,守護華夏文明就是守護父母妻兒,就是守護他所擁有的一切……所以我才說‘軍民魚水情’。”

李世民笑道:“昨天剛聽到的時候,我不知全貌確實很著急,生怕你年幼無知說出不該說的話被人利用。”

“現在既然知道你是受到了管子思想的影響,我就放心了。不過以後說話還是要小心,莫要給人抓住把柄。”

“我知道了,謝陛下厚愛。”陳景恪恭敬的道。

雖然不知道李世民是怎麼把‘軍民魚水情’,和管子思想聯絡在一起的。

但那都無所謂了,只要他不反對自己宣揚這個觀點就可以了。

兩人又對陳景恪後續準備採取的,宣傳教育計劃進行了討論。李世民雖然對很多觀點保留了意見,但也並沒有反對。

且讓他在百騎司試一試吧,行了最好,不行及時叫停也不遲。

兩人一直談到中午,眼看快要吃午飯了,陳景恪才提出告退。

李世民本來想留他一起用膳,但他直言要去找皇后商量點事情,就婉拒離開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