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44章 執著的傅奕,大唐的難處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對於唐儉的這個提議,李元吉很贊成。

因為大唐確實不能讓藩屬們佔便宜,也沒必要給藩屬們更多的好處去彰顯大唐的大方。

但大唐確實不能讓各國使節無利可圖,對大唐失去興趣,斷掉跟大唐的往來。

大唐目前處在向四鄰張望的階段,對於遠鄰瞭解甚少。

一旦斷掉了跟遠鄰的往來,那大唐就徹底失去瞭解遠鄰的機會了。

等到大唐完成了征討四鄰的戰略,向遠鄰伸長脖子的時候,再去了結遠鄰可就晚了。

而且閉關鎖國不是什麼好政策。

這一點是經過明清兩朝驗證過的。

所以打開門,歡迎四方到來,跟四方人做生意,跟四方溝通,瞭解四方,是很有必要的。

這樣才能保證大唐在各個方面一直處在世界的領先水平,而不是被世界偷偷摸摸的給落下。

所以,不僅得讓各方的使節覺得大唐有吸引力,還得讓各方的商人、讀書人等等都覺得大唐有吸引力。

而且,大唐還得加大跟各方的交流,讓唐人走出去,設身處地的去瞭解各方的一切。

所以李元吉提筆在唐儉的奏疏上寫了很長很長一段話。

上面除了贊成了唐儉的提議以外,還對唐儉以後的工作做了一定的指示。

讓唐儉擴大鴻臚寺的規模,讓唐儉廣納喜歡冒險、喜歡出使的官員,跟隨各國的使臣,去各國出使,瞭解各國的歷史、瞭解各國的文化。

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在各國駐使。

雖說麻煩是麻煩了一些,工作量也大了一些,但這對唐儉來說並不難。

李元吉相信唐儉可以做到,大唐也不缺喜歡去冒險,喜歡遊蕩四方,喜歡透過各種危險搏一個富貴的人。

大唐也有許多的遊俠兒整天在大唐各處晃盪,各處惹是生非。

把這些人收編了,讓他們去幫大唐探索一切的未知,也算是廢物利用了。

歷史上李世民就幹過類似的事情,只不過沒把這些人用在探索未知上,而是用在了管理敵方上了而已。

而這些人也被賦予了一個在後世傳的極廣的名字。

不良人。

歷史上,不良人就是由街道上游走的閒漢,以及地痞流氓、遊俠兒組成的。

李世民收編他們的目的,一是為了好管束,把這些四處為禍的傢伙們全收編了,然後再以軍法去管束,不僅能約束他們的行為,也能為民間除害。

二是為了以惡制惡,這些人就是大唐最惡劣的一群人,他們知道所有欺負人的手段,由他們去收拾其他欺負人的人,必定能手到擒來。

依照歷史的記載看,他們在被收編了以後,確實做到了李世民想要的這兩點。

只不過,李元吉的想法跟李世民不同。

在治理地方、維護地方治安這個問題上,李元吉有更好的人選。

那就是退出軍伍的兵卒。

他們本就是紀律部隊出身,比不良們更懂得遵守紀律,也比不良們更好灌輸,也比不良們戰鬥力強。

他們中間一些打了十幾年仗的人,已經習慣了跟人廝殺,已經學不會其他謀生的手段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放他們回去種田,實在是有些浪費,讓他們維護地方治安,才是人盡其用。

維持地方治安的事情,由軍伍出身的兵卒們佔了,那麼不良們就只能幫大唐去探索未知了。

管他們吃、管他們喝,讓他們去大唐外面作威作福,他們絕對會激動的嗷嗷叫。

畢竟,能成為不良的,不是懶漢,就是心裡不安分的人。

你讓他們安分守己,他們反倒不自在。

你讓他們去探索未知,去為非作歹,他們會激動的嗷嗷叫。

大唐內部沒有他們為非作歹的土壤,大唐外部全都是。

不過,李元吉並沒有把這個寫在唐儉的奏疏上,只是隱晦的給唐儉提了一下,他相信唐儉能看懂。

在給唐儉的奏疏做了批示以後,李元吉又相繼給吏部、刑部、工部、兵部,以及其他各寺的奏疏做了批示。

其他各部各寺的奏疏,都大同小異。

總結起來就一句話,那就是‘爸爸給錢’。

要的數目都不多,但加起來超過了去年大唐稅賦的一倍多。

大唐一下子就達到了入不敷出的局面上了。

這在李淵在位的時候雖然有,但絕對沒有這麼誇張。

李元吉敢肯定,這絕對是李綱、陳叔達兩個人搞出來的鬼。

一定是兩個人看到了國庫裡有進項了,而且還是大把大把的進錢,就惦記起這些錢了,開始變著花樣的要錢。

李綱和陳叔達要是在上奏之前,沒有把六部尚書叫在一起商量過,李元吉敢把腦袋摘下來給他們當球踢。

不過,即便是看透了李綱和陳叔達的心思,李元吉也沒說什麼,更沒想過做任何反應。

他弄這麼多錢,不就是為了讓大唐拿來發展的嘛。

如果只是堆在國庫裡不花,那要它們幹嘛?

反正,錢在他眼裡是花不完了。

只要他手裡還有權,只要大唐的軍隊還聽他的,那世界上所有的錢都是他的,他想花多少花多少,想怎麼花怎麼花。

不夠了,派人去取就是咯。

反正都是他的錢,他想怎麼取,想怎麼花,還不用問別人的意見。

“嗯?!”

在批示完了各部和各寺的奏疏以後,李元吉看到了一本特立獨行的奏疏,之所以特立獨行,是因為它跟其他奏疏的顏色不一樣,用本也不一樣,最重要的是,內容還不一樣。

開啟一瞧,李元吉就不知道說啥好了。

奏疏的一段,明晃晃的寫著一行大字。

《論佛害疏》。

內容就是一一列舉的佛出現以後,所產生的所有危害。

蕭瑀家那個把自己賣給寺廟的老祖宗再次被拉出來鞭了一回屍。

李元吉不用看末尾都知道這本奏疏是誰寫了。

除了太史令傅奕外,沒人對佛門這麼執著。

自打大唐立國起,他是每年上一封請求滅佛的奏疏,雷打不動。

你說佛門跟他有仇有怨吧,那倒沒有。

他出身不低,沒過過什麼苦日子,一出仕就是前隋漢王楊諒的近臣,楊諒要造反,都得找他問吉凶。

楊諒事敗以後,他不僅沒被砍頭,還被免了罪,調到了扶風任職。

大唐立國以後,他就被徵召入京,拜為了太史丞,成為了太史署的二把手,跟當時的太史署一把手庾儉的父親庾質談論佔侯,穩壓其一頭,庾儉果斷就讓位給了他。

而在他任職太史令期間,什麼袁天罡啊,李淳風啊,都得乖乖靠邊站。

他在天文曆法方面,可以說是大唐第一人。

縱觀他的履歷,跟佛門完全沒有交集,更談不上迫害他,跟他有什麼仇怨了。

如果非要說他跟佛門之間有什麼恩怨的話,那就是信仰不合。

他信仰的是老莊,而佛門信仰的是釋迦摩尼。

而道教在大唐又是國教,作為國教中的領軍人物,對其他教派有敵意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李元吉還聽到過一個說法,那就是從南北朝開始,佛教盛極一時,寺院遍及各地,僧尼人數與日俱增,所侵佔的田畝更是數不勝數。

傅奕就是看不慣這種情況,所以在大唐立了道教為國教以後,才屢屢上書請求滅佛。

一開始的時候,傅奕的言論還沒有那麼激烈,也不提滅佛,只說廢除佛教。

上奏了幾次不起作用以後,傅奕的言論才變得激烈的許多。

這一點李元吉能夠理解。

如果他給誰說事,說個兩三次對方也無動於衷的話,那他的言辭也會變得很激烈。

從歷史上看,傅奕到最後雖然沒有成功的滅掉佛教,但也遏制了佛教的發展勢頭。

不過,在玄奘去天竺走了一趟後,佛教又重新大興了起來。

李元吉覺得傅奕生錯了什候。

如果生在柴榮在位的時候,那絕對有機會得償所願。

可惜他生在了唐初。

生在了這個歷史上中原最羸弱的時候,羸弱到不敢跟佛教翻臉。

等到有實力跟佛教翻臉的時候,玄奘又出世了。

雖說大唐和柴周都是在亂世中建立起來的,但大唐的底子實在是太薄了,薄到連佔據著小半壁江山的柴周也比不過。

大唐的疆域雖然比柴周大,但是大唐的丁口卻沒有柴周多。

大唐立國之初,丁口只有一百五十多萬戶,按照一戶五人算,才七百多萬人口。

而且這還是全天下的人口(隱戶、逃戶不算,柴周時期也有隱戶和逃戶)。

而柴周建立之初,就有上千萬人口,全天下的人口更是多達三千多萬。

雖說隋末亂世遠沒有五代十國的紛亂那麼長,但大隋給大唐留下的家底,遠遠沒有大唐給五代十國留下的家底厚。

所以大唐有足夠的地盤折騰,但沒足夠的人口去折騰。

柴周的地盤雖然不大,但有足夠的人口去折騰。

如果說大唐初期有柴周初期的人口的話,那大唐敢跟所有勢力叫板。

那樣的話,傅奕奏請廢除佛教,才會得到李淵的回應。

所以,不是李淵不想廢除佛教,也不是李淵不想讓李家老祖宗的道教一枝獨秀,而是大唐初期沒有跟佛教翻臉的資本。

因為大唐初期,站在大唐對立面的不只有外敵,還有內賊,還有世家豪門。

如果再跟佛教起爭執的話,那大唐就顧不過來了。

而大唐初期,從不缺少敢於造反的內賊。

為了大唐的安定,也為了李氏的統治,李淵必須儘可能的維護著大唐的穩定,而不是四處去樹敵,尤其是樹佛教這種你不碰它,它也不碰你的敵人。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