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93章 和親?想都別想!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那……臣需要做什麼?”

權旭強壓下心頭的驚愕,遲疑著問。

他是個聰明人,知道李元吉這一次叫他過來,肯定不僅僅是為了瞭解大唐和突厥和親的內情,肯定還有別的吩咐,所以他沒等李元吉主動提起,就先問了出來。

李元吉很滿意權旭這種態度,笑著道:“既然頡利不是真心實意想跟我大唐結親,而是想趁機從我大唐身上撈些好處,那就不要結親了。”

權旭愣愣的道:“殿下的意思是……讓臣破壞此次和親?”

李元吉樂呵呵道:“怎麼能說是破壞呢?是撥亂反正。”

權旭攥緊了剛剛端起的茶盞,遲疑道:“如此一來,頡利就被架在火上了,到時候他不出兵都不行。”

李元吉瞥了權旭一眼道:“怕什麼?頡利真要是敢來,趕回去就是了。”

權旭張了張嘴,還要說話,李元吉又接著道:“你放心,離了我二哥,我大唐一樣能吃頡利這只帶毛豬。”

在李淵、李建成,乃至絕大多數唐人眼裡,大唐的戰神似乎只有一位,那就是李世民。

可在李元吉眼裡,大唐的戰神實在是太多了。

像是李靖、李世勣、蘇定方等一眾在歷史上大放異彩的統帥,他們就有足夠的能力接替李世民,成為大唐新的戰神。

像是任瑰、謝叔方等一眾在歷史上沒有大放異彩,但卻具備統帥能力的人,也有足夠的能力接替李世民,成為大唐新的戰神。

像是柴紹、李孝恭等一眾看起來很廢的人,也具備著一定的統帥能力,也有足夠的能力接替李世民,成為大唐新的戰神。

所以頡利真要是揮兵南下的話,大唐能選擇的統帥有很多很多,不一定非李世民不可。

在這件事情上,李元吉需要做的只有一點。

那就是勸李淵把緊緊攥在李氏手裡的兵權,往出放一點。

只需要一點點,李淵就能見識到大唐的武將們到底有多勐。

權旭不知道李元吉的心思,以為李元吉這麼說,是準備親自出面去挑大樑,所以痛快的答應了一聲。

“臣明白了,臣知道該怎麼做了。”

雖說權旭對李元吉的能力不是很瞭解,對李元吉以往的戰績也不是很欣賞。

但李元吉再怎麼說也是他的主公,李元吉做出了決定,他除了支援,還是支援,這就是為人臣子該持有的態度。

李元吉不知道權旭想差了,見權旭滿口答應了,滿意的點點頭,示意權旭可以離開了。

權旭也沒有多留,起身一禮後,就離開了九道宮。

在權旭離開以後,李元吉緩緩起身,遙望著長安城的方向,心中感慨連連。

在他看來,大唐什麼都好,就是喜歡聯姻的這一點很不好。

尤其是喜歡拿別人家姑娘聯姻的這一點,更不好。

細數歷史上大唐歷任皇帝在聯姻這方面的所作所為,都不難看出,在聯姻這方面,大唐的皇帝們根本不在乎什麼大唐的顏面,以及姑娘們自己的意願。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他們只要覺得聯姻對大唐有利,就會毫不猶豫的選擇聯姻。

他們又因為心疼自己家的姑娘,所以在聯姻的時候,從不會在自己家的姑娘當中挑選聯姻的物件,只會在其他宗室家中挑選適齡的姑娘,然後冠以公主的名頭嫁出去。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文成公主,就是這麼來的。

她根本就不是李世民的女兒,而是李道宗的女兒。

李元吉覺得,這種做法很無恥。

一個皇帝,既然決定了要聯姻,那就將自己的姑娘嫁出去好了,將別人的姑娘當成自己的姑娘嫁出去,算怎麼回事?

你的姑娘你心疼,別人家的姑娘別人就不心疼了?

如果捨不得自己的姑娘,那幹嘛要聯姻?

就為了那一絲喘息之機?

問題是國與國之間的往來,從來都不是由一個女人的嫁娶來決定的,而是由一個國家的國力,一個國家的兵馬強悍程度,以及往來以後是否能互相獲得所需的利益來決定的。

歷史上,松贊干布娶文成公主,是圖文成公主這個人嗎?

不是。

是圖文成公主的嫁妝。

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不僅人過去了,也帶過去了大量的大唐文化,以及大唐的技術。

松贊干布就是憑藉著這些文化、技術,逐漸的帶領著吐蕃成為了大唐的一個威脅。

如果沒有這些文化和技術,松贊干布即便是統一了吐蕃,對大唐的威脅也遠遠達不到歷史上那麼大。

所以,松贊干布從頭到尾要的都是大唐的文化和技術。

而大唐所需的也是吐蕃不滋擾大唐的邊陲,讓大唐能放心的對付突厥、吐谷渾等諸多大敵。

所以文成公主嫁入吐蕃,根本就不是一場和親,而是一場以和親為名的利益置換。

大唐給吐蕃文化和技術,吐蕃給大唐邊陲安定。

文成公主在這中間,只是一個媒介。

一個讓大唐和吐蕃有合理的藉口進行利益置換的媒介。

李元吉敢肯定,只要大唐給的利益足夠充裕,大唐就算是嫁一頭豬過去,松贊干布也會高高興興的將其奉上王妃之位,並且向全天下宣告,娶豬是吐蕃人的傳統,豬是吐蕃人最信奉的神明賜下的神使,讓豬在吐蕃享受超人一等的待遇。

就像牛在阿三那裡享受的待遇一樣。

這種事情聽著很不可思議,但是只要利益到位了,它就一定會出現。

就像是劉秀稱島國人為倭,島國人在學習到了大漢的文化、技術以後,欣然接受了這個稱呼一樣。

就像是武則天稱島國為本本,島國人在學習了大唐的文化、技術以後,也欣然接受了這麼稱呼,並且沿用至今一樣。

只要讓島國人在這片大地上學習先進的文化、先進的技術,這片大地上的主宰,叫島國人什麼,島國人都答應。

他們會欣然接受這片大地上的主宰賜予他們的稱呼,並且將這當成一種榮耀,改頭換面以後,宣揚給他們的國民。

他們不知道‘倭’字帶有極其濃重的侮辱性嗎?

他們知道。

但他們不在乎。

為啥?

因為這個字能讓他們學習到他們想要的先進技術和文化。

只要讓他們學習先進技術和文化,劉秀別說稱呼他們為倭了,就算稱呼他們為豬,他們也會欣然接受。

武則天別說稱呼他們的國家為本本了,就算是稱呼為豬玀國,他們也會欣然接受。

這看似是強國在欺負弱國,實際上是一場利益置換。

東漢也好,武周也罷,在這一場利益置換中得到了高人一等的感覺,島國在這一場利益置換中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文化和技術。

有人或許覺得這種說法有些牽強附會,但這卻是事實。

因為無論是東漢也好,武周也罷,都沒有強悍的水師,能遠渡重洋,對島國本土發起致命的打擊。

所以島國人即便是不接受劉秀和武則天賜予他們的各種名號,劉秀和武則天也不能拿他們怎樣,頂多是不讓他們上岸,不跟他們有所往來而已。

所以島國人想要中原的文化和技術,又拿不出同等的交換物以後,就毫不猶豫的付出了名譽。

這東西,島國人不在乎,但漢人最在乎,所以雙方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這就是國與國之間的往來。

所需的全是利益,所求的也全是利益,其他的都只是附贈品。

當利益不對等、實力不對等的時候,那就得透過戰爭重新分配利益。

大唐現在擁有透過戰爭重新分配利益的主動權,也有透過戰爭獲取更大利益的能力,所以沒必要聯姻。

歷史上李世民在登基之初,之所以被突厥人殺到渭水,並且被迫簽下渭水之盟,不是因為大唐不夠強,也不是因為大唐沒有跟突厥一戰的能力。

而是因為李世民剛剛透過篡位登基,還沒有徹底的掌控所有的權力,沒辦法令大唐上下一心,自然也沒辦法跟突厥一戰。

但是現在,李元吉不認為大唐還需要再經歷一次渭水之盟,也不認為突厥還能一口氣殺到渭水河畔。

如果突厥敢興刀兵,他不介意效法宋時的寇準,用刀架在李淵、李建成、李世民脖子上,帶他們去邊陲跟突厥人一決雌雄。

所以,大唐現在根本沒有跟突厥和親的必要。

大唐皇族嫡系成員,也沒有必要做出拿別人姑娘去和親的這種無恥行徑。

“殿下,權旭暗中破壞我大唐和突厥和親,是不是您授意的?”

權旭的執行力很高,回去沒兩天就成功的攪黃了李建成一力促成的和親的事情。

凌敬在聽到了一點風聲以後,匆匆忙忙就趕來九道宮詢問。

李元吉沒有急著回答凌敬的問題,而是請凌敬坐下,吩咐人給凌敬拿了一壺冰鎮的葡萄酒以後,才點頭承認道:“確實是我授意的。”

凌敬端著葡萄酒,錯愕的道:“如此說來,長安城內的傳聞並非是空穴來風啊。”

李元吉拎著酒壺灌了兩口冰鎮的葡萄酒,舒爽的長出了一口氣後,疑問道:“都是什麼樣的傳聞?”

凌敬熱的直冒汗,在擦拭了一下額頭上的汗跡,品了一口冰鎮葡萄酒以後,才苦笑著道:“有傳聞稱,是殿下破壞了此次和親,還說殿下這麼做是想故意挑起我大唐和突厥的戰端。”

李元吉點點頭,沒有太大反應,繼續問道:“我大哥是什麼反應,我二哥又是什麼反應,我父親又是什麼反應?”

凌敬哭笑不得的道:“聖人只是在海池納涼之餘,罵了您一句胡鬧,太子殿下倒是口口聲聲的說要您給他一個交代。

至於秦王殿下嘛,則說您幹了他想幹還沒幹的事情。”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